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如果他當了皇帝,會開闢大唐盛世嗎
史書上對李建成的評價是很差的。
《舊唐書》上這樣寫道:「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資治通鑒》也這樣說:「隱太子(李建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
(李建成,影視配圖)
我們首先要相信史書的史學精神。中國的「二十四史」,之所以能夠彪炳千秋,就在於有非常純正的史學精神。所以,這個評價應該不會太離譜。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一個客觀事實,就是《舊唐書》及《資治通鑒》記載的,絕對不完全是事實。為什麼呢?
一是李世民上台以後,對當時發生的事件進行過嚴格的把關審控。所留下來的史料,必然是有利於李世民的。畢竟當時李世民是親手射殺他哥哥李建成的,不找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他如何能夠坐穩皇帝。而無論《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鑒》,因為都不是親眼所見,必然要參考當時留下來的史料,所以受影響是肯定的。
為了證明我上面的觀點。我們可以拿當時的一本《大唐創業起居注》來對照。這本隨記出現在李世民奪位之前,是李淵「專掌文翰」的官員溫大雅寫的。比如這本書上說太原起兵是李淵的主意,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則說是李世民的主意。還有在一次獲得李淵讚賞的戰役,這本書說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主意,但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說是李世民的主意,等等。為什麼這本書上很多事與後來的史書不一致呢?因為當時這本書出現在李世民奪位之前,所以,李世民也不好篡改了。
二是《舊唐書》《資治通鑒》這些史書對李建成的評價,有個倒因為果的過程。根本的原因是李世民幹得不錯,干出了「貞觀之治」。如果李世民幹得不好,他那殺兄自立就是千古罪名,就是罵聲一片。
(李世民塑像)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實際的李建成,應該不會像史書記載的那麼糟糕,但是也不會太賢能。
那麼,假設李建成沒有被殺死,當了皇帝以後,他會不會幹得比李世民好呢?
第一,我覺得他當了皇帝以後,所面臨的形勢比李世民當皇帝後艱難得多。因為他必然要解決秦王集團的問題。對於李世民,殺還是不殺?在玄武門政變之前,魏徵和李元吉都多次建議他先下手為強,殺掉李世民,但是他沒有動手。他沒有動手的原因,可能是顧念兄弟感情,也可能是魄力不夠。不管怎樣,這個人絕對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要想解決強大的秦王集團,那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坐了江山以後,能不能夠穩定政局,依然是個問題。
第二,不得不說,大唐能夠結束南北朝及隋朝動亂和短命的悲劇,作為第二代君王李世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本來隋朝就已經實現了統一,但是第二代君王隋煬帝沒有把精力放在國計民生及交好四方上,而是好大喜功征邊,勞民傷財建宮殿及鑿運河,結果讓國家又亡。李建成當了皇帝後,能不能解決上面的問題,這個不是太好說。
不過,也不是完全不能說。
一是他在解決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上,可能不會做得太好。理由是:621年,當邊疆稽胡酋帥劉仚成作亂的時候,李建成打敗了劉仚成,當時為了防備這些人再作亂,李建成採用的辦法是把這個部族的人全部殺死。後來劉仚成逃走後,李建成依然處死了稽胡的降兵六千多人。由此可見,他處理和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上,和隋煬帝差不多,就是極端強硬政策。
二是李建成作為太子,但是他的身邊,除了魏徵等很少的幾個謀臣外,絕大多數謀臣都到了李世民那裡。這說明,他在禮賢下士、察納雅言方面,絕對比不上李世民。而「貞觀之治」之所以成功,李世民最大的優點就是對人才的使用。別的不說,魏徵是敵方陣營里的人,魏徵又多次建議李建成幹掉李世民,而魏徵在追隨了李世民後,說話又總是不拐彎。對於這樣一個人,李世民依然對他非常認可。試想,若是李建成當了皇帝,他會不會有這個雅量?
(魏徵畫像)
總之,我認為,李建成當了皇帝後,他說面臨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要處理好,同時要能開創盛世,他的手段和魄力可能都不夠。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大唐創業起居注》)


※為爭奪皇位,很多朝代都會手足相殘,宋朝為什麼沒有這樣的事
※別看不起清朝,清朝取代明朝,在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