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樅是用什麼方式向老子授「道」的?

常樅是用什麼方式向老子授「道」的?

常樅是用什麼方式向老子授"道"的?

常樅是用什麼方式向老子授"道"的?

老子的老師是誰,現已無法考證。據說老子的老師是常樅(孫以楷認為是商容,參見《老子外傳》第27頁)。老子在少年時跟隨老師學習,常樅不以言語傳授,而是給老子看一些具體有形的事物,讓老子自己感悟。師徒二人常常倘佯於林間、草地,流連于山谷、溪流的岸邊。有時仰頭看天,揣摩日影。悟出了光陰不會停留,流逝之後不再復返;影子隨日光而出,不會早於日光之前。老子想到處世的道理:要像日影一樣,因依著虛靜無為,順其自然地居於後面,不搶在它物的前面,結果就如大車裝載柴火一樣,後裝車的卻在先裝的柴火上面,成為後來者居上者,不搶先而又為先。有時低頭俯視溪水,水是柔弱的,但它在高山之間衝出一道山谷,高山也要為它讓路,老子悟出了柔弱戰勝剛強的道理。

常樅還讓老子看金體木舌會發聲音的響玲,因自己能發出聲音而殘毀自身;膏脂澆制的蠟燭,因自己能發光而自我煎熬,斑斕絢麗的虎豹,因身上的皮毛珍貴而招來獵人的箭矢;輕巧敏捷的猿猱,因爭強好勝而相互格鬥。老子從中悟出了人要自我警覺的道理。好武鬥勇,會因強梁橫暴致死;巧辯攻訐,會因顯才任智遭厄。勇武能耐應該用來自保,而不是自害;智慮才能應該用來自存,而不是自損。"道"是忌諱匹夫之勇的,匹夫之勇只能勇於一方,卻不能勇於天下;"道"也是忌諱曲士之見的,曲士之見猶如憑一孔視物,視野過於狹窄。匹夫之勇、曲士之見都不能達"道",只有不以智為知,而以智為不知,不局限於一勇、一力、一隅、一見,才是尋求大"道"之途。

常樅得了重病,老子前往探視,老子怕老師不久於人世,抓緊最後的時機向老師請教。老子說:"先生病的很厲害,還有什麼遺教要告訴弟子嗎?"常樅說:"你即使不問,我也要告訴你。經過故鄉要下車,你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嗎?"老子說:"經過故鄉要下車,是表示不忘故鄉的意思。"常樅點點頭:"是的。從高大的樹木旁走過要鞠躬,你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嗎?"老子說:"從高大的樹木旁走過要鞠躬,是敬老的意思。"常樅又滿意地點點頭:"是的。"然後張開嘴讓老子向里看,說:"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還在。"常樅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搖搖頭:"沒有了。"常樅問:"你能說說這是為什麼嗎?"老子說:"舌頭還存在,是因為它是柔弱的,而牙齒落光了,因為它們過於剛強的緣故。"常樅滿意地笑了:"你說對了。天下的事物和道理我都告訴你了,我沒什麼再說的了。"常樅看到他對老子施以的不言之教取得了滿意的結果,他可以安心的去了。

(文章出處《道家文化面面觀》,由壽縣四頂山帝母宮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壽縣四頂山帝母宮 的精彩文章:

老子的身世如何?他一生有哪些主要事迹?

TAG:壽縣四頂山帝母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