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留守空城的「恐歸族」,選擇了哪種春節或是生活?

留守空城的「恐歸族」,選擇了哪種春節或是生活?

原標題:留守空城的「恐歸族」,選擇了哪種春節或是生活?


今年春節,你回家了嗎?


看到這個問題,你或許會感到不可思議,回家過年難道不應該是理所應當的嗎?


然而,有這麼一部分人,「回家過年」對他們來說意味著煩惱和恐懼。與其回到家鄉去承受家長式盤問,價值觀衝突,飯局「車輪戰」,往來人情債……他們寧願留守都市,享受一個人的自在。他們,就是「恐歸族」。


近年來,「恐歸族」的群體在不斷擴大,這也意味著「回家過年」承載的儀式感在逐漸弱化。長期在異鄉生活的人們已經感受到了故鄉概念的模糊和親屬關係的脆弱。


這種感受如今在不斷加劇,甚至演變成了一種焦慮。如果這種情緒走向了極端,日本的「無緣社會」或許就是我們未來需要面對的狀況。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無緣社會。


1.


讓人毛骨悚然的無緣社會


「無緣社會」這個辭彙出自日本 NHK(日本放送協會)2010 年 1 月 31 日播出的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描述了日本正在步入沒有關聯的、各不相干的社會的現狀。



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劇照


無緣社會有三個典型的特徵:無血緣、無地緣和無社緣。


暫且不說由於「單身」、「不婚」「少子」這種情況帶來的血緣關係的斷裂,就算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家人各奔東西,長年間互不聯繫,親屬間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淡薄。

而當一個人離開了故鄉,與家鄉的聯繫自然會變少。到了雙親過世之後,更加變的無家可回,故鄉變成了實際意義上的「他鄉」。


不僅如此,僱傭狀況的惡化也使人作為一個個體變得更加孤立。公司不實行「終身僱傭制」,而個人也跳槽頻繁,和公司、同事很難建立穩定的關係。


原本過著尋常生活的人們一點一點與家人、故鄉和社會失去關聯,長此以往的結果之一竟是「無緣死」。



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劇照


NHK 「特別節目」組在採訪中發現,社會上存在這麼一批人:

他們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沒有家鄉可回;


他們活著,沒有人和他們聯繫;


他們死去,不為人知,連收屍者都沒有,甚至無法知道他們是誰。


「無緣死」,成為對其死亡原因的一種新稱呼,他們也因此被稱為「無緣死者」。

而在無緣死中,單身者所佔的比例很大。


79 歲的若山女士,一直堅持工作支撐全家,她忙於工作和照顧母親,連結婚的機會都失去了。她給自己買了一個戒指,她說,「反正沒有人會送給我戒指,所以我就自己買下來了。」


儘管是這樣一個好強的女人,在年老的時候, 也流露出了無法抑制的脆弱,擔心自己就算死掉也沒人知道。



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劇照


生死同屬於人生大事。關於墨西哥亡靈節的動畫片《尋夢環遊記》將死當作生的補充,死亡是人走向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中國和日本文化也一直沒有停止對生死的探討,認為生和死都承載了人的價值。



電影《尋夢幻遊記》描述了一個去世之人生活的亡靈世界


正因如此,「無緣死」才更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無人陪伴的人生終點,徹骨的孤獨感,簡化的送葬儀式,被抹去的人生痕迹,都讓人們對於「無緣死」的惶恐超乎想像地蔓延。


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劇照


節目播出之後,令人意外的是,許多正值壯年的年輕人留言說,「我說不定也會無緣死的」。


年輕群體對無緣社會更為深切和複雜的體驗使他們不可避免地帶著悲觀的情緒。在追求個人自由和「構建關聯」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獨自生活成為常態的今天,他們已經認識到,「無緣社會」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如果說日本走向無緣社會是因為「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國民價值觀,那麼一向強調「人情」的中國會走向無緣社會嗎?


「空巢青年」的出現證明無緣社會在中國已經初見端倪。這一相對於「空巢老人」衍生出的群體,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年輕人。



獨居是空巢青年生活的一個普遍形態。淘寶 2017 年發布的《中國空巢青年圖鑑》,單身、在異地生活、20 歲至 39 歲的空巢青年超過 5000 萬。



他們遠離故鄉、親人,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打拚,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從他們身上,我們已經可以察覺出地緣、血緣和社會緣的喪失。


空巢青年一直以來被貼上的「孤獨」、「缺乏社交」等帶著貶義色彩的標籤隱含著人們對於無緣社會到來的恐懼。


但隨著不斷深入的調查和認知,我們發現,空巢青年的生活狀態並沒有那麼糟,甚至是許多年輕人主動選擇的結果。


2.


單身是年輕人主動選擇的結果


儘管在中國的大城市中獨居生活正在盛行,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備受誤解和批判。所謂的「單身狗」仍在遭受無情的嘲諷和居高臨下的同情,長輩們忍不住為單身的晚輩們操心擔憂,並進行無止境的催婚。


針對這樣的情況,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作品《單身社會》為選擇獨居的人們做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釋。



《單身社會》書封


以空巢青年為例,他們的獨居生活與「單身」和「獨自居住」密切相關。


單身如今是許多年輕人主動選擇並享受其中的一種生活狀態。個人主義的興起是這種選擇的關鍵所在,人們學會了在個人利益和其他行動可能造成的不利之間進行權衡。在對伴侶和孩子負責任之前,最主要的義務是先對自己負責。


舒適、自由、不被關愛所牽絆都讓單身者擁有了更多享受其他有趣、新鮮事物的機會。絕大多數單身者能夠將時間用於健身、社交、參加藝術活動和公益活動。


年輕的職場人深知僱傭關係的不確定性,每個人都必須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中以建立自己的優勢。同時,戀愛、結婚生子對於一個工資、待遇均不穩定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會增加的住宅費和子女教育費都會造成巨大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對於單身的選擇至關重要。女性擁有受教育和就業的權利意味著她們能夠獨立思考並實現財政自主權,擺脫家庭的束縛。


美國《Cosmopolitan》雜誌前主編海倫·格利·布朗在《性與單身女性》一書中寫道:

單身女性,絕不是需要同情和保護的生物,她們正蛻變為這個時代最具魅力的女性……她們的迷人之處在於她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生存,自給自足。


海倫·格利·布朗,女性雜誌出版業的奠基人,是首位將「性與單身女孩」概念引入主流的女性


單身也不意味著禁慾,在找到真正合適的人之前,單身為探索與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提供了便利。


獨自居住則提供了一個保持私密和獨立的個人空間,保障了年輕人在兩性關係上的自由,擴大了生活的各種可能性。

3.


追求個人自由的結果之一竟是無緣死?


獨居生活也並不總是積極有活力的,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


大部分人仍然認為婚姻和親密的關係能夠帶來安全感,他們比單身者本人還要憂慮單身的狀況,不理解的眼光和無限度的逼婚常常讓單身者難堪。單身女性面對的壓力要更複雜更龐大,她們的成就和形象因為單身而受到社會的貶低。


單身者還要應對獨居生活的種種挑戰,尤其是孤獨感。到了老年之後,年邁為獨居者帶來的問題更加充滿悲情色彩。空虛的退休生活,疾病和健康問題……這些在人生其他階段平凡的問題,在老年都會變成壓倒一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又回到了我們最開始說的無緣社會帶來的結果——無緣死。那麼追求個人自由真的會導致無緣死嗎?


許多人在觀看《無緣社會》之後開始思考,為了避免悲慘的老年生活,是不是應該嘗試去努力去維繫地緣、血緣和社緣。


事實上,維繫這些關係不是通過些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還要以矮化和犧牲個人價值觀作為代價。


回到具有牢固關係的家鄉或許是個不錯的嘗試,但遷徙從一開始就意味著選擇和失去。電影《布魯克林》的主人公,一個小鎮姑娘,在回到家鄉和留在城市之間最終選擇了後者的行為能夠給在異鄉的人一些啟示:嘗試回去的時候請思考一下當初離開的原因。


電影《布魯克林》劇照


對於許多單身者來說,投入工作和個人愛好會固然令生活充滿成就感,但當周圍的人都結婚生子,單身者們難免會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沒有找一個伴侶安定下來,而如果現在選擇結婚,會不會過得更開心,老年生活會不會更有保障?


很遺憾,答案並不完全肯定。


步入婚姻生活的確是有益處的。當婚姻生活順利的時候,伴侶之間那些微小但親密的關係都是無價的,陪伴、交談、分享都讓人的情感有所依託,心理上得到安慰。兩個人的經濟優勢也遠大於一個人,人們可以享受更高的生活質量,對老年生活有更強的安全感。


但當代的家庭關係是非常脆弱的。中國的離婚率在不斷增高,最新數據顯示,2017 上半年全國各級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構共依法辦理離婚登記 185.6 萬對,比去年同期上升 10.3% 。離婚最主要的原因是男方出軌和家暴,以及夫妻關係不和。


在不和諧的婚姻里,人們會感受到痛苦和孤獨的程度不見得會低於單身者孤獨的程度。



女性甚至在承擔更大的風險。科學研究表明,女性的預期壽命比男性要長。通常是女性的那一方,在最需要陪伴和支持的時候,面臨孤身一人的情形,最後多是女性承擔起了照料垂死的伴侶的責任。


所有的這些在提醒我們,要應對無緣社會,應該去尋求新的思路。

4.


如何度過最後的時光?


在 NHK 節目組根據《無緣社會》紀錄片整理的採訪手記里,最後一章給了我們一些希望。



《無緣社會》書封


藤藪先生在日本歌山縣的白濱海岸組織了一個非營利的援救站,在救出自殺者後,支持他們重建與社會的關聯。被救助的人一起生活,重新建立某種聯繫。



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劇照: 藤藪先生


在不可或缺的場所里,人們互相建立關聯,意識到自己在「關聯」中的存在和角色,產生了生活的希望。


除了家庭、故鄉、公司,我們可以在其他的地方獲得存在感。我們需要培養一個能夠支撐起老年生活的愛好並積极參与社交,進行一些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動。


學習和掌握一些自我照顧的技能也非常有必要。我們要與外界保持穩定的聯繫並了解如何在身體不適的時候及時讓外界知道。


除此之外,一些新的變化也能為我們增加一些信心。更多高質量的養老院和老年人社區為獨居老人提供了一個去處;建築設計師們已經開始根據獨居老年人的需求進行住宅探索,設計也更加人性化;家用型機器人、機器人寵物和一些能完成日常居家事項的「智能家居」都對獨居的老年人有特別的助益。



老年人住宅中隨處安裝的緊急報警按鈕



某科技公司開發的家用型機器人,可以提供視頻聊天服務,可以查看老年人是否摔倒以及提醒老年人用藥



機器人寵物,能夠對人類的觸摸作出反應。機器狗能夠發出犬吠聲。


但這樣新興的探索本身也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質量參差不齊的養老院,家用機器人是否能真正緩解老年人的孤獨。而且關鍵是人們有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負擔這些費用。


所以真正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無論選擇哪種生活方式,對老年生活提前進行一個思考和規劃都是有意義的。


你在哪裡、與誰一起過的年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向街書店 的精彩文章:

你見過最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是?| 每周一問
當年,憑什麼整個中國都在「傾聽」少年韓寒?

TAG:單向街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