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嘆茶 人間這五味

嘆茶 人間這五味

人間美食有五味,是為酸甜苦辣咸。

人們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皆是為這五味耕耘、奔走。

五味里有最美好的記憶,五味里有人間煙火

酸,一想到這個字

便覺舌根發癢、口中生津。

酸能解暑,亦能開胃。

說到酸,最先跳入你腦海的是什麼?

- 山楂 -

沙加之倫 攝

山楂,紅得可愛,酸到牙倒。但你若能抵住那糯軟果肉的酸,而不囫圇吞下的話,便能體會到那酸到極點之後滋生的甜。

山楂紅了,大山裡的人們便要趕在冬日之前,分享這豐收的盛宴。

采山楂要用一隻大大的竹背簍,裡面墊上一層老布。當飽滿鮮紅的果實裝滿竹簍,再也不能多壘上一顆,便將老布的兩端一系,邁著小步,下山。

DZDZDZ 攝

包佳佳 攝

將山楂掏去果核,切成小片,規規整整地鋪在山頭空地上、自家房頂之上,等待歲月將它風乾。然後在某個清晨,泡幾片在溫開水裡,加上一勺蜂蜜,那滋味——酸溜溜、甜絲絲,暖洋洋、美滋滋,豐富著每一個平淡如水的日子。

- 醋 -

「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的「酸」味記憶中,總少不了醋這一味。

北方人吃餃子,醋是必不可少的良配。而對尤善吃醋的山西人來說,醋還是最爽口的飲品。

在一些地方,釀醋,幾乎是農村女人們必備的一門手藝。

農曆「六月六」是做醋曲的好日子。女人們把一年裡積攢下的麥麩加水攪拌,用臉盆作模子,壓成一個個「圓坨坨」,放在牆角,用白蒿捂壓嚴實,慢慢發酵成肥大酥軟的一大團。這時把它們小心地搬到窗台上晾曬幾天,徹底干透,變得白朗堅硬起來,「醋曲子」便做成了。「曲子」做得好,一年的食醋也就有了保障。

翻醅(新華社記者燕雁 攝)

冬閑時,便釀醋。將高粱、玉米煮爛、瀝干;與擀得細碎的「醋曲子」攪拌在一起,壓在大缸里密封嚴實,剩下便是等待這醋糟慢慢發酵成熟了。到吃醋時要用上「領醋缸」,阻住醋糟,將醋「領」出來。一缸醋糟一般能接三遍醋,吃完一缸,才去揭下一缸糟。

那時候的食醋,是愈舊愈香的。

- 酸湯 -

紅酸湯。紅酸湯也能與糟辣椒混合食用,叫做糟辣酸。(賴鑫琳攝)

在大多數菜肴中,酸只是調味的點綴。但在貴州菜中,酸才是主角。

貴州「酸湯」是一絕。只用「酸」之一字,可概括不了酸湯的風味,根據發酵時的原材料與烹飪時的輔料不同,那湯能做出鮮酸、辣酸、咸酸、澀酸等等諸多口味。至於那魚啊、豬腳啊、菜啊、豆啊,都只是「酸湯」里的配角。一口酸湯下肚,叫人食指大開。

白湯(陳沛亮 攝)

酸湯分紅白。

黔南人,偏愛紅酸,酸味香濃、醇厚。理想的紅酸湯,需由小粒的野生西紅柿熬制。這種柿子肉多而緊,酸味十足。開啟罈子時,會有一股馥郁的果香和酒香撲鼻而來。

黔東南人,則喜愛米湯製成的白酸,最好是用當地盛產的糯米來做。那味道清亮爽口,綿糯香醇。

- 酸奶 -

矮墩墩、沉甸甸的圓肚瓷罐,用紅皮筋套著薄薄的紙蓋,酸甜香醇的酸奶讓人一飲而盡——這是存於很多人記憶中的瓷罐酸奶。

酸奶其實並不酸,然而當我問到印象中的「酸味」時,大家總會數到這一個。

啵一下戳破紙蓋的手感,喝到最後還意猶未盡、用吸管呼嚕呼嚕地掃蕩瓶底的聲音,甜中帶酸的奶香餘味……這一切的小細節,都成為記憶中最鮮活的片段。

而最高興的,還是還瓷瓶的時候——喝這種酸奶,是要交押金的。而每當孩子們遞出空瓶,換回亮晶晶的鋼鏰兒的時候,那對美味酸奶的小留戀,立馬全被零花錢「失而復得」的快樂取代了……

甜味,最容易給人帶來幸福感。

夏天裡甜得暢快淋漓的西瓜,

口袋裡奶香濃郁的大白兔奶糖,

冬日裡熱乎乎的甘美的糖炒栗子……

哪一口甜,最讓你快樂?

- 奶糖 -

在很多國人兒時的記憶里,都少不了一顆「大白兔奶糖」奶香濃郁的甜。

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而言,想要吃到大白兔並不是一件容易事。許多家庭只有在過年時,才會買些糖果讓孩子們解解饞。若是分發糖果,眼尖的孩子們也總會從各色的糖果里,先將那一顆奶糖挑走。

就連那張留著淡淡奶香的糖紙,也可以成為孩子們的寶貝:據說在收集糖紙的孩子圈兒里,一張奶糖糖紙,能抵兩張別的糖紙。

現如今,奶糖已不是奢侈品,搶著糖吃的孩子們也已長大成人。但每當再次嘗到這奶糖時,味蕾依舊會為之迷醉。而那個向母親撒嬌要糖吃的自己,那個小心翼翼展平糖紙夾在書中的孩子,又會從記憶中鮮活起來。

- 糖炒栗子 -

若要列舉最適合在冬日街頭享用的小吃,總少不了熱乎乎的糖炒栗子。金黃的栗肉飽滿油亮,焦糖的甜香氣味誘人,嚼在嘴裡甘甜綿密,讓人慾罷不能。

支個爐子,架個鐵鍋,趕著爐火正旺,用長鐵鏟將栗子和黑砂來回翻炒,還要不時地舀一勺糖均勻灑在滾燙的栗子上。

這樣的步驟要不斷重複,費時費力,直到誘人的栗子味裹在焦糖甜香中飄出來,那糖炒栗子才算是成了。

在刺骨寒風中,搓著雙手呵著氣,來回跺著腳,只為等那一份熱乎乎的糖炒栗子,那絕對是難以忘卻的美味記憶。

- 糯米酒 -

「鮮釀的糯米酒,喝一上口,那田裡的糧食味,土生土長的甜,會上癮的。」

對於惠州人(廣東省中南部)來說,人生第一口糯米酒大概是在他們出生滿百天的時候——媽媽會做上一碗酒糟蛋,爸爸則用筷子沾點兒酒汁點在孩子唇間,糯米的香,米酒的甜,還有一絲淡淡的酒味——這一口香甜,在懵懂之中便被銘記。

在惠州,糯米酒是團圓的酒。不僅要飲酒,還要備上糯米酒燉雞、糯米酒丸子等等美味才算齊全。

惠州釀米酒,比其他地方多了一道「炙烤」的工序。那發酵成熟後從酒糟中分離出的米酒,被稱作原酒。原酒要再次封入酒罈,用一種植物葉磨粉製成的「香膠」密封住壇口,那酒罈上面還要灑滿金黃的穀殼。炙烤時不能用明火,要用暗紅的炭火慢慢熏烤。將近3天的時間裡,得時時注意洒水降溫,以防穀殼燃燒起來。

Recoba.Chou 攝

炙烤後的糯米酒,彷彿多經歷了一次生命的悅動,變得更加醇美香甜。炙烤之後,那米酒還要放入酒缸澄清。澄清愈久,酒愈醇香。

奔走他鄉的惠州人離家之前,一定會裝上幾瓶糯米酒帶在身邊。在不能回家的日子裡,倒上滿滿一杯,用那入口一抹香甜,解了那一縷綿綿的思念。

- 果脯蜜餞 -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乾果與蜜餞摻和成的。」第二、第三件大事,才是買爆竹、風箏、空竹等等各種玩意兒——這是老舍記憶中北京的孩子們過春節時最愛的幾樣事物。

對於那一代人來說,果脯、蜜餞也算比較奢侈的零嘴了。果脯有桃脯、杏脯、梨脯、蘋果脯,還有金絲蜜棗去核加松子核桃等。那果脯,甜得細膩,漬蘊著果香,吃完之後齒頰留香,令人難忘。

唐魯孫的《中國吃》中寫道:「早些年南方朋友到北平辦事或觀光,離開北平前……如果想買點可口零食,十之八九要到乾果子鋪買幾樣果脯,用匣子裝好,帶回家鄉送人。」那年月,果脯是最受歡迎的北京土產,彷彿沒買回些果脯就像是白去了北京一趟。

- 西瓜 -

「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這是汪曾祺筆下的西瓜。在井裡鎮過的冰西瓜,最是甘甜清冽,最是解暑解饞。在童年的記憶里,可以說是無西瓜,不夏天。

小時候判斷瓜熟不熟、甜不甜,全靠兩種聲響——買瓜時要拍一拍,砰砰作響的才是熟透的瓜;切瓜時要刀口一碰,便咔嚓一聲裂開一道不規則的縫兒,那樣的瓜皮才薄——如果碰上是沙瓤瓜,一刀下去,瓜心兒有時會掉出來。那最甜的一塊總是進了孩子的嘴裡,一大塊冰冰、甜甜的西瓜,不待動牙,伴隨著沙脆的聲音就徹底融化了。「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大概說的就是這種奇妙享受的感覺吧。

在所有的食物中,

苦食是最不容易受人喜愛的一種。

然而當苦將你墮入低谷的同時,

也會令你的味蕾與閱歷,

在體味其他滋味時更覺豐富而深刻。

- 苦瓜 -

新鮮的苦瓜,腌上一盤,夾上一筷子,嚼上一小口,脆脆的,苦苦的,但又夾著一絲甘甜、一縷清香,回味無窮。

苦瓜的苦味不染他物,不論與什麼食材同炒同煮,總是獨攬苦味,因此也被譽為「君子菜」。

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苦瓜的苦味,因此人們烹飪時,常或以鹽水逼出苦汁,或加白糖調和一下滋味,只留下那一縷清香和一點若有若無的苦,作為咸鮮、微甜中的點綴。

在城市裡,鮮見熟過頭的苦瓜,一根根都是青翠的。但若自家侍弄的苦瓜,結在架上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麼老著,一直掛到秋風起時,便能見那翠綠慢慢變成金黃。到那時,掰開苦瓜,就會發現裡面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瓜——那卻不再是苦味的了,反而甜絲絲的,非常美味。

- 苦茶-

「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這苦茶,吃得滿是情趣,滿是禪意。

一壺濃厚得像葯一般苦澀的濃茶,一個摸起來永遠燙手的搪瓷茶杯,呷上一小口,就像在品一杯陳釀,手上棋子啪地一聲清脆落子,為將了老友一步棋而有幾分洋洋得意。

——這苦茶,吃得滿是滋味,滿是愜意。

不論是泥爐烹茶的「文品」,還是濃茶如酒的「武飲」,這茶的苦,都是中國人的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種滋味。

老話說:「不苦不澀,不是茶。」而茶湯入口,總能澀後生津,苦後回甘。或因這「苦盡甘來」的奇妙體驗,中國人也便有了「茶如人生」的獨特感悟。

- 中藥湯 -

紅泥的小火爐上坐著一個瓦罐,罐里的葯湯咕嘟咕嘟地頂著蓋子,些許葯汁滴落在燒得火紅的碳里,發出呲的一聲輕響,濃濃的藥味瀰漫在小小的廚房裡。煮中藥時總像在烹一壺好茶,平心靜氣,但喝中藥時卻不似品茶那般享受。

童年時最怕的就是喝中藥了。一聞到那濃郁的草藥氣味,便覺已經嘗到了葯湯的苦澀。

每次喝葯,都是媽媽哄著騙著吃下去的。一邊皺著眉頭咕咚咕咚吞下滿口酸苦嗆味,一邊瞄著媽媽手中甜蜜蜜的糖果,恨不得下一秒就塞進嘴巴里。再回首彼時,忽覺那記憶里難以下咽的良藥,似乎也不再那般苦口,反是後來與苦味攪在一起的糖果甜更為記憶猶新。似乎因為媽媽甜蜜的鼓勵安慰,連喝下的中藥也多了幾分甜。

- 咖啡 -

第一次接觸咖啡,還是家裡的大人們沖的一種速溶咖啡:從茶色的大玻璃瓶里舀出一大勺棕色粉末,還要加上白色粉末狀的咖啡伴侶和黃色盒子里的方糖。那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好奇地嘗過一口,不明白這種苦得像葯的東西有什麼好喝。

年紀漸長之後,為了應付課業與工作壓力的我也漸漸熟悉了咖啡這種「提神飲料」,有時一天能喝下三四杯來保持清醒,但依舊偏愛加了牛奶、焦糖的花式咖啡,難以理解喝黑咖啡的樂趣。直到有一天,有幸喝到了一杯用虹吸壺製作的藍山——香氣四溢的咖啡端上來,甫一入口便驚艷絕倫:這一點都不苦不咬喉,香氣馥郁、溫順平和、酸中微微回甘的東西,居然是咖啡?

從此我便撞開了精品咖啡的大門。漸漸發現,好咖啡帶給人的欣喜不單在喝下去那一瞬間,而是完整而全套的:磨成粉的香氣,入口的感覺,過後的回甘……而這些甚至還會隨著烘焙的深淺、沖煮人的心情、沖煮手法的不同而變化;即便是同一杯咖啡,在不同溫度下,喝起來都是不一樣的。

而咖啡本身,更是不止苦之一味。每拆開一包豆子,都好像拆開一包聖誕禮物,難以猜測接下來它會帶來多大的驚喜:非洲的豆子果香極盛,聞起來特別像各類莓果;火山口的豆子,喝起來有一股火山灰的味道;埃塞的豆子總會有一股奇怪的青草香……如此種種,品之不盡,回味無窮。

辣,是一種需要被學習的滋味。

第一次吃辣,難免會被辣得涕淚橫流,

可一旦習慣了這種滋味,

便會愛上這種火辣辣的感覺,

越吃越是上癮。

- 辣椒 -

@元也生活 攝

酸辣、麻辣、鮮辣、香辣、咸辣、油辣……在中國各大菜系裡,辣椒與各種食材的組合千變萬化。

什麼干煸辣椒、虎皮尖椒、麻辣香鍋、剁椒魚頭……各種以辣椒為主角的佳肴層出不窮。

而這其中,更以貴州、四川、湖南人最會吃辣椒。

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貴州土苗更是「以辣椒代鹽」,無辣不歡。

在四川,沒有不辣的名吃。北川更有種辣到「不能吃」的辣椒,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已辣得不得了,因此被叫做「涮涮辣」。

四川特色菜肴「口水雞」,集麻辣鮮香嫩爽於一身

在湖南,農家人可以不栽冬瓜、南瓜,不種蘿蔔、白菜,但絕對不能不種辣椒。湖南人常自稱是「辣椒蔸子」!只要有辣椒,其它菜肴都不要也能有滋有味地咽下一頓飯。但如果不放辣椒,即便是山珍海味也覺寡淡難咽。

一餐不食辣,就覺得「嘴中淡得出鳥來」;一天不食辣,就象「癮君子」毒癮發作一般難受。無辣不成菜,無辣難生活。屋檐下只要掛滿一串串飽滿紅艷的辣椒,便覺得那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紅紅火火。

- 臘八醋 -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到了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北方人便要開始泡臘八蒜了。

把紫皮蒜仔細剝了皮,一瓣瓣放進米醋里,密封起來,放上20多天,到除夕夜吃餃子時再開封,那白嫩嫩的蒜瓣便已如翡翠一般碧綠可愛。這蒜與醋,是過年吃餃子時必不可少的搭配。

沒吃過臘八蒜的人往往光看那碧綠,便覺辣口。但其實不然,這腌制的過程將兩種食物的味道進行玄妙的調和與置換——蒜不再辛辣,反而變得酸甜爽口;醋也不止是酸,多了絲絲甜香,還了沁入了些許蒜的辛辣滋味。咬一口蘸了酸辣醋汁的餃子,吃一口酸甜可口的臘八蒜,這跨年餃子的滋味,立時便豐富了起來。

- 麻辣小龍蝦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麻辣小龍蝦便橫空出世,火遍了大江南北。

對付麻辣小龍蝦這種從色彩到滋味都火爆的食物,必須是一大群人圍在一起。那盛夏時節的大排檔里,每當一盆盆火辣辣的小龍蝦端上來,圍坐桌邊的人們都會爆出一陣歡呼,就像原始人在圍著篝火歡慶。有人開始套起了手套,而那心急的人直接就上了手。

吃辣是一件會上癮的事情,只要對上了味兒便停不下來。熱辣的湯汁隨著鮮嫩的蝦肉衝上舌尖、衝進喉嚨底、再到五臟六腑,辣得你冒汗掉眼淚。左手抓著一隻蝦,右手抄起旁邊的冰啤酒,咕咚灌一大口,本來的辣到心間,變成涼到肚皮!辣味一淡,立馬再抓一隻來吃。因為只要一眨眼功夫,小龍蝦就會被吃光光了!

吃麻辣小龍蝦,要雙手齊上陣,形象全不要,一直吃到全身血脈噴張,吃到頭頂熱騰騰地冒起「白煙」,只有這樣,才能吃到酣暢淋漓,吃出快意人生。

- 白酒 -

蔣生連

水為酒之血,糧為酒之肉,曲為酒之骨,三分釀而七分藏,愈陳,酒愈香。

關於白酒,最早的記憶來自老爸。小時候,酒是一扇通往大人世界的大門。老爸一喝酒,我就踮起腳尖趴在桌上看,那濃郁的酒香充滿了一股未知的吸引力。老爸會用筷子尖兒沾一點兒酒放進我嘴裡,瞬間便辣得我咧開了嘴巴,老爸摸著我的頭一番安慰,媽媽在旁笑開了眉眼。

長大以後,酒里混雜了所有最燦爛的情感和記憶,有友情,有愛情,也有無數個開始和別離,一口辛辣里,能喝出五味雜陳。

可酒是個玄妙的好東西。只需換個時間,換個場合,就能喝出完全不同的心境來。

到了寒冬臘月里,親朋好友圍坐桌邊,推杯換盞,互訴衷腸,一杯白酒下肚,辣到額頭見汗,這一年的疲憊心酸便好似都隨著汗水蒸發了出去,朦朧醉意里,便將舊曆翻了新章。

在中國的烹飪辭典里,鹽是百味之首。

由鹽直接生成的「咸」,在五味之中起著調和的關鍵作用。

有了咸,五味才能相互轉化,調出「鮮」的口感。

這種奧妙的調和過程,

成為中國飲食里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種境界。

- 咸話梅 -

咸話梅,是童年必不可少的零食之一。含一顆在口,咸中帶酸的味道立時讓人舌尖一醒,滿口生津。

幼年時還曾感嘆這世上竟有一種水果不是甜的酸的,而是鹹的,後來才曉得,原來話梅是用一種能讓人酸掉眉毛的、叫做青梅的果子製成的。

暮春初夏,青梅成熟,這便是做咸話梅的好時節了。

剛摘的梅子青得可愛、酸得凜冽。做話梅,要揀七分熟的梅子來做:

先得去掉澀味,所以要反覆泡水、瀝干,然後以鹽水浸泡一個月。

泡鹽水時,講究「一斤梅灑二兩鹽」。圓滾滾的青梅,在雙手不斷地磨搓下,在石頭的重壓下,將鹽的鹹味一點點吸收。

浸完鹽水後,梅子們要被撈起來,放在陽光下晒乾,將「吃」進去的鹹味「鎖」住。接著再浸鹽水,再次晒乾,如此反覆。所謂「十蒸九曬,數月一梅」,每一顆美味到令人慾罷不能的話梅,都在陽光和時光中,經過了如此的「歷練」。

- 鹹鴨蛋 -

小時候,鹹鴨蛋既是吃食,也是玩意兒。

端午的時候,小孩子們便開始纏著母親用綵線編網兜,裡面裝上一顆鹹鴨蛋,掛在胸前。孩子們間的比拼總是少不了的,或是比最大,或是比最硬,每勝利一次都會無比驕傲開心,連那顆得勝的鹹鴨蛋也捨不得吃了。

@GODOFMERCY 攝

「掛蛋」這習俗在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掛的是雞蛋,有的地方不止在端午掛蛋,而是從立夏一直持續到中秋的;北方則少見這習俗——但就算除卻童年記憶和節氣美食的「加分」,鹹鴨蛋的美味也是不容置疑的。

不想做飯的時候,一顆油汪汪的鹹鴨蛋,配上一碗清粥或是一碗白飯,便是非常舒適可口的一餐。更可用作食材,與甜味相佐相伴:蛋黃酥、金沙焗南瓜、雙黃蓮蓉月餅……各種美食,不勝枚舉。

腌制鹹鴨蛋,最好用黃泥,將食鹽、白酒、茶葉加入黃泥中攪拌均勻,裹在洗凈的鴨蛋上,密封在罈子里靜置三四十天,便能吃了。這樣腌出的鹹鴨蛋個個兒流油。不過如今黃泥不好找了,大多家庭都用鹽水來腌制鹹鴨蛋。這方法簡單便捷,時間也短,天氣暖和的時候,一個月就可以吃了。

腌製得當的鹹鴨蛋,不僅蛋黃綿沙流油,蛋白也甚是鹹度合宜,白嘴兒吃也很是美味。青白和澄黃的配色,咸香綿沙的口感,只一顆蛋,便已色香味俱全。

- 腐乳 -

清早廚房燈先亮,煮一鍋熱乎乎的白粥,配一方鹹鹹糯糯的腐乳,暖暖下肚。這簡單而傳統的早餐,是從小到大的摯愛。

那時候,一角錢可以買五塊腐乳。店員用一個竹夾子,到一個尺把高的醬色的陶土罈子里,夾出五塊寸長正方形的紅色腐乳,放入碗里,然後不忘舀上一勺腐乳汁,讓腐乳浸沒在這紅色的「乳汁」里,頓生一陣玫瑰濃香。

腐乳有青方、白方和紅方。青方接近於臭豆腐,顏色青黑,口味也與之相似。那濃郁的氣味,可以遠擊幾十米開外,喜歡的人聞到便會喜不自勝,但對此敏感的人湊近了聞簡直要窒息。

白方就是白腐乳,以本色取勝,紅方則是加了紅曲的。白方清淡、細膩、綿軟,紅方濃郁、艷麗、醇厚,滋味各有千秋。

此外還有添加糟米的糟方,添加黃酒的醉方,還有添加了芝麻、玫瑰、蝦籽、香油等的花色腐乳,口味繁多。

很多人家的冰箱里,都常備了腐乳。這無足輕重的小習慣幾乎成了中國人固有的生活方式。

- 家鄉味:咸香的臘肉 -

火光搖晃、硬木燃燒的劈啪聲響中,果皮、松子和茶殼也不斷地被投入火塘。於是咸香的臘肉在漫長的熏烤之中,多了一份獨特的茶果香。

過完大年,年輕人們又要遠走他鄉。但行李再多再沉,也少不了一大包臘肉的分量。不論走到哪裡,有了臘肉的咸香,就有了家鄉的味道。

湘西臘肉——

在湖南湘西桑植,一到冬至日,家家戶戶便要殺年豬、做臘肉了。

男人們磨刀霍霍向土豬,女人們則要將豬肉剁成勻稱的一塊塊。大的要四五斤,小的也要一兩斤。

腌肉,要一面拍打豬肉,一面抹上鹽粒,然後放進罈子或木桶里,等待十天半月,讓鹽味完全進入豬肉里。接著,就用繩子將肉穿掛在通風處。等水滴干、肉收縮起來,便可以懸掛在火塘炕上,用升騰的煙氣慢慢熏烤了。

紹興臘腸——

遠方 攝

春曬筍乾菜,冬灌臘香腸,這是紹興安昌人曬制菜肴的傳統習俗。

每到臘月,安昌古鎮最迷人也最美味的時候便到來了。家家戶戶的房檐下、河廊間都掛滿一串串紅得發亮的臘腸,風乾的醬鴨、醬鵝、鯿魚在微風中醬香浮動,撩人胃腸。

遠方 攝

做臘腸,必須要在立冬以後才能開始。腸衣要用小竹片颳得乾乾淨淨、薄如蟬翼。豬肉要用當天宰殺的新鮮豬腿肉,瘦肥搭配,加入當地特製的手工醬油、紹興黃酒、白糖等佐料,攪均拌勻、腌制入味後,灌入腸衣,再以箬殼絲分段扎結,懸掛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晾曬上十天左右,便可以吃了。

這臘腸,既是冬日美食,也是安昌年味。過往食客只需在沿街酒肆找個位置坐下來,便可一嘗這年味。從架子上剪下一段肥美的腊味,切片蒸熟,趁熱咬一口,頓時滿口馥郁醬香,咸中微甜,油而不膩,再暖一小壺黃酒相佐,回味無窮。

五味皆是人間味

仰望天空40度 攝

五味皆是人間味,

有足夠豐富的人生

才能體會足夠複雜的味道

就像有人覺得臘八醋酸,有人認為鹹鴨蛋香一樣

每一種味道,其實都不只是那一種味道

就像一杯春茶,豈是一個苦字可以概括?

E

文字編輯:喻千桓

圖片編輯: 王婷婷

來源:

@物道,《只有嘗過這個酸,寡淡的日子才會有滋有味》,《這碗香甜的酒,會讓你想起離開已久的故鄉》,《盛夏的味道》,《一年之歲尾,一碗腊味香》,《全國最壯觀的臘腸森林,每一年都饞死路過的人》

於忠明,《老村紀事》

《地道風物·黔東南》

@物種日曆,《地上的栗子不要亂吃,小心一命嗚呼》,《關於苦的腔調,你今天喝了嗎?》

@黃猩猩,《如果覺得咖啡只是苦,那你對它的誤會就太深了》

@GODOFMERCY,《舌尖上的端午節=兒時的記憶懷舊版的鹹鴨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喝茶有方法,綠茶主要功效你知道嗎?
「拼」出來的茶,是對完美的追求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