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億像素的衝擊力:哈蘇 H6D-100c 測試(上)

一億像素的衝擊力:哈蘇 H6D-100c 測試(上)

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 H6D-100c 的參數:

在本次測試中鏡頭方面選了兩支:

一支定焦 HC 80mm F2.8,等效焦距 50mm 左右,主要數據測試都圍繞著這支鏡頭來做的。

另一支是變焦 HC 50-110mm F3.5-4.5,等效焦距 33-70mm,部分樣片採用這支鏡頭拍攝,在焦段靈活性上對上一支定焦頭進行了補充。

首先,我們看看一億像素的解析力,用 80mm 定焦頭來測的,測試環境為 D65 1000 Lux 光源,TE268-H 標版(最高解析度支持 1.8 億像素)。

F2.8

為了便於對比,我們將上面部分數據匯總,同時加入了一台全畫幅機型的數據供大家參考:

圖中縱軸採用的是 MTF10 極限解析力,單位是 LP/PH,橫軸為光圈檔位,四條曲線分別對應 H6D 的中央和邊緣解析力,對照機型的中央和邊緣解析力,但是由於兩台相機的光圈檔位並不完全一致,圖表中的數據大概對齊了一下,雖說不太嚴謹,但對比起來比較方便。

能夠很明顯地看出,H6D + 80mm 鏡頭的這套組合,哪怕在光圈全開狀態下,最差的邊緣解析力都能做到跟對照的全畫幅機型中央解析力基本持平。而且中央解析力峰值平台,從 F2.8 光圈全開愣是一直持續到 F9.5,期間最高數值居然高達 3842 LP/PH ,甚至到 F19 都是可用的,表現非常驚人。對照組的全畫幅機型解析力峰值為 2148 LP/PH,作為參考,常規相機的解析力數值大都在 1500 左右就夠用了。

關於這個 MTF 數值怎麼理解,大概意思是:

MTF 數值的輸出結果是一組函數,用來描述:光電轉換系統處理後的信號跟標版的原始信號比對的結果,信息保留的多,解析力就好。

不同的 MTF 數值表明了相機整體的成像特性,就跟看發動機動力輸出曲線一樣,不能只看最高峰值的那個點,要看各個轉速下的扭矩特性,同樣馬力的發動機,不同的動力輸出曲線能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駕駛感受。

具體來講:

MTF60 到 MTF80 區域就相當於對應的數值是這個鏡頭的高反差表現,主要記錄物體的巨大明暗輪廓,例如......白色背景下的裸體奧尼爾。

MTF50 就常見了,相當於人眼最敏感的畫面銳利度,黑和白之間的過渡是否清晰陡峭。

MTF10 意味著極限解析力,也就是對最細微細節記錄的能力,例如拍風景什麼的,遠處山頭上一棵樹上面一片葉子的葉脈上的一根絨毛。

以上三個維度粗略決定了鏡頭或者相機的解析力風格是什麼樣子的,但實際上想要兼顧三者是非常非常難的,鏡頭反差過高往往細微細節的記錄就會很難做,換算到數據里就是 MTF50 數值高了,MTF10 有可能不會特別理想,反過來也同樣存在。

針對解析度特性分析一下,黑白明暗對比反差很高,但是銳利度範疇表現平淡,反而在 MTF25 和 MTF10 區域數值搶眼。這種風格也的確符合中畫幅的使用定位:記錄細節為主,觀感為輔。如果用多一些中大畫幅相機,你會發現它們中的絕大部分照片在常規意義上的「銳」方面表現都不突出,甚至縮圖還有點肉肉的,甚至沒幾千塊的相機拍出來銳,但只要放大了看,撲面而來的細節優勢就是壓倒性的了。事實上,只要有足夠的細微細節,對於經驗豐富的攝影師來說,後期調出銳利的觀感並不難。但也正是受制於這一點,超多細節的快感往往很難與人分享,大部分社交平台對於大尺寸的圖片文件支持的都不好,說白了:沒處顯擺。

再一個就是邊緣解析力下降的很厲害,只有中央一半不到(仍然高於大部分普通相機)。這在中畫幅里很常見,原因比較複雜,各種公式就不講了。通俗來說就是跟整個系統的光學設計有關,在任何規格相機鏡頭的成像範圍內保持畫質的均勻性都是很有挑戰的,中畫幅巨大的感光元件尺寸,意味著同樣巨大的成像圈,在這麼大範圍內保證足夠好的成像質量,還要配上個 F2.8 大光圈,難上加難。反過來看,粗略的說,畫幅越小,配套鏡頭的均勻性指標越容易做好,多年前的 4/3 系統裡面甚至用過垂直入射技術。

再通過棚拍照片來對比一下。

左:H6D 棚拍局部截圖 右:對照機型棚拍局部截圖

左:H6D 棚拍局部截圖 右:對照機型棚拍局部截圖

左:H6D 棚拍局部截圖 右:對照機型棚拍局部截圖

左:H6D 棚拍局部截圖 右:對照機型棚拍局部截圖

能夠看出,右邊的對照機型銳度明顯要更高一些,但在 Microcontrast 微反差細節方面,無論印刷的字體,還是材質紋理的立體感上,H6D 配合 80mm 鏡頭的效果都是壓倒性的。

寬容度方面,如上圖所示,從欠曝 4 檔到過曝 4 檔一共拍了 9 張照片,通過後期逐一恢復至正常曝光,我們通過局部細節來看下它的後制寬容度。均採用 16bit Raw 文件拍攝。

左:H6D 棚拍局部截圖 右:對照機型棚拍局部截圖

(圖上數字表示原片曝光狀態)

結論很明顯,H6D 在 -4EV ~ 3EV 下都可以拉回來足夠多的細節,來維持高光和暗部的平衡,中間調的紅綠藍三個線軲轆,色彩一直維持在可接受範圍內,很給力。要求不是太苛刻的話,這些照片後制時候多費點心思都是可以用的。最後一張連加了4檔曝光後,高光部分灰度反差信息還是有的,但色彩信息已經丟失拉不回來了。相對膠捲,數碼相機在高光細節的記錄能力上先天就要差很多。 H6D 看上去有點欠曝,實際是它出片子本身就是有點灰濛濛的高寬容度風格。

我們再看對照組某全畫幅旗艦機的表現,可用範圍在 -3EV ~ +1EV ,確實差蠻多,主要問題在於過曝的高光細節斷裂,欠曝的暗部也會充斥噪點顯得沒有層次感,很難拉回來,同時更大的問題是色偏,上下幾張照片的飽和度和色相都有偏移。但即便如此放在普通相機里也是相當不錯的了。

另外,大家注意第一組 -4EV 的照片,在提亮後的暗部偏色情況,也是可以覺察的,H6D 的問題在於噪點分布偏紫紅,對照組的相機則是偏綠。

在實際使用中,H6D 的高寬容度特性表現在後期調整時候有非常驚人的自由度,是你在普通相機上很難體會到的。我自己的感受是片子特別經得住拉,有些調整槽甚至都拉到頭了,畫質依然不會出現太重的劣化,你可以參考上面這組對比。技術上來講,尺寸巨大 Sensor 先天的高動態範圍優勢意味著能夠記錄足夠多的信息,原片里不明顯一眼看不出來,但後期調整的時候這種隱性的優勢才會凸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H系列所面向的高階商業攝影師群體,大部分人都具備極強的後期功底,寬容度的大小直接決定了他們可發揮的空間有多大。

噪點方面呢,我們用 Visual Noise,也就是視覺噪點來評估,有多個觀察態,像圖中的Set1,Set2,Set3 分別對應著三種不同的觀察視距,再通過對應的 CSF 人類視覺函數換算得來的數值,大概意思是,你分別通過:1,百分百放大;2,在一塊大尺寸的電腦顯示器上;3,在手機屏幕上;這三個方式下看照片,對應的噪點感受。理解門檻有點高哈,你想,列印成同樣大小的照片,4 個像素裡面有一個噪點和 4 千萬像素裡面有一個噪點,觀感能一樣嗎?當然不一樣。Y 軸對應的噪點數值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越低越好。大概的尺度是:2 以下意味著肉眼基本覺察不到,3 以上可以看到但不明顯,4 以下的一般人都能接受,6 以上一般人都難以接受。

左:H6D 視覺噪點 右:對照機型視覺噪點

ISO64

ISO100

ISO200

ISO400

ISO800

ISO1600

ISO3200

ISO6400

ISO12800

首先在 ISO64,100,200 低感光度的情況下,H6D 的純凈度方面相對全畫幅機型是有明顯優勢的,尤其在中間調亮度上,這個優勢更為明顯。

ISO400 開始,Set1 觀察態也就是百分百放大看,H6D 的暗部噪點已經可以覺察,對照組的表現會比它更好,但得益於 H6D 的像素數高的特性,在 Set 2,Set 3 觀察態,也就是縮圖狀態下還是略有一丟丟優勢。另外,發現蠻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對照組的全畫幅機型在 ISO400 檔位的噪點分布特性,很突兀地轉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特別是在中間灰度區域,噪點居然比自己 ISO200 的時候還要好,猜測應該是啟動了另外一套信號放大電路。

之後的 ISO800 到 ISO12800 大致趨勢是,放大看噪點都不少,都挺明顯的,比對照機型差很多,好在還是像素數夠高,在縮圖下勉強跟人家打平。

結論的話,考慮到 H6D 的出片用途,估計也沒幾個人會用到高感,常規把感光度壓在 400 以內來用的話基本不用在意噪點。中畫幅的畫質優勢都集中在低 ISO 區間,越低優勢越明顯。高感表現這個指標吧,同樣是很多因素決定的,像素尺寸,配套電路設計,感光元件架構,denoise 演算法,甚至起跳 ISO 數值等等都會影響最終表現。現在很多人都被手機廠家的宣傳文案帶歪,一味強調像素尺寸就有點片面了,很多 DSP 降噪方案像 3D DNR 之類的,也能夠在硬體本身不佔優的情況下提供極為出彩的高感表現。數碼產品嘛,使用場景決定性能導向。

左:H6D 色彩表現 右:對照機型色彩表現

色彩方面,我們看上面兩組數據,測試環境 D65 光源,96 色色卡,分別展示了 Delta C 飽和度偏差 以及 Delta H 色調偏差。很顯然,對比一下就能看出,H6D 的發色傾向異常保守,最搶眼的紅綠藍區塊,它的飽和度都是明顯下降的,尤其是最關鍵的綠色。但色調的準確度方面整體來看卻又很准,誤差很小。

左:H6D 棚拍局部截圖 右:對照機型棚拍局部截圖

反映到實際觀感上,直出的話,H6D 色彩顯得比較保守,飽和度不高。對比之下,對照機型的色彩就要明艷活潑很多了,一看就很討喜。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歸根到底還是之前說過的,使用場景決定的,哈蘇用戶群體壓根就沒幾個直出的吧,保守的色彩風格更加適合後期處理,純專業取向。

最後一項,邊緣失光,也就是常說的暗角。我們用更形象一些的 3D 視圖來看。中間向上凸起的綠色部分指畫面中央區域,四周往下耷拉的是像場邊緣。越往下垂說明暗角越嚴重,越平坦說明整個成像區域內亮度均勻性越好。

F2.8

F3.4

F4.0

F4.8

F5.8

F6.8

F8

F9.5

F11

F13

F16

F19

F22

F27

F32

這枚 80mm 的標頭在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邊緣有 1.7 檔的失光,面積百分比為 44.1%,邊緣失光的量不大,但關鍵是下降趨勢很猛,實際上很多年前我也測過幾隻施耐德的中畫幅老頭,印象里都表現接近甚至略差。畢竟要照顧這麼大畫幅,成像圈也要做大,在常規的 uniformity 均勻性方面先天就存在劣勢。對照組單看降落傘圖貌似好看一些,留意數據,其實是更差的,按說全畫幅相比之下有成像圈小的優勢,但實測也沒佔到多少便宜。

此外,如果用哈蘇自家的 Phocus 軟體對 Raw 文件導出的話,它會自動修正邊緣失光至肉眼都覺察不到的程度,上面那組就是它修正過的數據,異常平坦。

說了這麼多數據上的東西,估計大家都膩了,那就先到這裡吧,樣張部分我們下篇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EALER 的精彩文章:

聊聊如何挑選一款合適自己的口罩
數據好觀感差——Google Pixel 2 XL 屏幕簡評

TAG:ZEA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