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一家媒體刊登的家庭教育12條基本法則的解讀,送給做父母的你

美國一家媒體刊登的家庭教育12條基本法則的解讀,送給做父母的你

美國一家媒體曾刊登過一篇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紹了美國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長的12條基本法則。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讓孩子有愛和歸屬感,屬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第三層需求(第一層是生理的需求,第二層是安全的需求)。這屬於解決溫飽問題和基本生存問題之後,每一個兒童都會出現的需求。

兒童獲得了愛的滿足,他們才會感覺到自我的價值。而家庭是成員心靈的港灣,如果家庭是值得信賴的,是可以依靠的,他們的心智才有可能健康地發展。

現實生活中,家庭真的是心靈的港灣嗎?家庭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學校?家庭成員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權威者,向成員索取回報?孩子受傷之後,回到家庭中,真的是受到了父母的理解與接納還是繼續被批評指責?

這是所有父母都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希望是什麼?

是他們的需求被理解與接納。

孩子有什麼需求?被愛的需求,想要探索世界的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長的需求,以他們的方式和進度去學習的需求,做錯後被寬容的需求……

當孩子的需求不被父母看見,或者被父母看見了卻被否定,那麼他們的希望就會幻滅。

因為,內在的、本能的需求才是生命的動力。這種需求被否定,則意味著未來沒有希望。因為需求的產生必然會帶來響應的成長行動。需求被否定,則成長就會停滯。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多子女家庭,父母多少會用一些強權來管理,因為這是最為高效的方式。

但是,這種強勢的管理,必然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力量。因為你的強勢,會擊敗孩子去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並不為父母所能理解,因為他們早已經被教育得失去了希望。

強勢的態度,擊敗了孩子,從而讓孩子變得順從。順從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孩子放棄自己成長的內在需要,變成父母想要的那樣。父母想要什麼樣?十有八九是讓你生活安全而非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因為,兒童就會因為順從而失去發展自我能力的可能,最終變成一個僅僅是活著的生命而已。

如果強勢的態度不能擊敗孩子,則會帶來強烈的反抗和衝突,這時候會導致父母心力交瘁而失去獲得更多生存資源的可能,同時也讓家庭變成了地獄。

因而,與孩子斗強,會擊敗孩子內在成長的動力,削弱孩子的精神力量,傷害到孩子自身潛能的發展,這實際上是讓孩子不再擁有幸福的可能。

4.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最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是權威型教養方式。這種教養方式,既要給孩子規則與要求,同時又能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認可。之所以需要規則,是因為兒童的認知不夠成熟,現實世界早已經比本能產生時期(採摘時代)複雜得多,因而兒童很難應對現實環境的生存挑戰。

規則的作用在於,孩子真正心智成熟之前提供的生死保障。

規則是一定要有的,否則家庭生活可能陷入一團糟。同時,規則應該有彈性。當規則遭遇孩子成長的需求衝突時,必然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可以是臨時的變通,也可以是階段性的計劃調整。比如,我們要求孩子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這就是規則。當孩子半小時尚未完成一關的遊戲任務是,我們應該允許他們完成之後再結束,這就是規則的彈性,體現了對兒童需求的理解與接納,以及寬容。

5.聲音法則:儘管孩子在家裡沒有決定權,但是一定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孩子有沒有決定權,取決於分工。也就是說,家庭應該有明確的分工。當某件事情,不屬於孩子的責任範圍,但仍需聽取他們的意見。之所以這樣去做,不是為了體現民主,而是體現對家庭成員的尊重。

也就是說,孩子可以提出他的想法和意見。如果這些想法和意見,對於父母來說很重要,那麼父母應該聽取他們的意見。如果父母認為當下並不重要,仍需認可孩子想法的合理性,然後自行決定。

說出自己的看法,請對方自行決定,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態度。因為這體現了職責的邊界,也體現了各自權利的範圍。這對每一個當事人來說,意味著被尊重,有價值。

6.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一般來說,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從父母在家庭中的溝通方式習得;

孩子的價值觀系統,也主要源自於父母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

孩子的思維模式,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模式,十有八九傳承自父母。

當然,並非說孩子不能突破父母的局限。如果父母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是開放的、是多元的、是不拘一格的,這種突破才有可能出現。否則,在極端的、單一價值體系的環境中,不可能養育心智健全的孩子。

7.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盡量理解他們;

孩子對世界的看法,最接近與成長的需要,十有八九是正確的,即便成人無法理解。比如,孩子幼時沉溺於遊戲,是他們發展自我能力、預演適應現實世界規則的最佳方式。比如孩子對成人世界價值體系的挑戰,則是他們超越現實的最大可能。畢竟,人類文明要發展,生存資源要有更大的保障,必須要有超越現實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孩子生來就有的。

理解他們對世界看法的不同,意味著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對孩子的否定,則扼殺了這種可能。

8.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每一個孩子都會做錯,每一個成人也會做錯。犯錯誤是成長的最佳時機,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受到了過度的懲罰,則會消滅他們的成長心智,讓他們趨利避害而不願意繼續試錯,從而失去應對未知挑戰的意願和能力。

9.後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產生的後果;

允許孩子在規則的範圍內去嘗試所有的錯誤,並承擔這種行為的後果,是孩子自我成長的契機。這種試錯的契機,遠比預先的教育更有作用---只有極少數智力超常的兒童才能預知行為與結果的關係,而大多數兒童都需要親子去體驗才能感知。過多的教育,只會讓孩子習慣性地否定而無法真正去面對,或者在真正面對的時候,也不會產生內省,這是因為教育的副作用。

10.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讓孩子了解行為的邊界,這是規則的作用。讓孩子了解做人做事的底線,這是道德與法律的界限。一個人,只有明晰了界限,才能真正獲得成長的自由---因為他們知道邊界在哪裡。而不了解界限的兒童,則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遭致否定,因為他們不知道界限,必然很容易超出常規而受到懲罰。

11.「20碼」法則: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父母與其至少保持20碼的距離;

父母與孩子保持20碼的距離,不僅僅是物理距離,更多的是指心理距離。這種心理距離,代表了人與人的心裡邊界,它可以阻止父母隨意控制孩子的言行,隨意對孩子進行評價。

12.「四何」法則:任何情況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時回家。

四何法則,表面上看是對孩子的某種控制的可能,實質上代表了父母對一個生命的關注。關注他們的言行,關注他們的成長需求,以便在必要時提供心理幫助。不被關注的孩子,則會產生被忽略的感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家庭育人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林沖發配滄州路上的傳奇

TAG:靠譜家庭育人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