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游隆化苔山 阿訇·遊記

游隆化苔山 阿訇·遊記

▌游隆化苔山

⊙李鴻鳴(阿訇)

小時候,看電影《董存瑞》,記得其中有這麼一句台詞:「向苔山開炮!」故而,隆化苔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苔山,是隆化縣城西面一座名山,因過去長滿蘚苔而名。解放戰爭中,苔山,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為國共雙方激烈爭奪的陣地之一。那時國民黨軍在苔山上修築了大量工事,以扼守隆化縣城,防禦解放軍進攻。家喻戶曉的人民戰士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就發生在解放苔山附近的隆化中學的時候。所以,苔山給人們留下的,是更多、更多的故事和遐想。

我在隆化清真寺任教時,在夏季來臨時刻,有機會常去苔山爬山鍛煉身體,得以親臨它的特有風貌。

苔山的東、西兩面各有一道河流,西邊的叫「伊瑪圖河」,東面的一條叫「伊遜河」。我站在苔山的山頂上,居高臨下,四面八方的情景立即映入眼帘,什麼景緻都能夠觀察的清清楚楚。我爬到了苔山頂的最高處,放眼四面眺望,美麗的隆化城區風景更是令人難以忘懷。無數高樓在和平房互相輝映,隱藏的一片綠郁花樹之中;苔山的山坳里,到處是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風吹來,發出松濤的嗚嗚聲。因為是在高處望松林,那平常看不見的樹冠頂子,此時也看得一清二楚,那美麗的樹冠,綠的那麼可愛,綠的那麼令人心情陶醉。苔山的山坡上長滿矮矮的不知名的灌木叢,還有各種叫不上名字來的野花,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相間,把整個山體遮蔽的看不到一點土色,把整個苔山,打扮得就像一位新妝待嫁的姑娘,那麼漂亮,那麼引人注目。在苔山高頂,建有一座塔,金碧輝煌,挺是巍巍壯觀。據說,當初乾隆皇上來此視察,看見此地龍脈清晰,龍氣十足,遂依從宰相劉羅鍋的建議,在山頂敕建了這座寶塔,以便鎮住這股龍氣,又在塔南挖通一處豁口,叫做截斷龍脈。顯然,皇上的用心十分清楚。但是,畢竟是皇上欽賜御建的寶塔,因而更使苔山由此名揚天下。

苔山的西面全是懸崖峭壁,陡峭得像用刀切似得,幾乎是直上直下,根本無法攀登。憑高西眺,是一望無際的山野,彎曲延綿的伊瑪圖河流過山野,沿途廣袤的大地隱約伸向遠處,直到與遠山混成一起,地里種滿水稻和玉米。放眼西視,有一個村莊,被無數的桃花與楊柳遮蔽,非常美麗。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自己叫它「桃花峪」,並且還作寫過一首詩:「依崖傍水柳楊邊,半隱山莊裊裊煙。農婦晨曦送饌至,微光淡露稻秧田。」我曾經沿著河邊公路,往西走了很遠很遠,只見到處都淹沒在綠郁中。偶然從遠處傳來一兩聲雞叫聲,給寂靜的原野增添了無限的生機感。

沿伊遜河向北便是102國道,來來往往的車輛很多。我也曾經向北走了很遠。道外的村莊也都隱蔽在綠郁蔥蔥地樹木或玉米中。伊遜河河面寬闊,雨季里河水湍急。河兩岸沒有一寸閑著的土地,基本上種滿了莊稼或樹木。河灘里的樹木高大茂密。清晨,樹林里的各種鳥在嘰嘰喳喳地叫喚,聲音好聽極了,清脆悅耳。再離得近一些,便可以看清那些鳥在樹叢里歡蹦亂跳,或覓食,或與同伴戲耍,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河的對岸有幾處村莊,那紅磚黃瓦的村舍,若隱若現地隱藏在綠樹中。遙遙望去,真好似仙境一般。故我寫下這樣的小詩:

「長橋對岸重山碧,郁樹參天萬鳥鳴。更愛鄉村新畫意,園紅田綠入丹青。」

河上架著鋼絲橋,可以通車、人行。我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令人眼花繚亂,兩腿發顫,總是不敢邁步。我想,這大概是走不慣的原因吧。但是,正是有了這種橋,給當地村民出進交通,帶來極大的方便,縱然是在鬧大水的季節,也不用擔心出行安全。

在苔山東面的山根下,蓋了許多村舍,外面都鑲嵌上漂亮的瓷磚,每家每戶都有彩電、汽車或現代農機具,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色。

苔山,很美;隆化因為有了苔山才美;而苔山,有了烈士董存瑞,才使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變得更美,更有名氣。尤其是苔山上的那座寶塔,人們說她更像是英雄董存瑞的那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讓人看了更加增添了對烈士的無限敬仰的心情。

寫于山海關清真寺

6·我們不要向一切美好的訴求轉臉 阿訇之筆 · 新春賀辭

歡迎關注

阿訇之筆

《阿訇之筆》,原名阿訇的詩,創建於2016年,得到廣大人士的支持。阿訇之筆流出來的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但它是阿訇的生活,是阿訇的態度,是阿訇的情感。 阿訇文學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是很大膽的嘗試,因為阿訇群體畢竟在文學方面不是很擅長,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文學之林需要民族的聲音,需要回族提綱挈領者的聲音。

阿訇之筆,顧名思義,希望阿訇們能在工作之餘,將學問多多行之於筆跡,以端莊的舉意、思想、情感和見解,以筆之所寫為我們回族文學、為文學性的表達傾入一股清流,或許這股清流還很細小,甚至是斷續而微弱,但也要以默默流淌的姿勢浸潤我們乾涸的心田,浸潤我們的信仰之魂。

信仰 思想阿訇之筆文學趣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訇之筆 的精彩文章:

《原典解讀——腦威聖訓四十段簡釋》自序

TAG:阿訇之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