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國初期魏國的百年霸業是如何一步步凋零成空的?

戰國初期魏國的百年霸業是如何一步步凋零成空的?

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俚變法,開創了魏國的百年霸業。魏國一度人才濟濟,比較出名的有李悝、翟璜、樂羊、吳起、孫臏、商鞅、張儀等等,可惜後來李俚、翟璜不幸去世,樂羊遭到猜疑,吳起受到排擠奔楚,孫臏被龐涓陷害投齊,商鞅、張儀則直接棄而不用,人才紛紛出走。另外由於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強則可以攻略四方,弱則會被四方侵略,戰略的失誤和人才的流失,最終使得魏國霸業凋零,空留嘆息!

魏國霸業是從魏文侯時期開始,自魏武侯時期發揚光大,在魏惠王時期徹底葬送的。對比這三人我們不難發現,魏國的興衰和這三人識人用人的能力有著直接的關係:

1、魏文侯在位時任人唯賢,用人不分出身,戰略目標明確,三晉合一,一致對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具體情況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介紹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2、魏武侯在位時征戰四方,魏國的武功達到了頂峰,可惜的是他戰略眼光不夠、導致三晉離心,四面樹敵。這段時期雖然魏武卒在中原橫行無阻,連敗齊國、秦國、楚國等強國,看是風光無限,指哪打哪,但實際上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略性進展,反而樹敵於諸侯,為魏國的衰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最為可惜的他沒有認識到軍事奇才吳起的重要性,導致吳起被人排擠而投奔楚國。說起吳起的能力那就厲害了,據史書記載他一生從無敗績(大戰七十二場,全勝六十四場,平八場),還創造了五萬魏武卒對秦兵五十萬並取得勝利的戰爭奇蹟!吳起在魏國時,秦國被打的滿地找牙,毫無還手之力,魏國壓制秦國達百年之久!吳起奔楚後,楚悼王用其變法,即便變法時間不長,但也足以讓楚國的面貌變得煥然一新——從貧弱挨打變得富裕強盛。

3、魏惠王在位時,沒有認識到商鞅和孫臏兩個人才的重要性,結果導致商鞅投奔秦國幫助秦國變法、孫臏投奔齊國幫助齊國強軍。令人諷刺的是,恰恰是這兩人後來幫助秦國和齊國打敗了魏國。變法以後的秦國漸漸在河西之戰中佔據優勢,魏武卒不敵商鞅組建的秦國銳士,魏國痛失河西之地。同一時期,在魏國分別進攻趙國和韓國的時候,齊威王兩次都採用了軍師孫臏「圍魏救趙」的策略在「桂陵之戰」(生擒魏國主將龐涓)和「馬陵之戰」(全殲魏武卒10萬人)中大敗魏國。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惠王也不會用人,沒能制定出一個完整的戰略目標,他先是採用秦相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楚」的策略,與秦國連橫,後來又在齊、楚、韓、趙、燕五國支持下,採用公孫衍的建議進行六國合縱。這種忽橫忽縱的政策,導致魏國四面受敵,國勢越來越弱,慢慢的在各國夾擊中徹底葬送了自己的百年霸業,淪為一個二流國家。

總而言之,魏國霸業的興衰取決於人才的去留,而人才的去留又取決於國君識人用人的能力。其實仔細想想,這不僅僅是魏國興衰的歷史規律,也是歷朝歷代興衰的一個歷史規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要學習網」語錄收錄
讀一點章伯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