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部電影好比《天浴》《芳華》的合體,多半是2018最大話題電影

這部電影好比《天浴》《芳華》的合體,多半是2018最大話題電影

文 | 栗山暖

嚴歌苓寫過自己對陳冲的印象。

她第一次見到陳冲的時候,是在上海的錦江賓館,那時候陳冲剛剛拿下了百花獎,才十八歲。

「她梳兩根短辮,在兩邊肩膀上甩來甩去」。

嚴歌苓的繼母俞平,在陳冲的第一部電影《青春》里跟她一起演主角,回來就跟嚴歌苓說,「沒見過這麼靈的小姑娘——從來沒演過戲,導演一說就明白,戲馬上到位!比那些在電影界混幾十年的人強太多了!」

李安一直心心念念要找陳冲當自己的女主角,當年他的《喜宴》,就是專門寫給陳冲的,後來他很長時間找不到錢,等台灣的中影給他投資時,他就不能用大陸的演員了。再往後,陳冲演李安的《色,戒》,也只是非主角的易太太。

對此,陳冲說,「我是命中注定當不了他的女主角。」

但,我卻覺得,比起當演員,陳冲其實更該當導演。她執導的《天浴》,從獨特的女性視域為我們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傷痕年代。她那種對電影的敏銳感知力,在年少的時候是靈氣;在達練之後,卻成為了能夠把握住一整部電影的掌控力。

《紐約的秋天》之後,我一直在期待著陳冲再當導演拍新片,沒想,一等就是18年。而現在,暌違已久的陳冲終於重執導筒,導演了新片《英格力士》。影片前不久在柏林電影節場刊上發布了國際版海報,海報上,是一件帶著紅領巾的中山裝。

為什麼會用中山裝來做為海報的主題?要說清楚這個,還要先說說《英格力士》本身。

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在此前版權曾經輾轉多人之手,是一個文革年間的新疆故事。小說的作者王剛,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應該看過不少他編劇的電影,馮小剛的《天下無賊》和《甲方乙方》,就是出自他之手,前者還拿下了金馬最佳改編劇本獎。

《英格力士》,就是English的音譯,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用漢語來給英語注音這件事兒,不少人肯定都干過。這也是《英格力士》的小說里,曾經仔細描寫過的一個情節——

「以後不要用中文字為英語注音,用我們上海話那叫洋涇浜英語,別人是聽不懂的。」他的「別人」肯定講的就是英國人和美國人。

說這段話的人,叫做劉愛,是小說的講述者。裡面的那個「他」,是劉愛的英語老師王亞軍。

陳冲和王志文在片場

從這裡你就能看出來,這是一個講述特殊年代,通過少年視角去看成人世界的故事。類似的同一年代背景的電影也有不少,比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又或者是去年勾起很多人懷念的《芳華》,而陳冲本來也就拍過同樣年代背景的《天浴》。

說《英格力士》好比《天浴》+《芳華》的合體,除了年代相似以外,還有別的依據。王剛和嚴歌苓同於同一代知識分子,成長背景很相似,都在魯迅文學院就讀過。當時,他們的同學還有莫言、余華、劉震雲這些人,之後都是中國文壇的大家。王剛在回憶起這段經歷的時候還說過,莫言那時候就已經很有名了,不過聽課時總是望著前方的講台,也不知道聽進去了沒有。

跟嚴歌苓一樣,王剛也有過文工團經歷,他們深諳那種「相對封閉的小社會」里的規則,在回望那個年代的時候也會有類似的感受。那是一種既帶有懷念,又陳列了批判的眼光。而陳冲拍過的《天浴》,也是嚴歌苓的原作,現在從嚴歌苓的《天浴》到王剛的《英格力士》,相通的不僅是年代,還有作品底色里共通的,對年代的認知。

柏林場刊

陳冲自己也說到過《天浴》和《英格力士》的相似與不同。「這兩個作品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我都被這兩個故事所吸引,因為《天浴》中的文秀是差不多我的同齡人,而劉愛在《英格力士》中也差不多是我的同齡人,都是我自己成長的一部分,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年代。」

她表示,《天浴》講的是知識青年的命運,《英格力士》講的則是一整代人和社會橫切面的命運。當年的家庭情感,當年的愛情,當年人與人之間的糾葛,當年情懷與人性的極致,都被飽滿地鑲嵌在《英格力士》的故事裡。

而之所以會說,《英格力士》會成為2018年最有話題性的電影之一,則是因為從《芳華》開始,我們發現了一種可以造就「全社會熱潮」的電影。中老年人走進電影院是去看他們的青春,年輕人走進電影院是因為他們關注歷史。而《英格力士》,正好就是這樣的電影。

不過,《英格力士》還不僅僅是一個少年看成人的特殊年代成長故事。「新疆」這個地域,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主角們,是從其他地區去到新疆支援建設的知識分子。比如故事的講述者,前面用漢語給英文注音的那個少年劉愛,他的父母都是清華出身的建築師,爸爸還留過蘇,設計了烏魯木齊的人民劇場和八一中學;再比如批評劉愛的王亞軍,他原本是上海的英語老師,來到烏魯木齊支邊,是那個連一本英語詞典都沒有的城市裡唯一懂英文的人。

電影里的八一中學的場景

知識意味著進步和開放,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域里,這群外來者,卻必須封閉起自我,甚至,將自己從紳士變成流氓。這,是成人世界的規則。

比如劉愛的父母,就一直反對他學英文,更反對他和王亞軍來往,這在劉愛看來,匪夷所思。他以為父親頑古不化,但多年以後,他才知道,父親不僅英文相當好,還會唱《蒂凡尼早餐》里的《月亮河》。

《英格力士》的故事,便是從劉愛開始學英語,背著父母和老師王亞軍偷偷來往下展開。在父母和英語之間的拉鋸戰中,劉愛也逐漸窺見了父母和周遭成人世界的秘密。比如母親和校長之間的私情,比如男人們對美麗的老師阿吉泰的不同態度,比如女同學黃旭升那個周旋在各色男性之間的母親,再比如大多數人對王亞軍喜歡給女生補課這件事的鄙視。

就現在公布的主演陣容來看,王志文和袁泉會飾演劉愛的父母,王傳君飾演英語老師王亞軍,霍思燕在片中飾演的角色還沒公布,從人物介紹來看很可能會是黃旭升的母親。這樣的陣容搭配,很明顯是在強調「家庭關係」,很好奇陳冲會如何調動原小說中這個幾乎只存在於少年眼睛中的故事。

王志文飾演劉愛的父親

從影片的宣傳語「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來看,電影也很有可能也會延續小說中的少年視角。

怎麼解讀這個英雄主義呢?它,和人們對待世界的方式有關。

這句話來自羅曼·羅蘭,他在《米開朗琪羅傳》里寫道,「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放到影片的時代環境里來看,很多人在當時,都不得不因為種種原因做出妥協和讓步。而王亞軍卻不,他在環境的高壓之下依然堅守著自己的行為準則和精神世界,像他這樣的人,是英雄的一種。

而像劉愛的父親劉承宗,則是另外的一種英雄。雖然他對生活作出了某種妥協,但是在危險到來的時候,他會願意犧牲自己去保護兒子;只要能夠工作設計建築,他就會有滿足感。相比於王亞軍這種「堅守」的英雄,劉承宗則是「妥協」的英雄。

但這些人的命運,卻往往不理想。在那個年代,規則中的精英風生水起,精神上的英雄卻落敗不堪。

而放到少年劉愛這裡來,他在去看成人世界的時候通常是不完整的,比如他不能理解為什麼父母不讓他學英語;但是,他又能看到一些被成人忽視的地方,比如當父親不在家的時候,他能因為看到母親偷偷穿上了高跟鞋而感覺到母親出軌。

袁泉和王傳君

這是一種既「不完整」又「溢出」的視角。

他們會看到成人世界的不堪與規則,甚至會面臨父母輩偉岸形象的倒塌。但是,經歷了這些的劉愛,在王亞軍因為「騷擾女學生」的指控而被派去勞改時,還是站了出來,嘗試幫他洗刷冤屈。這也是一種,「看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擁抱生活的英雄主義。」

在《英格力士》的小說里,有這麼一段話——

偷這個詞是這部作品的關健詞之一,我不知不覺地把我故事流動的血液引向了這裡。

這個故事中的很多地方都有「偷」這個字。主人公劉愛偷偷學英語、甚至去偷王亞軍的英語詞典,是對文明和知識的「偷」。

父母輩在婚姻之外發展新的情感關係、女學生對老師的暗戀、男人們對女老師阿吉泰的暗中追求,是人物關係中的「偷」。

而少年對父母輩的質疑,偷看父母的日記,同樣也是一種「偷」,那是不夠了解父輩的子輩,既想遠離父母,又渴望靠近父母的矛盾心情。

作為影片題眼的英語在那個年代的敏感含義,我們現在很難感知,用一段書中的描述或許可以窺見一二——

在我們那樣的學校里還從來沒有英語,我們是天山腳下的城市,我們有許多維吾爾族的同類,於是我們要學維語,我們離蘇聯比任何地方都近,所以我們要學俄羅斯語,但是英語有什麼用呢?英國和美國都離我們太遠了,是誰在那個連廟宇都拆了的年代突然讓我們學習英語?可惜,我今天查遍了首都圖書館的資料也沒有找著那個偉大的人。

而懂英語的王亞軍,在孩子們的眼中,就直接與文明、開放、美國和歐洲,乃至西方聯繫在了一起。

所以,回到前面說的,影片海報上的中山裝上來。它來自雕塑家隋建國的成名作「中山裝」,這件著名的鑄鋁材質雕塑創作於1997年,是一件堅硬而飽滿的衣服。

在裡面我們看不見人物,卻能感知到人物。冰冷的雕塑,彷彿是那個火熱年代的迴光返照。它系得緊緊的紐扣,色厲內荏得就像那個年代的規則。

有意思的是,小說里提到中山裝的部分,非常之少。

一處,是在描寫英語老師王亞軍的時候使用的——

王亞軍穿著深灰色的制服,有些象是中山裝,但不同的是那衣服的上方只有左邊的口袋,插著一支銀色的筆,而且領子比一般的要高,把他長長的脖子襯得很直……英語只能從這樣的男人身上發出。

而另外一次,則是多年以後,劉愛的父親見到曾經欺負自己的范主任,他已經坐在了殘疾車上,穿著一身藍色的中山裝。

在烏魯木齊長大的劉愛,並不知道西裝為何物,只能用「中山裝」來形容王亞軍的裝扮。而「中山裝」在小說中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已經事隔多年,不再具有少年時代敬仰和現代的氣息,而是成為了某種破落和衰敗的束縛。

電影中的街道場景

在不同的年代,中山裝具有不同的時代精神指向,它未曾真正出現在《英格力士》小說的描寫里,但是倘若你看過小說,你就會瞭然,這件中山裝,內在於《英格力士》的字裡行間。

在《英格力士》的故事裡,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件看不見的、籠罩在精神上的「中山裝」。那是那個壓抑而封閉的年代,系在每個人身上的,中山裝第一個紐扣上面的那個風紀扣。

「中山裝」這件雕塑,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衣缽」,這個「衣缽」,明顯帶上了某種文化和傳承的意味。《英格力士》的故事,講述過去的年代,卻也有諷今的力量。衣缽從表面上看起來是著裝,但從《英格力士》的故事裡來看,它既是成人世界隱秘規則的遮羞布,也是少年世界原始天性的束縛套。

現在的我們,雖然不再怎麼穿中山裝,卻依舊帶有其他形式的束縛;現在的我們,雖然不再會把English說成英格力士,也未必真的看懂了世界。

二〇一八「迷影手賬」

一位資深電影記者設計的電影節神物

如果電影不是記錄,那麼就是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把爛片上升為傳奇,好萊塢「爛仔」再次證明自己的才華
影評人超愛《星戰8》,但不少觀眾看法相反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