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國工業產量曾是世界第一,被英國統治百年後,徹底淪為廢柴

此國工業產量曾是世界第一,被英國統治百年後,徹底淪為廢柴

原標題:此國工業產量曾是世界第一,被英國統治百年後,徹底淪為廢柴




NO.390 - 統治印度


作者:小蔡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打敗了印度土邦與法國人的聯軍。此後,英國很快控制了整個印度次大陸。對於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英國人是如何統治的?對印度產生了什麼樣的深遠影響呢?


印度工業萎縮,淪為英國產品的傾銷市場



當時英國正值工業革命的飛漲期,蒸汽機的出現可以實現產品大規模量產。所以,英國工廠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來應付這個大環境。


英國人為了集中原材料生產,阻止印度對本土工業的投資,甚至強令一部份工廠倒閉。這樣既可以獲得原工廠的土地,又可以獲得大量因工廠倒閉而釋放出來的廉價勞動力。



▲ 工業革命


英國人的這種政策被稱為去工業化」,顧名思義就是限制工業發展,將大部份資金資源投入到原材料產業。


英國佔領之前,印度發達的紡織業穩居世界前列,但英國人為了保護 其自己國內新興的紡織業,就打壓限制印度紡織業發展,不少紡織廠被逼關閉。

按照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英國人殖民之前,印度的工業產量是世界第一,佔總額的25%。但在去工業化政策下,印度的工業總值大幅下降。到1850年代,印度工業總值只佔全球的2%


因為去工業化政策,印度喪失了民族工業,幾乎不能生產任何工業產品。結果就必須依賴從英國進口。



▲ 珍妮紡紗機(模型)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早期成果之一


由於工業革命的高速發展,英國開始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工廠有太多的產品滯銷,英國人就將印度當做英國貨的傾銷市場


印度已失去了自己的工業,而英國治下的印度更禁止了其他國家的商業行動,整個印度變作英國的專營市場,所以印度人民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被逼購買昂貴的英國貨,為印度百姓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除此以外,英國人亦控制食鹽的生產與銷售來獲取暴利,又令印度民眾不得擅自生產食鹽。印度百姓只好購買昂貴的專利鹽或進口鹽。這也在無形之中加重了民眾的生活負擔。


後來,食鹽壟斷專營也激發起聖雄甘地的一個不合作運動--食鹽長征。


失去土地,大量農民淪為遊民


在世界各地,稅收往往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但在印度卻不同。英屬印度政府的最主要收入來自原材料出口和亞洲地區的轉口貿易,所以稅收並不是它們財政的重要一環。


英國人並沒有設立或委派英籍官員擔任稅務官,他們只任命地方上的地主豪強為「頭人」,讓他們代表殖民政府向當地人收稅。這些頭人上繳足夠的稅額後,剩下的稅收可歸自己所有,所以當時很多頭人因而致富。


實際上,英國人是以稅收來籠絡印度的地方精英。這個手段亦達到英國人的預期,對於印度地方上的叛亂,英方往往得到當地精英的幫助



▲ 東印度公司與印度土邦


印度的氣候溫和,適合各種原材料如香料、棉花、糖的生產。所以英國人佔領印度後,以低價或強行拍賣的方法來獲取大量農地,將這些土地都改做大型種植園,從而支持自己的原材料批量生產。


但這個政策嚴重影響了以小農經濟為生的印度農民。不少農民被逼成為種植園的低薪工人,更有不少農民因為失去土地而成為遊民,形成一個嚴重的治安問題。


印度在獨立前共發生25次饑荒,共奪走了5百萬印度人的生命,其中一個原因也是農地過量向大型種植園集中所致。


發達的鐵路網路,並未惠及平民


英國是世上最早發展鐵路網路的國家,其殖民地當然也離不開鐵路建設。



▲ 位於倫敦的東印度公司總部


英國人在佔領印度後,就規划了橫跨印度次大陸的鐵路網。至19世紀未,印度的鐵路基本把所有省份都連接起來,大大提升了物流和運輸效率。


鐵路的修建令到印度邁出了現代化的第一步,但其主要作用還是為了殖民政府的軍事調度和各地種植園能夠有效地向沿岸港口運輸。印度的平民百姓極少用上鐵路到其他的省份,對交通及人口流動的影響甚微



▲ 東印度公司的商船


地方總督、公務員與王侯領



印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文化多元,而英國人相對較少。為了便於統治,英國人建立起了一個印度公務員體系。

英國首相內閣中增設了一位印度事務大臣,擔當起印度與倫敦之間的聯絡人角色,對下則有一名印度總督統管一切事務。


在殖民地,總督之下設省長,省長管理所屬區域由印度人擔任的地方官。這些印度公務員都是在英國或者在印度的英式學校里接受教育。他們既有英式的管治思維,又有對印度風土民情的認識,在處理地方行政上面更為得心應手



▲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旗幟(1801年之後)


這種上級為英國公務員,中下級為印度公務員的行政體制一直持續到印度獨立為止。


印度各地存在不少土邦的王侯領,軍政財權獨立,相當於獨立的小王國。而英國人就和這些印度頭領簽約,每年為他們提供大額年金,一方面讓他們繼續管理領地事務,同時也要直接聽命於地方總督並效忠英王。


西化運動與基督教傳入



英國人在印度社會推行西化運動。其中一個政策就是司法改革,在印度各地設立法庭,鼓勵印度百姓通過法律手段去解決民事或刑事問題,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印度的司法發展。


此外,英國人銳意培養印度本土精英,英國人會資助優秀的印度青年到英國留學。回國之後,他們就可以成為印度文官機制裡面的重要一員。聖雄甘地和印度第一位總理尼赫魯都是當年英國人重點培養的精英


▲ 甘地和尼赫魯


另外,英國人在印度各地修建教堂,宣揚基督教。種姓制度將印度社會嚴密劃分,階層固化,流動性很低,最低等賤民階級基本上永無翻生之日。基督教的到來令他們多了一個選擇,在改信後可以擺脫種姓制度的藩籬


不過,基督教的傳入亦挑戰了印度人的傳統信仰。例如,各地修建教堂的過程中就破壞了不少神廟,有些激進的印度基督徒更破壞其他宗教的廟宇和神像,這也引起印度人的嚴重不滿。


土兵屢立戰功,卻飽受不公平待遇



由於人口對比的懸殊,為了更好地控制印度,英國人不得不大量僱用印度人為兵,這些印度土兵被稱作「西帕衣團」。按當時的文獻紀錄,印度士兵有20多萬人,英國正規軍只有4萬人,比例是5:1



▲ 西帕衣團


英國人在招募方面卻不跟從印度傳統,不按種姓制度來募兵(印度傳統是只有婆羅門和剎帝利種姓才能當兵),只要體格良好便可入伍。

英國人又將印度的族群分為勇武和非勇武人種,有些好戰的部落或族群都會被重點招募,例如在西北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人



▲ 印度土兵


這些印度土兵都是由英籍軍官教授現代軍事技能,使用新式槍炮,無論在裝備和思想上都已經現代化了。在日後的遠征緬甸、阿富汗甚至對清朝的戰爭,印度土兵屢立戰功,其作戰能力不低於英國正規軍。


然而,英國人給印度土兵的待遇並不好,土兵的工資遠比英國兵低,還經常被減薪;當參與遠征的時候,必須自己負責旅費和糧食;英國人更規定土兵的最高階級為中士,阻斷了印度土兵陞官之路。再者,所有英國兵都有舒適的兵房居住,但印度土兵只能住在條件極為惡劣的帳蓬。


這樣的待遇下,印度土兵士氣低下,終於1857年爆發了大規模叛亂。叛亂平息後,不少退役的土兵開始參與各種獨立運動,成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中流砥柱



▲ 1857年印度大起義


總而言之,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是以精英政治為主體英國人很依賴印度各界精英,不惜以剝削印度民眾的利益作為籠絡他們的籌碼


從十九世紀後期到二戰結束時期,印度各地民不聊生,示威和暴動頻仍,如1919年的阿母利則慘案,英國軍隊血腥鎮壓示威者,導致超過千人死亡。

1947年,印度人民在聖雄甘地的帶領下,成功迫使英國政府放棄印度統治權,兩百多年的殖民地歷史終於落下帷幕。


-冷熱軍事史更多好文 -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華人怎樣在海外建國?
收復台灣的鄭成功,為何被兒子氣死?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