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皮膚出現瘀斑,看中醫怎麼說

皮膚出現瘀斑,看中醫怎麼說

發斑

[概念]

肌膚表面出現片狀瘀斑,不高出皮面,撫之不礙手者稱為"發斑"。《醫林繩墨》說:"有色點而無顆粒者為斑。"

由於發斑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中,其形狀、大小、類色不一,所以歷代醫家提出許多不同名稱。《金匱要略》的"陰陽毒",《外科啟玄》的"葡萄疫",《傷塞九十論.發斑證》的"斑疹",《雜病派流犀燭》的"斑痧",《瘡瘍經驗全書》的"貓眼瘡"等等都是指發斑而言。《丹溪心法》和《明醫指掌》又分別提出"陰斑"和陽斑"之名。所謂陰斑,是指斑之屬於虛寒者;所謂陽斑是指斑之屬於實熱者。

發斑應和"疹"相區別。《溫病學.辨斑疹篇》:"斑點大成片,一般不高出皮膚,撫之不礙手,視之斑斑如錦紋;疹如雲頭隱隱,或呈鎖碎小粒,一般高出皮膚之上,撫之礙手,但亦有不高出皮膚,撫之無感觸的。"斑和疹在溫熱病中多兼挾出現,故醫書中每舉斑以賅疹,或統稱斑疹。然而斑和疹的發病機理有所不同:斑大多由於熱郁陽明,胃熱熾盛,內迫營血,外溢肌膚而成;疹多系肺熱鬱閉,波及營分,外竄血絡所致。

本節討論範圍,只限於內科疾病引起的發斑。

[鑒別]

常見證候

熱入營血發斑:多出現於急性熱病過程中。斑色鮮紅或紫赤,身熱不退或發熱夜甚,心煩不寐,口渴咽干,甚則神昏譫語,痙攣抽搐,小便短赤,大便乾結或溏泄,或伴有吐血,衄血、舌質紅絳,脈數。

陰虛火旺發斑:斑色鮮紅,時發時止,心煩不安,口乾咽燥,手足心熱,或午後潮熱,夜寐盜汗,頭暈耳鳴,或有鼻出血,齒齦出血,舌光紅少苔,脈細數。

脾不統血發斑:紅斑反覆發作,斑色淡紅,隱而不顯,面色萎黃,神疲氣怯,食少腹脹,月經過多,經色淺淡,大便溏薄。舌質淡胖,脈細弱無力。

陽氣虧虛發斑:斑色淺淡,一般多見於胸腹部,心悸怔忡,倦怠乏力,四肢逆冷,或下利清榖,面色蒼白或虛浮。食少便溏,舌質胖嫩,邊布齒痕,小便清長,脈虛弱無力。

氣滯血瘀發斑:多見症瘕積聚患者,斑色青紫,面色灰黯或蒼黃,腹露青筋,皮膚血絲縷縷,嘔血,便血或齒齦出血,舌色紫暗,脈弦或遲澀。

風濕熱郁發斑:斑多呈環形,或皮下有結節,反覆發作,多發於四肢,斑形大小不一,環形斑中心色淺,四周隆起,全身關節疼痛,或關節紅腫,面色蒼白,多汗,重者胸悶氣短脈數。

鑒別分析

熱入營血發斑和陰虛火旺發斑:前者多出現於高熱疾病過程中,溫熱毒疫之邪,侵入人體,內陷營血,損傷陰絡,迫血妄行,溢於肌膚而發斑。其特點是:發熱,斑色紫暗,甚則神昏譫語,痙厥抽搐,或有吐衄,便血。後者病程較長,斑色鮮紅,由久病傷陰,或熱病耗液,陰虛火旺迫血外溢肌膚而發斑。伴有頭暈、耳鳴、口乾、咽燥、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等陰虛癥狀。二者雖同是因熱(火)發班,一為邪熱內陷,一是陰虛火旺,一虛一實,治法亦異。熱入營血發斑,治當清營、涼血、散瘀,犀角地黃湯或化斑湯均可選用,高熱神昏者加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陰虛火旺發斑,法當滋陰、降火、散瘀,用茜根散或知柏地黃丸化裁。

脾不統血發斑和陽氣虧虛發斑:二者均為虛證,在病機上有一定的聯繫,而在癥狀上又有明顯區別。脾主運化,有統攝血液的機能。後天飲食失調,導致脾氣虛衰,統血功能失常,血液不能循正常脈道運行,溢於脈外則成斑。其特點是發斑伴有食少腹脹,脘悶,納呆,便溏等脾虛證的表現。陽氣虧虛發斑,多見於虛勞,久病之後,陽虛氣弱患者。一般先天稟賦不足,或縱慾無度,脾腎兩傷,陽氣虛衰,陽虛者氣必虛,氣不攝血,亦可發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互根,陽虛則陰不內守,致血溢發斑。所以症見四肢逆冷,心悸怔忡,形容憔悴,神疲倦怠,面白虛浮.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亦可導致氣虛或陽虛。所以在治療上可以互為補益。脾不統血發斑,治以健脾為主,兼補氣血,歸脾湯加味。陽氣虛弱發斑,治宜補陽益氣為主,兼顧脾腎,右歸丸化裁。腎陽虛者加附子、巴戟,鹿茸;腎陰虛者加玄參,天冬,生地,女貞子,旱蓮草等。

氣滯血瘀發斑:常見於症瘕積聚患者。由於七情鬱結,寒溫失調,酒食不節,致臟腑功能失和,氣機阻滯,血運遲緩,瘀凝成斑。症見面色黧黑,腹露青筋,血絲縷縷,腹大有形、吐衄便血。本證多屬正虛邪實,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八珍湯加紅花、赤芍、鱉甲、丹參之類。

風濕熱郁發斑:風寒濕邪侵入人體,留連於皮肉經絡,久郁化熱,熱蘊血絡,血溢成斑。斑多呈環形,伴有全身關節疼痛、身熱、口渴等風濕熱鬱症狀。治療:宜疏風清熱活血通絡,用(左益右蜀)痹湯加忍冬藤、防己,木瓜。

總之,發斑一證,病因極為複雜,既有內因,又有外因,既有五臟功能失調,又有六腑為病。一般說:斑色紅活,榮潤,斑形鬆浮而稀疏,無高熱神昏者為順象;若斑色紫黑,緊束,融合成片高熱神昏者則為逆證。

[文獻別錄]

《雜病源流犀燭.陽毒陰毒源流》:"陽毒發斑,陽邪元極病也,亦或有誤服辛熱而成者。金匱雲,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陰毒發痹,陰邪極深病也。金匱雲,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樕主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