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代化大都市的古村印跡

現代化大都市的古村印跡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懷著改變落後農耕社會面貌的願望,匯入了城市化建設的大潮。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許多城市都透出了濃濃的現代化氣息,尤其是一線城市,更是躋身於世界現代化大都市的行列。

然而突然間,我們又發現自己生活在水泥森林裡了。無盡的喧囂和停不下來的腳步,佔據了我們的生活。許多人與我一樣,很想找回原來的幾許寧靜,給自己的心靈帶來片刻休閑。

為了迎合這種日益增強的懷舊潮流,不少地方出現了複製的古村落,引來遊客絡繹不絕。這種古村落雖然建得古色古香,可做名勝,但畢竟不是古迹,總令人感到有些缺失。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正月初一,我來到了廣州市番禺區蓮花山腳下的大嶺古村,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

大嶺村,又名「菩山村」,始建於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0),大嶺村的先輩因躲避戰亂分別從江西和浙江等地逐漸遷入而形成。

大嶺村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西北,蓮花山西南,水上交通要道——珠江獅子洋水道西岸。

大嶺村有6條古街道和45條古巷裡,村落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里巷,處處與村落水系相通,形成魚骨狀的「大街——小巷」兩級交通街巷格局。保存完好的嶺南風格建築群約9000平方米,這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是難得一見的。整體來說,村落肌理清晰,格局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

從村口的集義門進入,是一條長長的石板街。

這條石板古街是村裡的主軸,曾幾何時,這是村裡的交通樞紐。

石板街的盡頭連接著大嶺村的另一個村口,這個村口有一個古老的大門:「菩山第一門」。

這門樓極具舊時特色,高約九米,分上下兩層。下層有大門可關閉,上層設有槍眼,用於觀望和射擊。當有土匪來襲時,可以起到抵禦盜匪、保護村民的作用。

道是菩山村,必有菩提樹。這是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的兩塘公祠,乃大嶺村陳氏八世祖祠,因先祖名為兩塘,故名「兩塘公祠」。

公祠院內種有一棵高大齊天、枝繁葉茂的菩提榕,樹齡已經超過了100年。

兩塘公祠內部還有兩層院落,外牆用密密麻麻的蚝殼整整齊齊壘就,牆高九尺,牆體非常厚,耗用蚝殼十餘噸,極其壯觀。

蚝殼牆是明代時珠三角獨特的建築方式,用蚝殼在黃泥、紅糖、熟糯米的粘接下壘積而成。冬暖夏涼,加上牆面凹凸不平,不易翻爬,具有的防賊防盜的功能,據說還能抵擋槍炮的攻擊。大多用在令人景仰的祠堂,或是大戶人家的宅院。

村裡有一口古井「沙井氣」,建於清朝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井水清澈,源源不斷,出水之快如出氣,故名「沙井氣」。

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我們目測水面距井口約半米,而井台的高度好幾十厘米,由此推測水位高於地平面,這是怎麼回事呢?

村內有45條古巷裡,由於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發展,許多的舊房子已經倒塌或被拆,並建成了現代式的小樓。但新房子基本上都是在原址上建造,巷裡沒變,尤其難得的是坊門依然保留著。

這些巷門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歷史建築。

這幢位於榕菩里的舊房屋,牆體已經開裂,出於保護古迹,不能隨便拆了。

這幢舊房屋現在看來雖然不起眼,但它的院牆是保存完好的蚝殼牆,足以證明這是原來大戶人家的房子。

為了迎接每年端午節附近的鄉村來串門的龍舟,大嶺村民在位於玉帶河匯入石樓河的涌口建了一座橋,命名為「接龍橋」。橋身用白色花崗岩砌成,又俗稱為白石新橋,始建於清同治年間。

這是村裡最大的祠堂「顯宗祠」,現被闢為大嶺村史館和村老年人活動中心。

顯宗祠側的大榕樹旁,依玉帶河邊建有一座三層的大魁閣塔。

大魁閣塔後面,有一座「龍津橋」橫跨於玉帶河上。

龍津橋旁有一口魚塘,形狀像墨硯一般,故命名為墨硯塘,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筆墨紙硯在古代被譽為文房四寶,大嶺村人就以大魁閣為筆、龍津橋為筆架、玉帶河為紙、墨硯塘為硯,塘水為墨,成就了這一處文房四寶景觀,足以證明大嶺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風盛行、富裕和諧的文化村落。

時代在發展,大嶺村也在發展。現在的大嶺村已是一片珠三角新農村的氣象。

大嶺村在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了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其中也不乏上世紀60~70年代的建築。

更可貴的是保留了9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築。

參觀大嶺村,令人感受到一個古村落隨時代前進的腳步,各時期建築的有機融合,堪稱一座嶺南建築的博物館。

想看更多拍拍美手機攝影作品嗎?請長按下面二維碼加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樂萬里行 的精彩文章:

淡煙古墨——美圖喜樂看026

TAG:喜樂萬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