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局中人的自保

局中人的自保

近幾年受虛榮心驅使,偶爾奢談治學,奉行啟功先生的良心話哲學,不弄玄虛,知有不言,言必有據。——李連江

  • 如果你是在校學生,正苦惱於終日無所事事,在研究學問上深感「肌無力」,那麼我願意將這本書推薦給你。不論你身處本科的圈子內,抑或已經踏入研究生的隊列中,或是博士、博士後,它都將給你意想不到的幫助。

  • 如果你已經工作,看到「發表」二字,深感書名距離遙遠,對內容更是無深入的興趣。那麼,我會勸你稍作留步,我願意將我從書中看到的,以這篇文字的方式講給你聽。

01如果你是學生,請讀此部分

翻開此書看到目錄,不由得感慨李連江老師寫此書時的用心,每一講之下有摘要、有內容框架,方便讀者在第一時間找尋自己需要的章節。這是著書人的用心,我們不能隨意辜負。

全書一共六講,前五講以如何寫文章、投稿要求為內容,最後一講則是李連江老師學者生涯的感悟。這是一本類似於工具書的教科書,但它卻遠比教科書具有可讀性。李連江老師在開篇就介紹了自己此書的想法,是希望以老朋友聊天的方式向年輕學子介紹「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所以,這本書更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我們作為學生,需要在思考中總結,需要在研究中發現,不可放任知識成為過眼雲煙。隨著學歷的增加,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則更甚,愈會羞愧於自己的無知與愚昧。我們身在學術的局中,我們不可自甘墮落。

這個局的組成結構猶如一個金字塔,虛度年華、混世畢業的學子鋪墊在金字塔的底層,他們堅固,是因為本性難改;他們眾多,是因為世事安逸。達到目的的方法遠不止學習這一個,何需偏偏投身清苦的研究道路。

發表,是一種勇敢地探險,也是勇敢地表達,也是作為局中人的自保,簡單二字卻包含著從選題的茫然歷經千辛最終尋找到作為學者的那團「泥巴」的全過程。我們需要這種自我表達,只因為我們並不是知識的麻袋,我們有「收入」也有「饋贈」。

讀過此書,我開始反省自身,從入學到畢業,從錄取通知書到畢業證書,我該如何豐富自己,讓自己有所得,擺脫安逸籠中的金絲雀命運。作為學子,及時行樂享受青春之時,莫忘書本和知識。

對於在極限處工作的學者來說,「選題就是自討苦吃,材料永遠繁雜難解,文獻總是半生不熟,分析必須挖空心思,寫作始終慘淡經營,發表永如萬里長征」。——李連江

02如果你不是學生,請讀此部分

這是一本從題目來看與你無關的書,但其中的思想和態度,我認為卻耐人尋味。何為「發表」?這是對於學生的要求,從研究生階段開始,學校已將發表一篇文章作為畢業的硬性條件。何為「發表」?這是學者在學術生態圈內證明自己的手段,這是學者生存下去的機遇。你不需要發表,但你需要生存,也需要機遇。

社會是一個放大的「學術圈」,在競爭激烈的生態環境中,沒有人願意成為叢林法則下投喂他人的犧牲品,我們需要去認知自己,領悟他人,超越現狀。

在這一部分,我想和你聊聊書中的第六講「學者生涯"。我們也許不是學者,但不妨來看看一位學者口中的治學生涯。

書中寫到,絕大多數的人生是在兩個困境之間搖擺,要麼窘迫,要麼無聊。感悟自叔本華所說的"生者忙忙碌碌,孜孜以求,只為謀生存,然而,終於謀定了生存,卻不知用它做什麼;於是投入第二次奮鬥,為的是擺脫生存這副重擔,令生存變得無從感知,殺掉時間,也就是說,逃離無聊。"年輕時為了生存而儘力發表文章的學者,謀定生存以後、成為不再面對發表壓力的副教授、正教授,甚至大名鼎鼎的學者之後,多少人選擇在學術界混起了飯碗,混個清閑的工作;多少人依舊炮製著灌水文章;多少人由自信膨脹發展到自負膨脹;還有多少人仍在孜孜以求,奉學術為使命。

學者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身為精神貴族,擁有著攜帶使命的特權——"說實話,我們能夠在這課堂里像侃大山一樣胡說八道,這本身就是一個特權。但我們必須證明我們值得擁有這個特權。怎麼證明?就是通過做學者該做的事來證明。創新與傳承。"相較於學者,不同的職業同樣有著不同的特權,在其位謀其事才是證明你值得擁有特權的方式,同樣,這也是保住這特權的最好手段。社會需要不同位置的人行使不同的特權以維護基本秩序,但行使並非濫用,否則則是在主動將手上的特權拱手讓出。

李連江老師認為學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自治(治:管理),就是開發自己、發揮自己、把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學者每日的研究並非由日程硬性規定,也並非一貫朝九晚五地遵從時間,再辛苦的研究不為企業、不為上級,學者用功只為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的我們,或許所作所為是在為他人謀利益,於己無關,我們只是按部就班,按規定做事,沒有學者那樣的時間自由,精神自由,但我們何嘗不需要「自治」?自治並非易事,抑制自身、觸碰習慣,是對自己的挑戰。我時常會敬佩學者(此處所言並非注水之輩),他們為自身信仰鑽研至深,依靠的是自己的意志。為企業、為單位工作的我們,時常會受迫於外力的強制,促使我們再走一步、再完善一點,一步一步在制度階梯中攀爬。外力和內力的作用之下,我們行進至此。但只可惜外力再強勁,也不及內在作用深刻。

最後聊聊這一句:

如果說合上書依舊記憶猶新的,是這樣一句:"學者要多睡覺,沒有什麼事情值得你犧牲睡眠——誠哉斯言!"印象中的學者最是留戀深夜,靜謐的環境正是孕育思想的優質時機,因此,在這樣一本書中出現這樣一句中肯的建議著實讓人一驚,「誠哉斯言」更是讓人不免得感嘆李連江老師的幽默感。睡眠,多少人已經成為夜行動物,而在白日里卻混沌至極,周而復始,我們將清醒的頭腦置在了錯誤的時間!更何談效率和成果。這本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在我看來並不值得放在書中註明,但想來,正因為它過於簡單,如若不被寫入,又有誰會願意執筆提之。

封面圖片:「鬥牛士回歸」

美聯社攝影師Daniel Ochoa de Olza攝於西班牙。

38歲的胡安·何塞·帕迪利亞是一名西班牙鬥牛士,他的職業名號是「赫雷斯的旋風」。在一次鬥牛表演中,他失去了一隻眼睛並留下半邊臉癱瘓的殘疾。然而僅僅5個月之後,這位勇敢的鬥牛士又重返鬥牛場。

生活值得為之一試!

——子禾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SpaceX公司計劃建造新型航天運輸系統 取代「獵鷹」火箭和「龍」飛船
一隻軟萌溫柔的小姐姐等待簽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