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大的胸懷原諒了嚴重的醫療事故,也就他能夠做到
說起我國近代的「國學大師」,有多種版本。但無論如何排列,梁啟超的大名都是名列前茅的。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廣東省新會市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歲拜讀於康有為門下,接受當時最進步思想——君主立憲。
其最大的成就乃開啟民智,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其學生遍布天下,如蔡鍔,徐志摩,蔣百里等。其子女思成、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等具為那個時代的傑出人才。梁啟超不但是維新運動先驅、大思想家、大學者,也是傑出的報刊政論家。他先後創辦《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報刊,影響了中國幾代人。
1915年,準備黃袍加身的袁世凱加緊了對輿論的控制,發布命令禁止報紙刊載議論國體的文章,並令各地政 府派員進駐當地郵局,檢查往來郵件,一旦發現反袁報紙與書刊,立即沒收。梁啟超對袁氏淫威不屑一顧,寫下明確反對袁氏稱帝的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袁氏得知後,馬上派人帶著20萬大洋找到梁啟超,要求他不公開發表這篇文章,並許諾如果不發,立即送上20萬(在當時是一筆非常巨大的款項),梁啟超斷然拒絕了袁世凱的利誘,文章如期在上海《大中華》月刊發表,《申報》、《時報》等大報迅速轉載,風行一時,在全國激起強烈反響,甚至有人評價說:「梁啟超的文字像利刃一樣可以殺人,尤以《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對籌安會和袁稱帝的打擊,不下於蔡鍔領導的護國之役。」
1926年梁啟超因小便出血住進協和醫院,被診斷為腎腫瘤,醫生建議切除「壞腎」。當時國人對手術還有恐懼心理,梁啟超為倡導西醫決定手術。手術護士用碘酒標明手術位置時,把本該標明的左腎標成了右腎,而主刀醫生也沒仔細核對就將梁啟超健康的右腎切除了。
當醫生誤割了梁氏並無病變的右腎後,有人對為他治病的醫院和醫生進行了譴責,如學者陳西瀅寫的《盡信醫不如無醫》一文,抨擊尤為嚴厲。詩人徐志摩在《晨報副鐫》上也對此事提出了批評。
在反對西醫的聲音越來越強時,梁啟超寫了一份英文聲明,題目是《我的病與協和醫院》,至今保存在病案中。聲明後來被翻譯成中文,發表在《晨報》上。他寫道:「右腎是否一定要割,這是醫學上的問題,我們門外漢無從判斷。據當時的診查結果,罪在右腎,斷無可疑。」「出院之後,直到今日,我還是繼續吃協和的葯,病雖然沒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術之前的確好了許多。」
梁啟超的這些辯護大有深意。梁啟超終生篤信科學,他為西醫辯護,便是為科學辯護。對此,他洞若觀火。「我們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知識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即如我這點小小的病,雖然診查的結果,不如醫生所預期,也許不過偶然例外。」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們不要為了個別病例誤診而全面否定西醫的科學性。梁氏作為受害者,肯站出來說這樣清醒的話,可謂是難能可貴。民國十八年(1929年)一月十九日,具有博大胸懷的梁公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兩朝帝師」翁同龢:為報私仇竟棄國家大義於不顧
※一代國學大師到了民國,仍留著清朝時期的大辮子
TAG:油城快樂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