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經典打call

為經典打call

據說古代的詩詞歌賦都是配上樂曲可以表演出來的(不像今天用來強行背誦),16年去南京出差的時候,和夫人夜遊秦淮河,就遙想古代的秦淮河畔,有多少唱小曲兒的名伶,那個時代文人的樂事就是邀三五知己,河畔逍遙遊,再到畫舫小酌。大體感覺就跟今天先去吃大餐,然後去KTV差不多。

今天要給大家安利一款節目,叫做《經典詠流傳》。這個節目在大年初一到初三,每晚八點都會在中央台綜合頻道播放。

昨天晚上看到這個節目的時候有兩個點打動了明少,第一個點就是趙照的一首聲律啟蒙,古代人寫個對子之類的簡直跟玩兒一樣,但是現在的讀書人很多都未必能寫得出什麼好的對聯,這個技能為什麼會漸漸衰落了呢?不能完全怪現在的人不喜歡傳承,而要看這種傳承的載體是不是便於大家去記憶和傳播。趙先生的這首歌,就便於孩子去記憶和傳播,相信對於文化經典的傳承,會有很重要的意義。

打動明少的第二個點是蘇軾先生的這首詞。

定風波·三月七日

宋 ·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聽過現代的傳唱之後,明少專門去翻了當時這首詞的背景。蘇軾先生的一生可謂傳奇,在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厲害的建樹,當年被貶官的時候。於逆境當中寫下了這首詞。

料想沒有這樣洒脫的態度,可能也很難熬的過長途舟車勞頓,還有人生起起落落的苦,或許這些境遇在他的心中根本就不算苦,只是人生隨遇而安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許這就是享受現在最好的案例吧,多麼的陽光心態,值得咱們學習。

作為一個喜愛傳統文化的人,還是希望今後能有更多這樣的好節目問世,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願更多的人去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鵬城明少 的精彩文章:

TAG:鵬城明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