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年初五,為什麼又稱破五?

大年初五,為什麼又稱破五?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破五日說送窮鬼與迎財神

(圖片來源:千圖網)

今日破五,為什麼稱破五?

過去,過年期間各地有很多禁忌,如不往外掃地,不洗衣服,婦女不用針縫紉,不用刀剪,不工作,不討債,不打罵孩子等等。這些禁忌都與過年有關,到了正月初五,新年已過,這些禁忌都要破除,恢復正常生活,所以正月初五就稱破五。

清·顧祿《清嘉錄》說:「《歲時瑣事》:正月五日,俗呼破五日,欲有所作為,必過此五日始行之」。

蔡省吾《北京歲時記》也說得很清楚:「初五日謂之破五,五日內生米不得為炊,婦女不得出門。初六日,王妃貴主各家堂客,始得冠帔往來互相賀歲。新婦歸寧。鋪肆開張。曙後鞭炮尤多。」

其實,各地的禁忌並不是一定要到初五才破除的,有的只有一天,例如很多地方除夕夜要封井,年初一不讓到井台打水。這種禁忌往往只有一天或兩天。又如,不往外掃地,家裡地上的果殼、垃圾不讓往門口掃,只能夠由門口往裡掃,據說,往外一掃就把財氣掃出去了。這種禁忌也往往只有兩、三天。但是,總的來說,到了破五,這些禁忌就要被打破了,人們該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了。

如今,過年已經沒有什麼禁忌了,因此,破五也沒有什麼好破的了,只是留下來破五這個名稱。現在的破五,主要是迎接財神。

人們要工作和生活,當然,是要更好的生活,而好生活最重要的條件無疑是富裕。不富裕,用今天的話來說,沒有經濟基礎,人們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早在先秦的文獻中就有華封人對帝堯的三項祝福的傳說,即所謂華封三祝,第一個祝就是「使聖人富」。寫到這裡,我想起來鄧小平先生的話:「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真是至理名言。

但實際上,歷史上的絕大多數人們又並不富裕,因而,我們的祖先就期盼著神靈來幫助他們驅逐貧窮,迎來富裕的生活。這樣在每年開始工作之前,他們就要做兩件大事:第一,送窮;第二,迎財神。

送窮,就是送走盤踞在家裡窮鬼。後世稱「送窮」的習俗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有了:

著名學者揚雄曾經作《逐貧賦》。文章作者假想著他與「貧」的對話(在上古,缺乏衣食金錢稱「貧」,不能顯貴走投無路稱「窮」,單用一個窮字表示現在所謂的「貧窮」是較後來的事情)。作者要驅逐總是跟隨著他的「貧」,「貧」卻說跟隨他給他帶來的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好處。作者宣揚的是古代文人「安貧樂道」的精神,但也反映出一般人們厭惡貧窮的態度以及當時就有的送別貧窮之神的風俗。

我們從後人對這篇賦的注釋中得知,古代的這位「窮神」是遠古傳說中的帝王顓頊的兒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自爾相承送之。」

唐《四時寶鑒》也說:「高陽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棄破衣,是日祝於巷曰:除貧也。」

這種送窮的風俗,在唐代也非常盛行。

唐代文學家韓愈本於揚雄的《逐貧賦》,也寫了一篇著名的《送窮文》,我們只引用文章的開頭,從中可以看出唐代送窮的具體做法: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糧,牛繫軛下,引帆上檣。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問所塗,竊具船與車,備載糗粻,日吉時良,利行四方,子飯一盂,子啜一觴,攜朋摯儔,去故就新,駕塵風,與電爭先,子無底滯之尤,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接著,作者杜撰了五個窮鬼——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與他自己的一番舌戰。最後,主人敗北,窮鬼還是送不走。「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燒車與船,延之上座」。

類似韓愈這樣的送窮文,歷代還有許多。雖然文人們都在文中顯示了自己的清高和安貧樂道或無奈,但是,也都反映和記錄了歷代送窮的習俗。

韓愈的文章稱窮為鬼,古人筆下的大多數鬼神都是人死後所歸(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禮記》),一般來說,神的生前往往有大功德,鬼則沒有那樣的功德,而且往往是貶義的。

從韓愈的文章可知,唐代的送窮時間是正月晦,也就是正月的最後一天(晦,月盡也)。但是,後來就提前了。

為什麼提前?我猜測還是人們要正常生產和生活,想早點把「窮鬼」送走了事。

提早到什麼時候?近代北方的送窮多在正月初五。

到了近代,民間的送窮儀式變得非常簡單,只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完事。各地習俗略有不同,如:

《張北縣誌》:正月初五日,俗謂之破五。各家用紙製造婦人,自背紙袋,裝屋內穢土掃置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俗謂"送五窮"。

安徽《壽陽縣誌》:五日,晨起擔水入瓮,謂之"填窮"。剪紙作五窮婦送之,謂之"送窮"。

《大同府志》:五日,剪綵紙為人,小兒擁抱戲通衢,曰"送窮";有攫而去者,曰"得富"。

與北方不同,南方人在初三就要把窮鬼送走。廣東人把初三定為送窮日,福建人也是如此。舊時蘇州亦在初三送窮。

清·袁景瀾《吳郡歲華記麗》:「初三為小年朝….掃積塵於箕,加敝帚,委諸歧路以送窮」。

好像南方人更迫不及待地驅逐窮鬼,仔細想想,南方天熱,垃圾在家裡放著也實在不衛生,還是早日送走為好。

我們也看到了,近代以來的送窮也不像古代那樣隆重,不再是如韓愈文章中所說的那樣「紙船明燭照天燒」了。

匆匆忙忙送走了窮鬼,更重要的是迎來財神,這是要隆隆重重地進行的大事。這就是所謂事物(當然包括民俗)都在發展變化之中。

我認為迎財神的風俗應當就是送窮的延續和發展。隨著送窮的儀式的越來越簡單以至近乎消失,元明以來,迎財神的風俗卻更加轟轟烈烈,財神爺的數目也越來越多。

絕大多數地方都是初五迎財神。

清·顧祿《清嘉錄》記載:「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袁景瀾的《吳郡歲華記麗》記載更為詳細:「初五日俗稱財神五路誕辰。五路者為五祀中的行神,東南西北中耳。求財者祀之取無往不利也。….今吳俗祭於廳事,參以元壇神,謂神掌天庫之財。是時,連街接巷鼓樂爆竹聲聒耳。人家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富者鼎俎,貧者盤飧,….下至輿台馬卒各酹盆罇….,名接路頭。店肆爭與是日開市貿易,塵漲百廛,人喧萬瓦。」

據家母告知,在解放前,商人們從半夜凌晨開始,就爭相在街頭擺設香燭,稱為搶接路頭,大家爭搶著把「路頭菩薩」接到家裡。她說:「過去到了初五,接完路頭,一般店家就開門營業了。雖然沒有什麼生意,但是,要把各種工具拿出來,裁縫穿上針隨隨便便縫上幾針,木匠把斧頭磨一磨,表示開始『做生活』(幹活)了。」

過去的大部分地方,如濟南、西安、武漢、長沙、成都、廣州、福州等地,也差不多都有正月初五迎財神的習俗。不過,似乎南方迎財神的時間比北方要早一點,他們從初五清晨甚至凌晨就開始往家裡搶財神了,顯得更加積極,而北方人似乎要到晚上才鞭炮大作,老闆們則要到初六早晨才打開店門正式營業。

這些年,把過去老的東西又都搬出來了,各地迎接財神的活動又搞得紅紅火火。從積極的方面看,它反映了老百姓期盼更加美好生活的願望,畢竟大家都經歷過貧窮的苦難,人們決不希望也決不允許那種「窮是革命富則修」、「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邏輯再現。人們相信,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經過努力奮鬥,克服困難、積極工作,中國人民一定能夠更加富裕,國家能夠更加繁榮昌盛。

當您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許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經把財神爺搶到了他們的店鋪、迎到了他們的家中。

(圖片來源:千圖網)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類基因組研究有望「彎道超車」

TAG: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