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交藤具有養血安神作用,用於陰虛血少所致的失眠

交藤具有養血安神作用,用於陰虛血少所致的失眠

夜交藤屬於多年生草本。塊根肥厚,長橢圓形,黑褐色。莖纏繞,長2-4米,托葉鞘膜質,偏斜,無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主治:治失眠症,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癧,風瘡疥癬。

功效:養心,安神,通絡,祛風,主 治:治失眠症,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癧,風瘡疥癬。外用:單用外水煎洗,醫治皮膚風瘡痒疹,可收祛風止癢之功效。性味歸經:甘微苦,平。

《本草再新》:「味苦,性溫,無毒。」《飲片新參》:「苦澀微甘。」《陝西中草藥》:「性平,味甘。」入心、脾、腎、肝經。《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四川中藥志》:「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用藥忌宜:躁狂屬實火者慎服。藥物配伍:配酸棗仁,滋心陰,寧心神;配生地,養血補陰;配天門冬、麥冬,清虛火、養心陰;配羌活、獨活,祛風勝濕、舒利關節。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採收與儲藏:帶葉的藤莖,於夏、秋採取。但商品大都用藤莖,於秋季葉落後割取,除去細枝、殘葉,切成長約70厘米的段落,捆成把,晒乾。炮製方法:清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後,切段,晒乾。

乾燥的藤莖呈細長圓柱狀,通常扭曲,有時分枝,直徑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和節,並散生紅色小斑點,栓皮菲薄,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本質部呈放射狀,中央為白色疏鬆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以粗壯均勻、外表紫褐色者為佳。四川商品為乾燥的帶葉嫩莖。莖細,黃綠色或黃褐色,葉多皺縮。

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含有棕色色素。皮層狹窄。中柱鞘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伴有少數石細胞群,纖維壁較厚,木化;石細胞不規則形,紋孔、孔溝不明顯。韌皮部較寬,韌皮射線外側喇叭口狀;束中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木纖維發達,胞腔大,木薄壁細胞非木化,髓部小。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尤以射線的寬闊部分為多。

人們對中藥何首烏的傳說與功效比較熟悉,但對什麼是夜交藤卻知之甚少。其實,兩者是同一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夜交藤是何首烏的藤莖,因夜裡會自動相互交合而得名,藥用何首烏則是這種植物的塊根。

中醫認為,夜交藤性平無毒,味甘微苦,入心、肝經,有安神養血、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陰虛血少、虛煩不眠、風濕痹痛、皮膚痒疹等症。夜交藤的煎服劑量一般為10~30克,還可煎水外洗或搗敷外用。主要的臨床應用簡介如下。

1. 失眠夜交藤具有養血安神作用,用於陰虛血少所致的失眠,常與合歡皮、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等葯配合應用。

夜交藤麥豆湯:夜交藤10克,小麥45克,黑豆30克,加水煎煮取湯飲,日兩次。有滋養心腎、安神的功效,用於神經衰弱、心腎不交之失眠、心煩等症。

烏雞交藤煲:烏雞1隻,洗凈入沸水中焯一下,再用涼水沖洗。夜交藤30克,洗凈用紗布包好,裝入雞肚內,將雞放於湯煲中,加入適量薑片、食鹽、黃酒及水,先用武火燒開,再用文火煲至雞爛熟,加味精適量即可食用,可用於頑固性失眠患者的食療。

寧神合劑:夜交藤、生地、百合各15克,浮小麥30克,炙甘草6克,紅棗7枚。用水濃煎,日服2次,臨睡前加服1次。具有養血安神功效,治頭昏乏力、耳鳴眼花、心悸多夢、入睡難等症。

安神湯:夜交藤、合歡皮各20克,酸棗仁、柏子仁、豬苓各15克,琥珀10克,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30日為1個療程,對失眠症有效。

夜交藤粥:夜交藤60克,用溫水浸泡片刻,加清水500毫升煎取葯汁約300毫升;再加粳米50克,大棗2枚,白糖適量,煎至粥稠即可。晚上睡前1小時,趁熱食,連服l 0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頑固性失眠、多夢及風濕痹痛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陰虛 的精彩文章:

陰虛的女人,怎麼過冬天
陰虛體質該如何調理

TAG:陰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