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紅山考古負責人雷廣臻:「黃帝並非中國人的祖先」

紅山考古負責人雷廣臻:「黃帝並非中國人的祖先」

紅山考古負責人雷廣臻:「黃帝並非中國人的祖先」

作者:慕容北瑤

中國人所說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這個「龍」是誰呢?是黃帝。黃帝又是誰?是公孫軒轅,而「公孫」這個複姓是什麼意思?是蒙古語「Gangluusun Suyan」 ,翻譯成漢語意思就是「旱龍之牙」。也就是陸地之龍的龍牙,故有土德之瑞,因而稱黃帝爲眞龍天子。其後人被稱為「龍的傳人」。而他的名字不是漢人的名字,而是蒙古人的名字。

蒙古紅山文化與黃帝部族的文化元素是相對應的,只是我們大部分國人在感情上還是不太願意去承認。

戎狄是匈奴的前身,《呂氏春秋審為篇》「狄人、獫狁,今日匈奴。」《晉書北狄傳》「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黃帝的部族名叫「軒轅」,「軒轅」即「獫狁」,兩者是同一個族名的異寫,黃帝與匈奴本身就是同類。軒轅黃帝就是5000年前的成吉思汗,他的後代南下征服了中原。

《史記》中很多地方都清楚地記載黃帝部族是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如《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韂。」這是游牧民族居無常處,遷徙為生的真實寫照。游牧民族首領軒轅黃帝是戎狄(現在蒙古人、滿洲人、突厥人的前身)南下的一個分支,黃帝率兵由北方南下,逐鹿中原,黃帝部族與炎帝部族打敗蚩尤,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對南方的征服戰。黃帝部族南下入主中原,但他們對於當地土著來說畢竟是少數,黃帝是阿爾泰民族,漢族並不是黃帝的後裔。

匈奴 鮮卑 柔然 突厥 契丹 女真 蒙古都是同一體系(阿爾泰),東亞幾千年來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征服南方農耕民族。《夏本紀》曰「商湯伐桀,桀走嗚條」,《括地譜》注「夏桀無道,湯放之嗚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妻桀之眾妾」就是兒子娶繼母,是阿爾泰民族「妻其後母」的傳統習俗,這種習俗在後世的匈奴鮮卑北魏突厥唐遼金元清都屢見不鮮。但在漢民族看來卻是大逆不道的亂倫。

再看看已經沿用了幾千年的黃帝舊曆書,《顓頊歷》中的專有名詞依例原封不動全部承襲下來。《史記·曆書》詳細記載了《太初曆》的紀年紀月方法,一種以甲子編排,分配了閏年閏月的循環往複程序,每一年都有古老的專有名稱,這些專有名稱都是來自遙遠的黃帝時代:

第一年 焉逢攝提格  太初元年

第二年 端蒙單閼  二年

第三年 游非執徐  三年

第四年 疆梧大荒落  四年

第一年 徒維敦祥   天漢元年

第二年 祝犁協洽   二年

第三年 商橫涒灘   三年

第四年 昭陽作鄂   四年

……

這些在漢語中看起來莫名其妙的專有名稱就是黃帝和顓頊說的語言,都是阿爾泰語,用漢字音譯,「端蒙單閼」「疆梧單閼」「祝犁單閼」,「單閼」就是「單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呼。《史記》中滿篇都是這樣的阿爾泰語的漢字音譯,再比如「舜母名握登」,「握登」是蒙古語「皇后」的漢字音譯。黃帝部族說的是蒙古語,這群人根本連漢語都不會說。

從黃帝及其后妃、子孫之名後來的部族名稱看就是上古蒙古人

黃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不止是黃帝,很多漢語名稱的語源都是來自蒙古語。黃帝的父親「少典」,蒙古語「Saudaun」,翻譯成漢語是「英明的」、「卓越的」。名為祁昆「Qiigunr」,意思是「火石」。(據《史記》的《五帝本紀》和《秦本紀》記載都涉及「少典」。)

黃帝的母親「附寶」,蒙古語「Khauba」,意思「琥珀」。kh與f相互替代所致。如果單純的從文字記錄的角度看,黃帝母親的名字「附寶」沒有什麼特殊意義,而在蒙古語中是「琥珀」,意義就不同了,就會顯示出高貴典雅,屬於寶石級的美人了。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蒙古語「Xiling gool aimag」,漢語意思就是「水晶氏族」。原居住在西陵峽附近。西陵峽,就是蒙古語「Xiling habqil」,就是「水晶峽谷」。

嫘祖,蒙古語「loos」,就是「龍水」,也就是現在的蒙古語「luu usu」,就是「遼水」也就是「遼河」,原來「遼水」、「遼河」就是「龍水」之意。可見是蒙古先民撤退到蒙古高原東南緣的遼寧之後,以嫘祖的名字命名的部族,也就是遼國契丹人的部族,契丹語其語言也屬於蒙古語,也就是上古蒙古人的一個分支,也就是現在遼寧的最早的由來嫘祖的部族。這也是遼國爲什麼將其首都命名為「黃龍府」的由來了。

天:h「eng」+ 大(太)「t」ai=teng(本)大音「泰」。

舊「太」字皆作「大」。後「大」字皆放此。——《春秋左傳正義·卷二 隱元年》

天然=天「teng」+然「r」an=tengr(蒙古語「tengr」,「天」之意)

所謂的「天然之經」其實就是蒙古語「tengr in nom」,漢語意思就是「天經」也就是「上天賜給的經文」之意。因此黃帝號曰:「天然」。就是蒙古語「tengr」,「天」之意,也就是「上天的(兒子)」。後世的夏朝人、胡人即匈奴,以及後世子孫蒙古人都以「天之驕子」自稱。

黃帝的臣屬:炎帝、應龍、風伯、雨師、天女、倉頡。「倉頡」蒙古語「sangjie」,蒙古人現在還有用這個名字的。風后、伶倫、力牧、常先、大鴻、神皇、女魃等。《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說明黃帝的大臣相就是騎馬的,也說明是游牧民族。

黃帝的子孫: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黃帝次子昌意即蒙古語「Sangyin」,昌意之子之子「顓頊」,而「顓頊」就是蒙古語:「Zhuanxiu」,漢語意思是「入夏」,爲夏前之朝。其孫「夏禹」,即文命,字高密,就是蒙古語「gobi」,漢語意為「戈壁」。建立了夏朝,爲了與其祖父顓頊帝的夏前朝,而將夏朝命名為夏後,即夏後朝。子孫史稱夏後氏。帝嚳(長子之孫)、唐堯(長子玄孫)、虞舜(次子八代孫),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後裔,這些後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後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姬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從黃帝戰鬥過居住過的地名記音看,也屬於蒙古語地名

黃帝時代是「龍戰於野」的時代,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北部桑乾河流域,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常處」,黃帝率兵與炎帝作戰的「熊、羆、貔、貅、貙、虎」,一般認為是黃帝部族內以野獸為圖騰的諸部族的名稱,故有黃帝「號曰有熊氏」、「黃帝為有熊」(《史記·五帝本紀》)等記載。這些記載,都頗具北方游牧和狩獵民族色彩。而且,黃帝居無定所,完全是一種游牧文化生活。馴養各種動物甚至可以驅使動物進行戰爭,這就從份體現了游牧民族的智慧。

那麽,「龍戰於野」在何處呢?就在「涿鹿之野」。而蒙古語「龍」的讀音就是「鹿」即蒙古語「luu」 ,涿鹿,是蒙古語「zholuu」 ,漢語意思就是「百龍」,也就是一百條龍。如果從漢語去理解的話,沒有龍,只有鹿,何謂「龍戰於野」?只能叫「鹿戰於野」了。 涿鹿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隸屬張家口市管轄,位於長城以北,距首都北京70公里。北有黃羊山屏蔽,南有桑乾河環護,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山川秀麗,風光旖旎。向前追溯5000年,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就在今涿鹿一帶開始了他的政治、軍事、文化活動。他先後「與炎帝戰於坂泉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又巡視各地,東至於海,西至於空桐,南至於江,北逐葷粥,從而保障了南北大地的安寧。於是黃帝威信大震,被各部落首領尊為天子,並與之「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興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都城——黃帝城。

人類剛開始的民族的劃分,並不是十分清楚的。自夏朝被商朝顛覆之後,中國乃至東亞率先開始劃分民族。夏朝遺民從長江流域向西向北撤退成為胡人也就是匈奴,開始稱雄蒙古高原,最終成為今天的蒙古人,而這一切的唯一的依據就是歷史記錄的語言與文字。華夏文字中的很多讀音還保持著夏語也就是上古蒙古語的讀音,黃帝一直到夏朝都是上古時代的蒙古人統治著中國。中國歷史就是以漢人的統治期間不斷穿插著蒙古人的征服和統治,尤其是蒙古帝國時代對於世界的統治,包括元朝對於中國的統治,都說明蒙古人絕非只是一個只有短暫的800年歷史新興民族,而是有著四五千年歷史的優秀民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族具有代表性飲食是什麼?
馬神被滿族人尊為大神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