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前,六件事先發生!中醫看問題,總要領先一步
本文理論依據:《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
列位看官,那天為你說上一病,乃是中風。
關於中風,我們人人都怕。所以,中風之前所出現的信號,也就極其被人重視。隨著近些年的科普宣教,有很多中風前的先兆,已經為人所熟知了。比如短暫出現的言語不清、肢體活動不靈、眼前視力模糊等等。用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就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被稱作「小中風」。
但是,我們說,如果要真正地徹底預防中風,靠上述這些信號是遠遠不夠,或者說是為時已晚了的。
為什麼呢?——中風已經出現了「小發作」,說明病勢已兵臨城下,怎能與防患於未然而相提並論呢?
所以,我們今天這篇文說,想要用更加超前的眼光,將中風發作前最先出現,或者說最早露出的端倪,說與看官。這就是下面六件事——
眩暈耳鳴、視物昏花、失眠健忘、五心煩熱(手腳心加上心口窩)、腰膝酸軟、手腳麻木震顫。這六件事,只要同時發生了其中的三到四件,就說明已經具備了中風的發作基礎,發病端倪已現。
為什麼說上述六件事是中風的最早端倪?因為我們著眼的是中醫理論中,中風一病的病因病機——肝腎陰虧、風陽內動。實際上,用中醫理論來解讀中風病因病機,還有很多類型,比如肝陽暴張、寒痰阻痹、痰火搏結、元真失守、脈絡空虛、氣虛血瘀等等。就現實生活來看,這肝腎虧虛風陽內動,可以說患者最多,現實意義最大。因此我們單獨與您解說。
什麼是肝腎陰虧、風陽內動所導致中風呢?這類的人,要麼是酒色過度,要麼是飲食不節,要麼是房勞日久,要麼久病失養,總之因為各種因由,導致真陰耗傷,水不涵木,使得肝失所養,然後相火妄動。在這個時候,如果趕上情緒刺激、氣候影響等因素,就會讓風火頓生,夾雜揉結,火隨風動,旋而向上,從而經絡阻痹、氣血橫逆、神明被擾,於是就發生中風。主要表現,就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清,嚴重的則瞬間倒地,神志不清而抽搐。
那麼,這樣的中風,為什麼會以眩暈耳鳴、視物昏花、失眠健忘、五心煩熱、腰膝酸軟、手腳麻木震顫為先覺之症呢?因為這些,都是肝腎陰虧所導致的常見現象。腎精虧虛,不能濡養耳竅,所以耳鳴。腎精不能濡養髓海,所以眩暈健忘。肝陰虛,肝開竅於目,所以這類人視物昏花。陰虛生內熱,擾動心神,所以失眠煩熱。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脈,所以手足麻痹震顫。腎精不足,腰為腎之府,所以會腰酸腿軟。
因此,我們說,眩暈耳鳴、視物昏花、失眠健忘、五心煩熱、腰膝酸軟、手腳麻木震顫六件事,組成一組癥候,是中風發生前的最初徵兆之一。這就是祖國傳統醫學對問題的看法,它更超前、更有預見性。
那麼,一旦發生了此類癥候,我們又該如何調治呢?就治療而言,中醫內科一般推崇鎮肝熄風湯加減。此方為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裡面所提出,是治療中風的一大法門。之前本訂閱號也詳細介紹過。此方的組成為懷牛膝30克,生赭石10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龜板15克,生杭芍15克,玄參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麥芽6克,茵陳6克,甘草4.5克。此方可以滋陰潛陽、鎮肝息風。個中精義,我們就不再贅述了。
因為,治療中風不是重點。我們要說的,是如何預防。下面這些辦法,對於改善肝腎陰虧的局面,大有幫助。只有真正著眼於改善肝腎陰虧,才能稱得上對中風的早期預防。
1,天冬30克,枸杞子15克,粳米90克。天冬、枸杞子用溫開水浸泡5分鐘,清水沖洗乾淨,加水煎取濃汁備用。粳米清洗乾淨,下入鍋內,加入天冬和枸杞汁,放在火上煮成粥即可。
2,鱉一隻,豬脊髓200克,生薑、蔥、胡椒粉、味精各適量。將鱉清洗乾淨。豬脊髓洗凈。鱉肉下鍋,加生薑、蔥、胡椒面,用大火燒沸之後,再換小火將肉煮熟,然後放入豬脊髓煮熟,加味精調味即可。
3,女貞子15克,黑芝麻10克,桑葚10克、草決明10克、澤瀉9克,紅糖適量。將女貞子、黑芝麻、桑葚、決明子、澤瀉分別去雜洗凈,放入砂鍋內加水煎煮,葯湯加入紅糖即可服用。
上述這些,均屬食療之法,有利於滋補肝腎之陰,對肝腎陰虧、精血不足者有好處。適量服用,可預防肝腎陰虛所致的中風。
全文完。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總流口水,到底哪出毛病?這有一招,精巧實用
※治手腳發麻,古人只做一件事,比我們聰明多了!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