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BD治療和研究的新機遇」 -2018 ECCO會議極速報道

「IBD治療和研究的新機遇」 -2018 ECCO會議極速報道

Dr. X為您帶來ECCO會議前方報道

2018 ECCO會議報道:IBD治療和研究的新機遇

2018年ECCO會議於2月15-17日正在維也納舉行。一年一度的ECCO會議由歐洲克羅恩病與結腸炎組織舉辦,是世界最著名的炎症性腸病學術盛會,全世界超過6000名IBD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在此次會議中,發布了大量IBD疾病相關的研究和進展,世界最著名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學術演講,同時報告了多個高質量的臨床試驗結果。

Dr.X有幸到現場參加了此次會議,在前方第一時間為您帶來學術報道,請您跟隨Dr.X的視角,來深入了解此次ECCO會議的學術前沿信息。

EECO會議中持續有來自中國的學術聲音。ECCO科學委員會在會議期間舉辦了第六屆Scientific Workshop,由Silvio Danesse,Florian Rieder,Britta Sigmund等教授聯合發起,會議主題是 「腸系膜脂肪」。

來自我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IBD中心,目前正在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進行課題研究的毛仁醫生,在此次會議中進行了20分鐘的主題發言,題目是:Fat and mesenchymal cell interaction – role in fibrosis and creeping fat formation,介紹了克羅恩病(CD)腸道脂肪爬行與腸道纖維化之間的相關機制。

毛仁醫生在會議中提到,這項研究課題是在 Florian Rieder教授、Claudio Fiocchi教授和陳旻湖教授的共同指導下,由中山一院和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合作進行,特別針對CD脂肪爬行的原因,提出了一個新的潛在分子機制。

中山一院IBD中心一直圍繞腸道纖維化開展了系列工作,特別是影像學新技術的定量診斷,與國外頂尖研究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為毛仁醫生點贊,為中山一院IBD中心點贊。

大會的第五個學術主題(Scientific session)是「IBD治療和研究的新機遇」(New opportunities for IBD care and research)。下面請看Dr.X在前方發來的現場報道。

主題發言 1:

遠程監測

Remote monitoring

Daniel Baumgart(德國)

IBD的醫療質量的標準正在提高。積極主動(而非被動的)治療藥物監測(TDM)和緊密疾病控制(Tight Control)策略正在應用於臨床實踐。多方面聯合的疾病監控和結局評估,早已經代替了傳統的對癥狀的控制。

相應的,各種IBD疾病監測手段和技術也在快速發展。早在2010年,糞鈣衛蛋白家庭快速監測試紙就已經被開發出來。這種糞鈣衛蛋白的檢測方法非常簡便,使用方法類似早孕試紙,可以使患者在家自己定期監測自己的糞鈣衛蛋白,且檢測準確度不遜於實驗室ELISA方法。

5-氨基水楊酸(5-ASA)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UC)的重要藥物,但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始終是一個問題。目前已經有針對UC患者自我管理的手機APP,可以個性化的管理5-ASA的UC治療。

2010在在Gut雜誌發表一篇文章,333例患者被隨機分配到手機APP組接受UC疾病教育和自我治療建議,或UC標準治療組。隨訪超過12個月結果顯示88%的患者喜歡新的手機APP方法。第4周的5-ASA服藥依從性增加了31%,APP組患者隨訪期中位複發持續時間為18天,而標準治療組患者為77天。此外,APP組患者的IBD疾病知識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門診就診次數降低。

同樣,手機網路應用程序也開始用於克羅恩病(CD)患者的個性化治療和自我管理。2012年的一項研究,正在使用英夫利西單抗(IFX)維持治療的CD患者,接受手機網路APP的疾病教育,完成疾病活動評分並記錄了每周的糞鈣衛蛋白水平。如果評分顯示是黃色或紅色,患者就會被提示去諮詢英夫利西單抗(IFX)輸注。

17例患者完成了52周的隨訪,期間共完成了121次IFX輸注,兩次輸注之間的中位時間是9周。10%的IFX輸注是標準的每8周一次,39%的IFX輸注間隔更短,50%的IFX輸注間隔更長。在網路APP的指導下,患者IFX維持治療期間平均疾病活動和生活質量保持穩定。

2017年Lancet雜誌發表了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評價了一種網路遠程醫療系統在IBD的應用。這種IBD遠程網路醫療系統由疾病監測模型、強化監測模型和門診就診模型3部分組成。醫生會和患者在線討論個人醫療計劃,並進行頻繁的線上溝通。此外,患者還需要在線學習疾病相關的電子課程。

研究共納入909例患者(遠程醫療465例,標準治療444例)。疾病監測過程中使用問卷調查,間隔時間依賴於疾病活動。在個體治療計劃中,患者所有健康參數、患者報告和生活質量的均為可視化。疾病電子學習模塊包括互動患者教育、藥物依從性、吸煙、營養、自我管理、疲勞、工作效率焦慮和抑鬱等內容。

結果顯示遠程電子醫療系統是安全可靠的。與標準治療相比,遠程電子醫療系統顯著降低了醫生接受電話、門診和住院諮詢的工作量。但遠程電子醫療系統不能降低IBD患者疾病複發、激素使用、急診就醫和手術的數量。

2018年再Digital medicine雜誌發表了一項Meta分析,共納入了13個國家的27個RCT研究,評價遠程患者管理對臨床結局的影響。結果顯示,基於患者健康行為和個性化的輔導,是最成功的疾病干預和管理方式。

遠程疾病監測和電子醫療,目前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局限性。

1. 臨床問題:潛在的醫患關係治療很低,不能進行體格檢查,未來會被虛擬機器人替代。醫療過程碎片化,醫療質量降低,存在藥物治療過度和不足的風險。

2. 社會問題。遠程疾病監測更適合年輕一代的網路技術嫻熟的病人,各地區網路覆蓋和網速存在地理差異。

3. 法律問題:對醫療機構、醫生和諮詢者和網路平台的認證。如何界定虛擬醫療的過失和責任,如何保護患者隱私和數據安全。

4. 沒有報銷:社會或商業保險不採用數字化醫療的形式,支付流程中沒有支付代碼。

由於地廣人稀,加拿大在IBD遠程醫療和疾病監測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嘗試。他們使用電子醫療記錄(EMR)為患者制定合適的臨床治療路徑。ConnectCare是第一個用於IBD的遠程電子監測系統。患者住院數據、基層醫療數據、和日常疾病監測數據都可以在這一個系統中共享。

此外,各種高科技感測器也正在用於IBD的遠程疾病監測。加拿大的研究者開發了一個監測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系統,藥片中存在一個微小的感測器,當患者吞下藥物後藥片溶解,感測器就會暴露出來,一旦感測器遇水就開始向身上佩戴的接收器發送信號,接收器就會通過藍牙向手機發送一條信息,而手機App會自動向患者家人和醫生髮送「已服藥」的簡訊。

同樣是在加拿大,研究者開發出了可以遠程遙控的膠囊內鏡。目前一共有兩款(潛水艇型和吉普車型),膠囊內鏡內置藍牙接收器和馬達。醫生可以通過手機APP來遠程控制將囊內鏡在消化道內部前進和後退。

目前,新的生物感測器層出不窮,包括機械、電子、光學、微流體感測器。可以檢測來自皮膚、牙齒、汗腺、耳朵、唾液中的各種信號。這些信號都可以用於IBD患者疾病狀態的遠程監控。

人們是如何看待感測器的科技發展和疾病遠程監控呢?有學者預測,到2020年預計會有500億個相互連接的智能設備應用於人類生活,組成一個智能連接的設備網路。這個網路將通過6個步驟,將人們的行為轉換成數據,再將海量的數據轉換成價值,最後通過智能應用將價值轉換成人們生活的獲益。6個步驟如下:

1.可連接的設備,並相互連接

2.通過感測器發送和獲取信息

3.通過不同來源的數據使用和傳輸進行交流

4.數據分析,大數據&人工智慧

5.通過分析結果指導行為,將數據轉換成價值

6.開發智能應用,使創造出的價值服務於人的生活

而新一代感測器的發明和應用,又會創造出全新的數據網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決策輔助系統和人工智慧在航空領域的應用。一架波音科技有無數的感測器,將所有飛機飛行狀態的數據實施 傳遞給智能控制系統進行分析,最終以非常簡單和直觀的方式為飛行員提供決策依據。對飛行員來說,自身的經驗非常重要,但飛機智能控制系統給出的信息同樣重要。

這在醫療領域也正在變為現實。基於人體健康感測器和人工智慧引擎,目前的醫療機構完全可以做到診斷和治療流程優化,患者就醫自動智能調度、病史和健康資料自動分析、輔助識別高風險患者優先處置、藥物處方輔助決策、診療指南應用輔助決策。

這並不是科幻電影中的情景。在加拿大亞伯達大學虛擬醫院,已經成立了健康指揮控制中心。上述遠程醫療與人工智慧決策輔助系統已經應用於臨床實踐。

總之,「遠程監控」不僅僅是「IBD的遠程管理」。目前在世界上的個別IBD中心,遠程監控已經被用於臨床實踐。已經出現了各種手機APP、智能應用、互聯網門戶或平台,來收集患者的報告,記錄臨床疾病活動,同時患者教育、個體化治療計劃,數字健康反饋系統也整合在這些智能應用和互聯網平台之中。患者可以方便的與護理團隊進行網上交流。

IBD的遠程管理的未來更值得期待。對患者來說,通過電子可穿戴設備、生物感測器收集臨床和實驗室參數,在家自己完成遠程檢查和診斷(遠程膠囊內鏡),區域虛擬醫院指揮與控制中心監控疾病情況並發出警報。

對醫生來說,通過電子病歷信息,人工智慧可給出最佳治療路徑的輔助決策。藥物電子處方,並實時跟蹤藥物相互作用。基於客觀數據,與患者一起制定治療目標,並監測治療依從性。人工智慧會篩查並提醒醫生高危患者,給出進一步檢查和處理的建議,以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

對於國家醫療保健系統,遠程監測技術可以監測醫療質量,和醫生對專業指南和治療路徑遵循情況,並通過數據驅動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據績效支付費用。

主題發言 2:

治療藥物監測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Ann Gils(比利時)

當患者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繼發失效,醫生通常面臨兩個選擇:強化治療或者停葯。治療藥物監測,通過藥物劑量的調整而達到藥物持續應答的最大可能性。通過對藥物濃度和抗抗體的檢測,可以指導臨床決策的制定。

治療藥物監測(TDM)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的TDM發生在藥物臨床應答之後,目的是為了預防臨床失應答,檢測藥物免疫原性,選擇合適的劑量,使患者維持推薦的藥物濃度水平。而被動的TDM發生在患者繼發失效之後,主要用於治療臨床決策的制定(強化治療還是停葯),以重新獲得治療的臨床應答。

對於抗-TNF生物製劑的TDM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目前還存在一些障礙。2018年剛剛在IBD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保險不報銷、成本高、等待結果時間長,是TDM應用於臨床實踐的主要障礙。

抗-TNF藥物濃度和抗抗體的檢測,最少需要2小時時間,需要專門的實驗室設備,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術人員,樣品常常需要輸送到中心實驗室,由於成本原因通常需要等待多個樣品一起測。因此經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拿到結果,使醫生無法做到藥物劑量的立即調整。

目前出現了新興的快速檢測的方法,能解決監測結果等待時間的問題。

首先是快速取樣。目前已經有全新的血樣保存方式,只需要患者一滴指尖血樣塗抹在一張DBS卡片上即可完成采血,即使血跡幹了也不影響,穩定性非常好。研究人員會將卡片血液溶解於6mm樣品管,提取血液成分後立即使用或-20℃凍存,做ELISA分析。這種方式可以簡化和加速取樣步驟。

其次是快速檢測技術,目前正在研究的是光纖表面等離子體共振(fiber optic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和橫向流動技術(lateral flow technology)。這兩種方式都是對傳統ELISA技術進行了優化,可以加快檢測的流程和速度。

如果患者在醫院,在抽血之後分離血清,利用新的快速檢測技術20分鐘即可完成TDM檢測,當天可以出檢測報告。患者可以在下一次藥物治療當天,進行TDM檢測,整個過成在幾個小時之內即可完成。

患者還可以在家裡提前將指尖血液塗抹在DBS卡片上,將卡片快遞給實驗室。實驗室可以通過傳統或者新興技術檢測藥物濃度和抗抗體。等到之後患者就診進行下一次藥物治療時,醫生可以根據檢測結果調整藥物劑量或治療方案。

總之,通過技術進步,TDM快速檢測方法簡化了取樣方式,降低了實驗室設備的需要,護士可代替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檢測,不需要將樣品送到中心實驗室,也不需要等待多個樣品一起檢測來降低成本,為臨床實踐中生物製劑常規TDM監測創造了可能。

主題發言 3:

基於互聯網的疾病登記

Web-based registries

Pascal Juillerat(瑞士)

「疾病登記」的定義為:一個有組織的系統,利用觀察性研究方法收集統一的數據(臨床和其它),以評估特定疾病、狀態或暴露人群的特定結果,並服務於預先確定的科學、臨床或政策目的。

數字健康(e-health)的定義為:基於數據技術的健康管理模式,如基於網路的干預措施、虛擬診所、智能手機應用程序(Apps)、電子健康記錄(EHR)和遠程醫療。

2017年J.Gastro雜誌發表的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整個調查99%數據通過手機採集,97%通過互聯網,73%通過在線系統直接錄入。

荷蘭的一項名為MyIBDcoach的智能手機App,已經用於IBD患者在家裡的持續疾病監測,並通過在線溝通交流來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瑞士也有一個類似的手機應用程序名為IBDialog,由問卷和疾病監測模塊組成,使患者疾病活動和變化情況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在醫生和患者面前。

未來的IBD患者數字管理模式,會有一個在線的虛擬疾病管理中心,承擔大量患者交流、疾病管理的工作。患者通過各種數字智能設備,將臨床癥狀、疾病活動數據、患者報告實時發送到虛擬疾病管理中心,由專門工作人員藉助人工智慧對患者的疾病進行監控。如果需要,患者還可以直接在線與疾病管理中心進行交流。同時,虛擬疾病管理中心會與專科醫生緊密合作,為患者安排就醫和轉診。

IBD疾病研究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最早只有患有疾病較為嚴重的患者參與隨機對照試驗,這種類型的患者較少,可能只佔6%。這些研究的數據,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轉化為臨床有用的信息。IBD疾病登記提供更多的臨床實踐中的真實數據,1995年出現了最早的IBD疾病登記。

基於網路的疾病登記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研究者自己發起的疾病登記,例如歐洲學會、研究小組發起的多中心疾病登記研究;

第二種是以優化疾病管理為目的而發起的疾病登記,例如著名I-Care登記研究,前瞻性收集和登記歐洲IBD患者癌變和嚴重感染的信息,為期4年。還有瑞士全國的IBD生物製劑登記研究。

第三種是患者組織發起的疾病登記。各種患者組織和患者支持網站,例如www. Patientslikeme.com。在這個網站上你能看到其他和自己患相同疾病患者的信息,包括其它患者對特定癥狀、併發症、檢查價值、藥物療效和安全性的評價。

總之,e-health模式非常適合IBD患者群體,未來將在IBD有一個光明的前景。從不同的網路IBD疾病登記中心收集到的數據,在數量、複雜性、差異性方面都在增加,未來需要對真實世界數據進行統一處理。

未來對IBD疾病的投資可能是巨大的,患者啟動數據登記/輸入數據,而醫生可通過相同的門戶網站驗證詳細信息。

口頭研究報告 1:

生物標誌物與克羅恩病患者內鏡結果的相關性:來自CALM試驗的數據

W. Reinisch(奧地利)

克羅恩病(CD)的治療,正朝向使用炎症生物標誌物,例如糞鈣衛蛋白(FC)、C-反應蛋白(CRP)優化治療,達到黏膜癒合目標邁進。

CALM試驗表明,與常規治療方案的患者相比,使用癥狀和生物標誌物嚴格控制治療升級策略的患者,會獲得更好的內鏡結果,但目前尚未建立預測黏膜癒合的最佳生物標誌物閾值和範圍。這項CALM試驗的分析,研究了內鏡結果與FC和CRP閾值的相關性。

對黏膜癒合(CDEIS 5分)的成人CD患者(N = 244),在48周時檢測FC和CRP水平。48周時FC(

下表顯示了兩個內鏡終點,與CRP和FC在48周時的閾值之間的關聯。 結果顯示CRP濃度

總之,生物標誌物閾值與內鏡結果的相關性,是CD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有助於進一步探索生物標誌物代替內鏡檢查的潛在價值。 未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優化生物標誌物的閾值。

敬請期待 2018 ECCO會議極速報道(陸)- IBD最佳圍手術期管理

(本文僅供個人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BD學術情報官 的精彩文章:

「回歸正常生活」 -2018 ECCO會議極速報道
2017美國消化疾病周IBD相關進展(六)

TAG:IBD學術情報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