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寫信是這樣式兒的(一)------寫在紙之前

古人寫信是這樣式兒的(一)------寫在紙之前

書與信

中國古代書、信有別,現代所說的「書信」、「信件」古代通稱為「書」,如家書,《答謝中書書》。古代的「信」指的是使者,送信人。 因此是寄「書」和派「信」,或者「派信傳書」。

有時「書信」一詞也指送信人,如《南齊書·魚復候子響傳》:「臣累遣書信喚法亮渡,乞白服相見。」 後來「書信」才泛稱書札,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封書信」。

《說文》解釋「書」字:寫在竹帛上的叫做書。竹是竹木,帛是絹帛。在沒有紙張的年代,人們依舊有言要傳。無形的內涵總需要附著在有形的東西得以呈現,人們便就近取材,而千百年間也不乏發明與創造。

粘土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十世紀,我國的人們把信刻在粘土上,然後將其放入陶器內封固,收件人接到信後,要將陶器打碎,再讀粘土上的信。

竹子和木材一度是古代重要的書寫材料。人們把竹子削製成狹長的竹片,這種用於書寫的長竹片,叫做「簡」。「簡」可代指書信,柳宗元《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辱致來簡,受賜無量。」

尺牘(dú)

竹片叫「簡」,木片則叫「牘」。簡和牘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片子編聯起來,稱為「簡牘」,成為書信、書冊的統稱。

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有嚴格的要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3尺,一般書信寬不過1尺(漢代一尺等於23.1厘米),故書信也稱為「尺牘」。如唐·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中有:「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韋編三絕

先秦時代,人們在簡和牘上刻完字,把它們打孔,按順序用絲繩或煮熟了的牛皮繩編連起來,製成冊子。「冊」這個字形就很形象地展示了這個過程。

有一個成語叫「韋編三絕」,講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後比喻讀書勤奮。這裡的「韋」,就是指煮熟了的牛皮。

殺青

竹竿的表面有一層竹青,含有油水成分,不易刻字,而且竹容易被蟲蛀,所以古人就把竹簡放到火上炙烤。當時人們把這個工序叫做「殺青」,由於竹子蒸烤時會蒸發出一層水珠,就像出汗一樣,因此,竹簡也叫「汗青」、「汗簡」。 因為古代的史書多用竹簡書寫,故汗青也用來指代「歷史」。如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過還有人認為「殺青」是指「書籍定稿」。因為到了秦朝,簡牘上的字多用筆寫。竹青光滑,人們常用毛筆把初稿寫在竹青上,要修改只須揩去就行了。初稿改定後,就削去竹青,把定稿寫在竹白上,字跡吃於竹後,再改就難了。古時「殺」字有削、剮之意,人們把這叫做「殺青」,後為「書籍定稿」之義。宋代陸遊有:「《三巷》奇字已殺青,九澤旁行方著錄」的詩句。

札(zhá)

「札」也是用於書寫的小木片。古稱木之厚大者為牘、槧(qiàn),薄小者為扎、牒。「札」後引申為書信。顏延之《贈王太常》詩:「屬美謝繁翰,遙懷具短札。」《古詩十九首》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直到今日,我們也常說信札、書札。

書帛、尺帛

「書之竹帛,鏤之金石。」除了竹子,絲帛也是很好的書寫材料。「帛」本義為白色絲織布條,引申為絲織品的總稱。後書寫文字的白絹稱為「帛」。尺帛、帛書均代指書信。明·何景明《塘上行》:「安得雲中雁,尺帛寄離愁。」

素書、尺素

「素」的本義是白色的絲織品。後指沒有染色的白絹。白絹上寫的字,稱為「素書」。素書、尺素均代指書信。杜甫《登舟將適漢陽》:「中原戎馬盛,遠道素書稀。」張九齡《當塗界寄裴宣州》:「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 陸機《文賦》:「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中,尺素也泛指小幅紙張。

帛、素自然便於書寫,只是價格不菲且不易保存。

帛書

「片」字的本義是把一剖為二的木頭,所以牘,牒等表木片意思的字常有「片」這個偏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歷朝歷代都有復辟者,為何唯獨這兩朝沒有?
中國人為何不稱呼自己為秦人?而是稱呼自己為漢人?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