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胡巴還有聊齋的血統?港片十級學者帶你解析萌神的身世之謎!

胡巴還有聊齋的血統?港片十級學者帶你解析萌神的身世之謎!

謝絕任何媒體未經授權轉載,喜歡請轉發呦么么噠!

閨蜜們好,今天是農曆正月初六。

據美少女天團在前線發回的報道,大到帝都魔都,小到十八線縣城的影院從初一開始一票難求,買票的群眾諮詢售票員的問題都從「XXX還有沒有票」變成了「還有哪個電影有票」……

於是E姐把新春院線第一血獻給了這枚讓人全程姨母笑的小妖精——

一開心就吐口水的胡巴胡巴,你們看過了嗎?

想衝進銀幕里去擼胡巴的,絕對不止我一個

在上一部的劇情里,我們見證了「國產萌主」胡巴胡巴的誕生。

被妖后選中的男人,要體會一把生娃的痛苦……

胡巴從一顆蘿蔔淘氣的小妖王,變成一個蘿蔔精懂事、和人類有感情的萌物。

宋天蔭和捉妖天師小嵐因為胡巴有了初為人父人母的奇妙體驗,也通過跟妖族接觸,改變了對妖的刻板印象。

然鵝,人和妖合力解決了反派之後,為了保護胡巴,還是決定父子分離。

在「趕走」胡巴的時候,宋天蔭也頓悟了父親當初為啥狠心拋棄自己……

於是時隔兩年的第二部,劇情就分成了三條線。

第一條是思念成疾的胡巴找爸媽;

第二條是宋天蔭和小嵐找失蹤的爸爸和胡巴;

還有一條新的支線任務,胡巴找爸媽過程中和大賭徒屠四谷的相愛相殺。

第二部里也會時不時出現第一部留下的線索,比如胡巴吐口水還吐出了隱藏技能。

小傢伙做的一家人在一起的剪影,也暗戳了第二部「一家人在一起」的主題。

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啦

第一部的原班卡司井柏然&白百何都還在。本以為只是客串的梁朝偉居然也擔起了男主的角色,演出的屠四谷犯起混來還真挺可愛的。

不過他還是憑藉自己撩妹的真本領,牢牢套住了小迷妹——刀子嘴豆腐心,用四川話本音出演的春春。

嫵媚極了……

嚴肅臉小哥哥楊祐寧去了天師堂坐鎮,還有大鵬&柳岩這對接地氣的搭檔。

不過神奇的是,這些星光熠熠的演員,風頭依舊沒有蓋過「巨型蘿蔔」笨笨……

而且《捉妖記》系列的絕對主角,依舊是我們小蘿蔔精胡巴胡巴啊!

即使胡巴只是坐著吃東西,大家也能看上一整天……

這效果就跟看滾滾啃竹子一樣。

而胡巴作為妖怪能這麼招人喜歡,絕對不止因為萌這麼簡單(當然看臉是主要原因)。

話還是得從妖精、賀歲與「過年」的淵源說起……

無妖怪,不春節

大概是從星爺的《西遊降魔篇》開始,春節檔的市場被徹底打開。

影院秒變春運現場,只要跨進去半步,就不用自己發力站在地上了。

也是因為周星馳,春節檔成了「奇幻」和「喜劇」的天下。每年這時候都少不了這兩種類型的片子過來霸屏。

創了N多票房記錄的美人魚也是

今年派出的選手是《女兒國》和《捉妖記2》。

莫名擔心胡巴會長大成笨笨

毫無疑問,大家對胡巴率領的《捉妖記2》更沒有抵抗力。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梁朝偉和吳君如,《捉妖記2》總有種港片的感覺:有點混不吝的搞笑,還有些天馬行空。

從劇本上來看,它也是很標準的港式劇本。沒有那麼多的曲折與懸念,但是小橋段又很有吸引力,從頭到尾花式賣萌是不變的主題。

故事也是不那麼複雜扭曲的「合家歡」,所以明明是演技派影帝梁朝偉主演,影廳里還是有數不清的小朋友……

大家其實都是沖著胡巴來的

但對於習慣了港片敘事的人來說,我們關心的往往不是劇本是否工整或巧妙,而是它的世界觀。

比如《倩女幽魂》系列故事方面或許邏輯欠奉,但世界觀實在雄奇

也就是說,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嬉笑打鬧之下,究竟有著怎樣的奇思妙想。

對於《捉妖記2》來說,毫無疑問的就是人與妖的衝突與共存

在這樣的世界裡,天地分為兩種生靈,人和妖。

人有人界,妖有妖界,雙方有個隱秘的通道可以互相來往,於是人界便有了捉妖師。

這個設定簡直充滿童趣有沒有?

總讓我們想起小時候學的那些諸如《桃花源記》的課文,曲徑通幽處,到底藏著些什麼……

從這個角度來看《捉妖記2》也可以很有樂趣。

比如笨笨,究竟是什麼原因離開家鄉跑到人界?又為什麼這麼死心塌地地跟著屠四谷?

很明顯,雖然故事發生在人界,但背景所呈現的妖界是混亂不堪的,它似乎有一種樂園被波及的隱喻。

這似乎是香港電影的共通處:再混亂的電影你都能看出一些隱喻來。

所以香港電影里多出現妖人並行的情況,而且還曾一度成為了傳統。

原來香港的「妖怪電影」是這樣傳承的……

香港電影是有著妖獸傳統的,我們大家熟知的徐克屬於後來者。

或許是文化傳統,又或許是早年大家看電影都是看個新鮮,所以香港電影是從奇幻起家的。

且不說那些本來就神神叨叨的諸如《如來神掌》《火燒紅蓮寺》之類的武俠神怪片,光是一個「孫悟空鬧香港」的系列就拍了許多部。

第一部講的是豬八戒打破寶鏡逃到現代香港,唐僧三人前往尋找的故事……

你看得出以上是師徒四人中的誰和誰嗎?

一直到後來邵氏學習日美,拍了些《哪吒》之類的「夢幻片」,都是取材於古典名著里的人神之戰

關於地球上的人與妖的電影,則要從《聊齋》說起。

1987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一部叫做《聊齋》的電視劇,這部劇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意義重大。從中國電視史上來看,這恐怕是唯一一部影響巨大的恐怖題材電視劇了。

事實上《聊齋》題材在中國源遠流長。在它問世的65年前,便有一部改編自《嶗山道士》的《清虛夢》出現了,這是第一部《聊齋》電影。

我們常說的香港電影,其第一部故事長片,也是改編自《聊齋》的《胭脂》。

這些古早電影恐怕很難得以一見了,就像前些年修復的《盤絲洞》,那都是稀罕玩意。

《聊齋》是一部貫通神鬼的作品。

而貫通神鬼的方法主要靠美工,早年的美工可不是隨便搭個景那麼簡單,他們還要畫海報,做頭套,以及在膠片上畫特效,基本上承擔了後期製作的功效

你看那天殘腳與如來神掌的對決,以及劍俠片必備的各種「激光」,都是美工的功勞。

如來神掌(畫上去的特效)

天殘腳!(道具和美工辛苦了)

所以早年的美工常出導演,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李翰祥。

這種「土法鍊鋼」的畫風統治了香港電影許多年,許多人並且習以為常,直到日本特攝片大肆入侵。

1960年,李翰祥和胡金銓等人拍攝了一部叫做《倩女幽魂》的電影。對,就是你們知道的那部提名了當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的片子。

片中樂蒂演小倩,李翰祥題詩「十里平湖綠滿天,玉簪暗暗惜華年。若教雨蓋長能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後被徐克改為「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可以說改得極差了。

但無論如何,這部可以算是《聊齋》系列電影的第一個高峰。

而6年後,遠洋日本《初代奧特曼》播出,正式宣告了妖獸片「土法特效」時代第一階段的結束。

biubiubiu~

《奧特曼》系列在香港影響巨大。

彼時無線台以《超人》之名引進了這部初代劇集,其後麗的(亞視)、佳視等各大電視台把它當作必備節目來播出,後來就被大家親切地叫做「鹹蛋超人」了。

不甘寂寞的華語電影人看到了商機,一時間《中國超人》等等特攝片紛紛出馬……這算是香港妖獸片的第二個階段

拍這個類型都是用模型的,這讓電影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出現了很多奇葩的片子——比如前些年流行的那部《關公大戰外星人》。

這片子很diao,油管有

特攝片的問世也打開了香港電影里「妖界」的大門。

比如《猩猩王》就是因為《金剛》太火爆了,於是為了趕上潮流,邵氏斥千萬投資搞了這部特攝片。

大猩猩爬上了康樂大廈,也是讓當年的香港人自豪了一回。

而香港妖獸片的第三個階段是徐克開創的。

在香港影壇,對技術樂此不疲的只有徐克一人。

試水作當然是《新蜀山劍俠》。在《新蜀山劍俠》的開頭徐克便點出了一個宏大的世界觀,這是一個仙魔並存的世界,魔界入侵,仙俠據守神山。

而為了那個魔,徐克特地找來了當年《星球大戰》的技術團隊。

《新蜀山劍俠》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它不但奠定了徐克後來飄逸的畫風,其幕後團隊,諸如洪金寶元奎等人,直接影響了香港殭屍片的誕生。

而徐克妖獸片的高峰是1987年開始的《倩女幽魂》系列,那是個妖獸盛行的時代。

妖獸電影的第一個分支是特效至上,它由徐克引領。

比如三部《倩女幽魂》都在怪物上面下了文章。《新仙鶴神針》里有仙鶴,《妖獸都市》里則出現了許多奇怪的特種人,直到他跑到好萊塢拍了個《黑俠2》,一口氣做出了許多個妖獸。

E姐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人.鬼.蛇.神:徐克的異想世界

殭屍打鬥是妖獸電影的另一個分支。

洪金寶林正英等人構造出了一個殭屍入侵的世界。各種大魔頭牽連著諸如七七四十九天的血祭故事,有法力的道士成為拯救人類的英雄。

關於殭屍片,E姐也寫過:飛僵、雙魚玉佩、貓臉老太:關於殭屍片與「殭屍道長」林正英

這兩個分支互相之間都會有影響,但又截然不同。

影響最大的殭屍片(林正英系列)形成了一個「不再關注妖魔界的是是非非,只把注意力放在人間」的傳統。

懷念九叔!

香港電影衰落之後,與其說其妖獸片的傳統經由香港導演傳入內地,不如說是他們把《聊齋》的傳統帶回內地。

在這些年一系列的妖怪電影中,除了《狄仁傑》系列與《西遊記》系列,其他《畫皮》、《畫壁》等電影都改編自《聊齋》。

而《捉妖記》也據說是來自於《聊齋》的靈感。

片名中還有帶著《聊齋》的版本

這似乎可以看出一個傾向,也就是說,早年曾蓬勃發展的妖獸電影,如今僅存《聊齋》、《西遊》、和徐克三類了。

於是我們會看到,每年的春節檔都會有這三路人馬輪番登場。

結語

其實,《捉妖記》系列也是承接傳統的。

它的敘事設置是《山海經》:各種各樣的妖獸,存在於山海之間,千奇百怪卻頗有童趣。

它的細節又很《聊齋》。妖怪們在人間,見識著人世間種種虛偽與狡詐,諷刺著現實。

所以說,雖然它的技術上看起來很好萊塢,但骨子裡卻很中國。

《捉妖記》也有意無意地繼承著香港電影。

比如《新蜀山劍俠》里的界限分別,這個界限不像《愛麗絲夢遊仙境》或者《納尼亞傳奇》那樣的「無意」,它總是在某一個山上,符合了中國式的神秘邏輯。

甚至於妖怪們在人間的遭遇也是很中國,很廣東,很香港。要麼是油炸煎烹當作食物,要麼是受人奴役當作寵物……

emmmm

而這些在香港電影里也早就有了。譬如小殭屍,甚至「情比金堅」。

說《捉妖記2》集大成可能有點大,但它的確集合了香港各階段妖獸片的特點。

更容易讓我們接受的是,它是在「妖獸」的基礎上,以簡單為目的的旨在快樂的電影,充滿童真童趣,像極了我們兒時看的那些賀歲喜劇。

《捉妖記》是一部非常適宜在春節期間,帶上全家老少一起看的電影。但它相對單純的劇情,可能並不能讓每一個人滿意。

不過在我看來,它已經合格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畢竟,對於春節檔來說,合家歡樂才是最重要的。

又有誰不想要抱走一隻軟萌Q彈的胡巴呢?

微信號:ilovemisse

喜歡請分享哦!么么噠!

E姐換新Logo咯!各位閨蜜認準正版

以學術的嚴謹看娛樂

最有料的娛樂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高能E姐 的精彩文章:

現在流行的塑料姐妹情,TVB從汪明荃趙雅芝時代就開始了!
吳尊新戲顏值盡毀,Nei Nei和Max都要嚇壞了!

TAG:超高能E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