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5個西方國家「眼紅」中國提出的倡議,想搭個草台班子挑事?

這5個西方國家「眼紅」中國提出的倡議,想搭個草台班子挑事?

「破五」這一天,忌詞訟,宜會友。可有5個西方國家卻偏偏要挑事。澳外長畢曉普2月19日透露,美日印澳正探討實施一個另起爐灶的「大計劃」。這4個國家從2017年底就籌劃建立的另一個「絲綢之路網路」或正式提上日程,主要目的就是加強在安全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對抗東亞大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儘管這項計劃還處於「胚胎狀態」,但以德國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已積極呼應。5個西方國家加在一起能否產生預期效果?「海外探客」認為,西方什麼都想吃,但吃相又很難看,如果每個國家都為自己打算,那麼不可能產生合力或化學反應。眼紅和抄襲別國的創意,搭個草台班子就想挑事兒,最後只能是賠本賺吆喝,損人不利己。

(1)日本

早在2015年5月,安倍就提出一個價值1100億美元的5年計劃,加強對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根據媒體報道,日本近日在新版ODA白皮書里明確列入「推進印太戰略」的目標。2018年,日本針對海外的開發援助將增加近500億日元。安倍政權的基本想法是,藉助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援助和低息貸款,爭取亞洲國家對所謂「海洋秩序」的支持。

日本的ODA雖然披著促進經濟發展、援助環保事業、培養人才等幌子,實質上還是一種政治工具。而且,日本的陰毒還體現在這一點:ODA實施的重點地區與「帶路倡議」的範圍有很高的重合度。日方內部透露出的消息就是必須阻止東亞大國的行動。這從高鐵工程的激烈競爭上就可見一斑,日方甚至喊出「賠本也要拿到工程」的口號。

(2)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計劃在2月23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媒體普遍猜測,特恩布爾此行就是為了說服特朗普糾正對華政策,同時為本國尋找一個準確的定位。為了討美方的歡心,特恩布爾率領商界領袖趕到華盛頓,預計將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給予美方一些實惠。

2月9日,特朗普已決定提名著名鷹派人物——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哈里斯——擔任駐澳大使。土澳最關心的莫過於在中美之間平衡自身利益。如今澳大利亞面臨一個大變局:最大貿易夥伴與最大安全夥伴不是同一個國家。澳大利亞希望美國能夠像以往那樣重視亞太安全秩序,同時也想擴大自己的話語權,美澳一同捍衛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

問題是,美澳的利益並不一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的重頭就是服務型商品,如農業、旅遊產品和教育資源,基本不涉及美國擔憂的所謂知識產權問題。而唯一相同的恐怕就是美澳對華所固有的歧視性偏見。即使面對一個造福世界的倡議,西方國家都不願意給個好臉色。澳方說得妙,不是反對「帶路倡議」,也不是競爭,而是提供一個替代方案。對很多欠發達國家而言,如果沒有「帶路倡議」,恐怕西方國家再過100年都不會注意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窮苦人。

(3)印度

《福布斯》網站最近炒作的一個話題是:印度洋的印度色彩正在不斷退卻。最令「南亞霸主」擔憂的就是崛起中的大國不斷在南亞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業務。從斯里蘭卡、緬甸、馬爾地夫到巴基斯坦,印度洋沿岸的「珍珠」正被「帶路倡議」串起來。

印度尤其對「帶路倡議」的重點項目——「中巴經濟走廊」——充滿戒心,認為這個經濟動脈影響其收復所謂的「領土」。而中馬自貿協議則令印方感到「心痛」。

為了遏制最大競爭對手的戰略,印度決定拉攏東盟。1月25日莫迪與東盟10國的領導人舉行高峰會談,並邀請這10個國家的代表參加1月26日的「共和日」慶典。印媒聲稱,如此破格的活動就是為了遏制某個鄰國的野心。印度海軍積極籌劃在馬六甲海峽的演習,並拒絕承認東亞大國對亞洲事務的主導權。問題在於,既要固守西部和北部邊境,又要謀求控制印度洋,還要東進到馬六甲,印度是否有足夠的實力?

(4)德國

德國外長西格馬-加布里爾在第54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開呼籲美歐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大國崛起。他妄稱「帶路倡議」對歐洲產生威脅,還給中俄扣上一頂帽子——「破壞西方主導的自由秩序」。這無疑是在呼應美國。美國公布的「國家戰略報告」和「國防戰略報告」都武斷而愚蠢地把中俄當成西方秩序的「破壞者」。《金融時報》也聲稱:西方在意識形態、經濟和地緣政治這3條戰線上都受到強有力的挑戰。

除此之外,加布里爾還向堅持「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喊話,聲稱「美歐相互需要,必須團結起來推出新的戰略。現在不是需求本國單一利益的時候……德國在二戰之後從美國學到了國際法、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獲益良多,可現在德國人已經認不出美利堅了。」德國防長馮德萊恩也呼籲特朗普重視歐洲:美歐不能沒有彼此,一個安全聯盟離不開經濟增長、和解與穩定。德國這番充滿奴性的言論能否「喚醒」白宮裡的特朗普?結果恐怕並不樂觀。

(5)美國

奧巴馬時期2名主管亞太事務的高層人員坎貝爾和特拉納在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務》雜誌撰文:近70年來美國的對華政策都是失敗的。無論是祭出大棒還是胡蘿蔔,都不能從深層次改變這個國家。而且,美國在亞洲建立的安全體系正在逐步被削弱,進入該地區的能力也受到制約,美國與盟友的關係不再像以前那樣緊密。

坎貝爾和特拉納認為,如今東亞大國已經站起來、富起來,開始跨入強起來的階段,正在建立一個不同於美國的體系。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帶路倡議」再到一系列的自貿協議,這些機構和項目能夠令其設定有利於自己的議程、擴大自身影響力。問題是,這些機構與項目和現行體系的標準與價值都不盡相同。不同於美歐強制要求受援國進行相關改革,東亞大國從來不干涉這些國家的內政。

亞洲的「安全平衡」正在發生變化,採取一小步一小步但又有計劃的措施,通常不會引起美國足夠的警覺,也不會引發軍事回應。國際法庭的裁決遭到公然拒絕,而很多亞洲國家都對崛起中的大國存在經濟依賴,在海洋問題上也不再反應激烈,在潛移默化中,美國的地位正在逐步淡化。

這2位專家還認為,由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戰爭消耗了美國國力,如今華盛頓已經面臨現代史上最有力最可怕的競爭。白宮把中俄列為「戰略對手」是正確的,但又放棄多邊體系,質疑盟友的價值,無疑是在作繭自縛。

事實上,特朗普在2017年12月發布的國防戰略里就指出:美國將重視與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四邊合作」。而有識之士也提出,美國應該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有效方案,不應為了對抗而對抗,尤其是不應被「帶路倡議」的想法所束縛。

能否對抗「帶路倡議」,關鍵取決於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德國等充其量是同床異夢的攪局者。問題在於,如果美國決心辦成什麼事,肯定會沖在最前面,而不是非要拉上盟友。美國真有這個決心的話,希拉里在2011年就能著手實施。可誰讓反恐戰爭成為無底洞。特朗普可以在2018年繼續往阿富汗扔進450億美元,卻不能給亞洲國家提供哪怕相等數額的基礎設施投資。換句話說,如果美國把戰爭經費的10%拿出來辦點正事,也不會是現在這個局面。「零和博弈」從來就不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因此註定會失敗。日澳印和歐洲國家應該好自為之。當然,對美日印澳等國的嘗試要歡迎,只有吃到苦頭,它們才會清醒一點,最後選擇與東亞大國合作,加入「帶路倡議」。(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探客 的精彩文章:

日本自衛隊1年曝出6個醜聞,安倍剛剛力挺,一架戰機又在市區墜毀
日本與美澳爆發矛盾?特朗普想搶奪TPP的成果,澳大利亞在一邊幫腔

TAG:海外探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