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雨後的彩虹——訪民間藝術家張艷

風雨後的彩虹——訪民間藝術家張艷

人物簡介:

張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民間藝術師,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蛋雕技藝傳承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技藝傳承人。

風雨後的彩虹

——訪民間藝術家張艷

文/於夢佳

除夕前一天,跟隨我的導師汪振軍教授一行四人來到非遺傳承人張艷老師的家中,欣賞由張艷老師創作的傳統手工藝作品,也坐下來聽她講述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奮鬥故事。

一、會計出身的手藝道路

作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張艷老師算是半路出家。最初是在上山下鄉那段日子裡跟著當地人學習織布、紡花、做繡花鞋,積累了一定經驗。正式工作後張艷老師在鄭飛公司做會計,製作傳統手工藝只能作為業餘愛好,後來因為實在不喜歡這份工作,張艷老師毅然選擇辭職,放棄國企穩定的工作,轉而到鄭州市鴕鳥園畫鴕鳥蛋,至此開啟了她的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之路。此後,張艷老師從蛋雕轉向剪紙,後又學習布藝、草編,經常帶著自己的作品和手藝跟隨民間藝術展演團參加各種活動。如今,張艷老師成為香包省級傳承人,蛋雕市級傳承人。

二、與疾病抗爭,在孤獨中奮起

2010年張艷老師檢查出惡性腫瘤,情況非常嚴重。原定的由她帶隊一行三人赴香港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展演活動,在醫生強烈建議取消行程的情況下,仍堅持前往,活動中作品深受歡迎,張艷老師乾脆不顧及身上的病症,每天忙碌到晚上十點,三個人一天的銷售額高達2、3萬。雖然工作緊張辛苦,卻讓她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從香港回來的第二天就住進醫院作手術,緊接著是不斷的化療治療,病痛的折磨沒有困住張艷老師的腳步,手術後一旦有活動,她經常是拔掉針頭就出發,勁頭不減。疾病雖然沒有消磨她的熱情,但卻帶來了孤立和排斥。那時候,人們對腫瘤這種重病非常忌諱,得知張艷老師患病,身邊許多一起共事的朋友都不再與之來往,甚至拒絕和她合影,擔心不吉利。張艷老師稱那個時候的自己為「角落裡的人」,很孤獨。說起當時的情景,張艷老師雖努力維持笑容,眼淚卻在眼眶中打轉。孤獨的日子往往會帶來沉澱和蛻變,那段時間,她默默堅持,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直到今天,張艷老師完全拋開思想上的疾病包袱,和正常人一樣,全身心投入到非遺的創作和傳承中。經過人生大起大落,張艷老師笑稱自己有些大徹大悟了,已經不在乎所謂名利得失了,只想把手藝傳承好,現在她經常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极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儘可能的發揮自己作為非遺傳承人的價值。

了解過這些經歷再去看她那些琳琅滿目的工藝品,才明白所謂對傳統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藝本身的傳承,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一脈相承,一件作品的偉大不僅是其本身的價值,還有創作者的付出和堅守。

三、傳承中有創新,創新中有個性

對於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最難能可貴的是創新。張艷老師創作的作品風格獨特,有個性,有特色,富有創新精神。第一,材料創新:傳統的淮陽泥泥狗用膠泥黃土製作,比較重,容易碎,運行不方便。張艷老師則用布藝和彩繪、貼片做出栩栩如生的泥泥狗,遠遠看去,很難辨認出與傳統泥泥狗的區別。張艷老師做的扳腳娃娃也別具一格,選用青花布縫製,對娃娃的面部表情做了改進,使之更加可愛和頑皮。她驕傲地講,自己做的扳腳娃娃絕對和別人的不一樣。第二,融合創新:將剪紙與香包相結合,她以剪紙形式、以布料呈現做出十二生肖,粘在縫好的香包表面,作品精緻小巧。香包的大小和形狀對剪紙有一定局限性,大小收縮使剪紙難度更大,要求圖案設計更精細。張艷老師剪紙功底深厚,不需要勾畫圖案樣本,剪紙隨手即來,創作的十二生肖圖案別具一格,是具象和抽象的中和,既不追求絕對的逼真和寫實,又能抓住每一生肖形象的突出特點,將動物的可愛和中國風的意境美共融在小巧的香包上。汪振軍教授拿著作品連連稱讚,稱其「想法好,創意佳」。第三,取材於生活中普通物品,變廢為寶。用普通的白手套縫製成小猴子及十二生肖,細節精緻,憨態可掬。將舊衣服上的圖案貼片剪下來製作成各式各樣的香包,打破傳統香包形象,圖案更豐富,色彩更鮮艷,更加年輕化和個性化,可以說,張艷老師所做的香包獨一無二。

採訪中,汪振軍教授對張艷老師的大膽創新表示讚賞和支持,對於張艷老師提到的創作方向上的困惑,汪老師也提出了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首先,以十二生肖為主題的「剪紙香包」是一個很好的創作方向,應該繼續堅持和探索,同時,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對布料選材和顏色搭配作一定改進。其次,要有品牌意識,注重品牌包裝,注重知識產權保護,不要零零散散的製作單個作品,要形成系列產品。第三,找准自己的定位,多不如專,多不如精,收縮自己的戰線,要有減法,以一當十,把一個東西作好,作專,作精,更重要的是堅持原創。

在琳琅滿目的展示櫃中,有幾個布藝作品非常獨特,據張艷老師講,它們是30多年前自己給女兒縫製的玩具,保留至今。雖然稍有破損,但這幾件布藝有溫度、有感情。如果說非遺見證著民族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傳承,這些樸素的布藝則見證了一個家庭的變化和一個人的成長。傳承傳統文化不應是虛幻而遙遠的,它應該是可感知的,是這般親近的。這次採訪,我們不僅驚嘆於張艷老師在傳統手藝方面的多才多藝,以及作品的精緻美麗,更被她的樂觀、堅持、豁達、謙虛深深地打動。在孤獨中堅守,在傳承上創新,她是一位值得敬佩的非遺傳承人!

專家點評:

汪振軍,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

看過張艷老師的作品,不禁為她作品新穎的形式和鮮艷的色彩所打動,原來傳統的東西還可以這樣做。還可以做得這樣時尚、新穎、美觀、新潮。這不僅是因為她作為藝術家的才華和聰慧,還來自她長期的痴迷與鑽研。這其中包含了她多少心血和汗水。然而,打動我的還不僅僅是這些,而是她為民間文化傳承的那種鍥而不捨、不顧一切的拚命精神。在她面對重病打擊的情況下,她沒有倒下,頑強的站了起來。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她的生命不會煥發出如此燦爛的光彩。在她腦海里,沒有別的,只有民間藝術。不管生活要承受何種挫折、打擊、壓力,都要走下去。因為愛,所以愛,這,才是她力量的源泉。自強不息,為愛痴狂。她站在你面前,你根本想不到這是一個已經60歲,曾經與疾病鬥爭了近10年的人。談起藝術,談起傳承,談起公益活動,談起那些讓她魂牽夢繞的作品,她的臉上總是煥發出神奇的光彩,讓你的心裡充滿感動。由此想到,我們民族的文化正是依靠這些在底層默默無聞堅守的人,她的血脈才得以延續。也因為有這些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追求,才有那一點一滴的創新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禮敬他們、鼓勵他們、支持他們!

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是為贊!

本期採訪:汪振軍 於夢佳

採訪撰稿:於夢佳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

採訪支持:孟俊峰 丁筱育 特别致謝!

鄭大文化公眾號

主辦單位:

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

鄭大文化公眾號是一個傳播文化的學術平台,歡迎政府、文化企業及個人參與合作。

鄭大文化

傳承文化精神,探索創新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鄭大文化 的精彩文章:

隨筆/攝影小記

TAG:鄭大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