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種著急是,你姑催你相親了

有一種著急是,你姑催你相親了

本文共2865字,建議閱讀時間8分鐘。

過年回家,免不了走親訪友。小陳坐在飯桌上,時不時在長輩們聊天時低下頭把玩手機,與好友小方聊天。

這會兒,小方問道:「這次回家,你媽催你談戀愛了嗎?」

小陳覺得好笑:「沒有啊,怎麼,你媽催你了?」

好友立刻吐槽:「連催幾個假期了,這次,都要安排我相親了!」

小陳大吃一驚:「至於嗎?我們才幾歲啊,還沒畢業呢,有這麼著急嗎?」

正發到一半,對面的七大姑不知怎的就把話題扯到了小陳身上:「小陳,你大幾了來著?有女朋友了嗎?我有個同事的女兒也在上海念書,在xx大學,你倆有空可以見見……」

小陳只好抬頭笑道:「啊不急不急,還在讀書不著急戀愛……」

七大姑還十分熱情地說了幾句,接著,又把同樣的話題無縫銜接到了比小陳大兩三歲的表姐身上,小陳與表姐對視一眼,從對方眼裡讀到了相似的尷尬。

有沒有搞錯,我們才多大,就被催著談戀愛了,甚至還扯上了「相親」?

一想到小方已經被安排相親,小陳立刻為她捏了一把汗。相親,這聽起來像老古董似的詞,好像離我們學生黨可太遠了點吧

當我們「嫌棄」相親時,我們在嫌棄些啥?

首先,相親這個詞自帶一種年代感,似乎和我們如今追求的「自由戀愛」格格不入。這容易使人聯想到明碼標價、速食式的關係,認為相親即使能遇到「合適的人」,也很難是我們期待的「真愛」。正因如此,這與我們理想的戀愛模式相距甚遠,與我們常接觸的言情小說、言情劇更是大相徑庭,自然令人難免心生抵觸——尤其是當我們仍身處校園的時候。

況且,相親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它似乎直接指向「婚姻」而非「戀愛」。在這個二十來歲的年紀,我們中的不少人並不想太早與「婚姻」二字扯上關係,不想去直面伴隨著它的束縛、犧牲和責任。尤其是,當我們聯想到「婆媳關係」、「生兒育女」,就難免心生恐懼——即使長輩們再怎麼對我們說「也沒幾年啦」,我們中的許多人還是不想過早離開「學生」這頂帽子帶來的保護,去接觸這些聽來就沉重而麻煩的話題。

更別提,由於媒體上的種種新聞和爭議,許多人聽到「相親」二字就覺得是個笑話。每到年關,關於催婚、相親的話題就屢屢登上社交媒體的熱議榜單,而它們可沒給我們留下什麼好印象。這不,上個月,「一小伙聲稱自己相親時慘遭拒絕,只因穿了某牌運動鞋而被嫌棄」;前兩周,又有一新聞:「女白領被母親強行安排相親水泥工,拒絕後被罵不孝」……這些引起熱議的新聞,帶來不少聽來頗為好笑的「段子」,而誰又願意成為笑話的主人公呢?

想到這些,小陳趕緊給好友送去安慰:「真巧,我姑剛才還真想給我介紹對象了……還是你可憐,都被安排相親了!你要挺住啊!

沒想到,小方居然回復道:「還好吧,我覺得相親沒那麼討厭啊,這次這個聽起來還不錯,我還挺期待的嘻嘻……」

相親,一定就那麼遭人嫌棄嗎?

在小方眼裡,從長輩、親友的推薦介紹,到一個個在線戀愛交友網站,再到前幾年頗有幾分熱度的電視相親秀節目,相親,不過是一種讓人們結識異性朋友的途徑罷了。雖說對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相親」二字聽來有些距離感,但這其實和這兩年頗為熱火的「周末CP」、和一些高校中場場爆滿的聯誼活動、和近來流行的高校戀愛交友平台相比,本質上並無太大不同。

而對於相親「只有合適沒有真愛」的說法,小方也認為未必如此。相親遇見的,一般的確是經過親友篩選、推薦的合適對象,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追求真愛的主動權——是否見面、是否繼續發展的最終決定者,仍然是我們自己。能否聊得來、三觀是否合得來是最重要的「合適」——這種合適本身不就是真愛所必須的嗎?自由戀愛是戀愛方式,而相親只是一種對異性的結識途徑,兩者並不矛盾。這條路能走多遠,兩個人是否真的契合,本質上與這個認識途徑並無太大關聯。因此,相親未必就是難遇真愛而只求合適的妥協。

至於什麼「願意去相親的都是被淘汰的,自己本身不夠好」這種言論,小方也覺得是無稽之談。顯然會有一些人,在學校、工作場所中因為環境限制,因為性格內向,甚至因為一心向學或工作,而很難結識什麼異性。去相親是一種選擇,並非「被淘汰」的表現。更何況,我們都清楚,遇上真愛還需要運氣,說不定,這次相親還就藏著真愛的好運呢!

要說學生黨過年回家的尷尬事,如果「在飯桌上被家長催著敬酒」排第二,那被長輩問起感情狀態乃至被催著戀愛,可得排第一了吧。尷尬歸尷尬,可就像有的同學能夠大方熱情地給長輩敬酒一樣,也一定有人不那麼討厭相親,甚至對相親抱有欣喜和期待。這不過是一種選擇,我們不必提前「嫌棄」。

無論如何看相親,可別提前煩你姑~

聽了小方的看法,小陳抬起頭,看了看仍舊在跟表姐嘮叨的七大姑,一時倒也沒有那麼尷尬了。

長輩們主動提起幫我們介紹相親對象,也體現了兩代人之間婚戀觀的差異。過年期間,大家聚在一起,這些差異難免產生碰撞。其中,我們「沒那麼急」,而長輩們急著催婚催戀,就是一種典型體現。

社交媒體上,我們總看到對於過年回家長輩催婚催戀的種種吐槽,有的也不乏對這種行為飽含戾氣的指責。也許是年齡未到的緣故,此刻,在小陳聽來,長輩對感情狀況的詢問,乃至催促和推薦,聽來更像是一種關心和問候。而我們尷尬,常常也因為,我們尚不習慣這種問候從對學業,開始轉向了對我們的感情生活——這本身也意味著我們的一種角色轉變。

或許我們對於這種角色的轉變,也還尚未適應吧,小陳心想。

坐在一旁的八大姨也許是看錶姐被嘮叨得有些煩躁,笑道:「別催啦,他們年輕人自己心裡有數,這種事急不來的。」

七大姑便也不再說這個話題,開始聊起了其他什麼:「對了,我最近聽說……現在年輕人壓力是挺大啊。」

小陳突然覺得,有那麼多人吐槽過年不願回家,不想面對長輩們一遍遍的追問和催促,可只要不太過分,這些追問和催促,不也就是他們難得的,能對我們表達關心的方式嗎。我們的專業知識他們多半很難理解,學習和工作的情況,我們也常並不會對他們主動分享,他們替我們著急的這些,是他們一年到頭難得能對我們插上幾句嘴的話題啊。

也許我們這一代,已更習慣自由、獨立的生活方式,而將他們的追問和催促視作一種干涉,甚至視作一種不合時宜而令我們尷尬的難題。可只要不要真的太過干涉我們的自由,我們也許不必帶著厭煩和戾氣去聽那些本沒有任何惡意的嘮叨,不必為一些他們的建議和看法打上令人嫌棄的標籤。

即使我們對此真的毫無興趣,也不必為此太過煩惱。大不了,讓他們催去吧,反正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是急不來的~

參考文獻

黃成慧. (2017). 春節「高頻相親」:婚戀觀的迭代. 中國民政(2), 40-40.

林樾, & 郭茜. (2017). 代際衝突:當代青年婚戀價值觀的現狀與對策——從《中國式相親》談起. 中國青年研究(7), 26-31.

許榮漫. (2013). 城市青年集體相親行為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南京大學).

# 小丘說 #

「催找對象」「催相親」……也是這一兩年才出現在朋友圈的事情。突然意識到,原來在親戚眼裡,我們已經不是小孩,也是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表情迷茫)。

但不管,紅包還是拿來~

這個春節,親戚怎麼催你找對象的?說出來,讓我們分(kai)享(xin)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