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明王朝是亡於農民起義還是亡於清軍入關?真是應了劉伯溫的四字箴言

大明王朝是亡於農民起義還是亡於清軍入關?真是應了劉伯溫的四字箴言

大家都知道是清朝代替了明朝成了中原帝國,然而明朝卻並非清朝所滅,而是亡於農民起義。那麼有個問題來了,如果當時沒有發生農民起義,僅憑清軍那點人真的能滅亡明朝嗎?

明朝末年社會已經潛藏著很大的危機,崇禎皇帝雖然治理國家也很賣力,但是已經無力回天。各地農民起義爆發,其中以張獻忠為魁,小吏出身的李自成因不滿丟了工作也跟著鬧起了起義。當年農民起義軍主力被圍困在魚腹山,僅李自成帶著50人逃出了重圍,他進入中原地區收攏難民,打出「均田免賦」的口號,隊伍迅速發現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起義軍中的主力。

1643年李自成稱王,同年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不久攻進了北京城,把崇禎皇帝趕下了台。本來李自成已經成功了,可是他卻犯了大錯,把吳三桂給逼反了。吳三桂配合滿清入關大戰矛盾重重的李自成軍,最後天下竟然落到了清人手中,這算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吧?

話說清軍入關時究竟有多少人?說來或許大家不信,正兒八經的八旗軍隊只有五六萬人。由於滿清是平時務農畜牧,戰時轉換為軍隊 ,所以他們的軍隊建制以「牛錄」為單位,一牛錄約為300人,一旗為7500人左右。後來隨著擴張又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全部兵力加起來約為10萬人。

在缺乏大眾教育、底層社會流動不足的古代社會,口耳相傳的民謠和讖語的作用驚人。這些話語多少帶有真實的信息或者貼近百姓的生活,讓人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更多的謠與讖經過了別有用心的加工和傳播,體現了部分民眾對局勢發展的預期,容易獲得認可。即便獲得不了部分聽眾的心,起碼也在他們的心中投下了一個陰影,達到了預期效果。所以,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很重視謠與讖。底層百姓從中得到安慰,繼續艱難的生活;上層人物利用它們造勢,在臉上貼金或者給暗處遮羞。傳說出身底層的明太祖朱元璋迷信讖語,曾讓劉伯溫占卜明朝的曆數,劉伯溫算出來的結果是「遇順則止」。什麼意思呢?「順」代表什麼?朱元璋將「順」字拆開看,認為是「三百零八」的意思,引申為明朝有三百多年的國運。老朱想想,朱家能坐那麼多年的龍椅,也夠了。結果明朝不到300年就滅亡了,朱元璋算得並不對。但這讖語卻公認是正確的。因為明朝末期遇到了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和關外的「順治」皇帝,雙「順」臨頭,明朝的江山能不亡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喵醬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MC天佑喊麥到底算不算藝術?為何國家會封殺他?
這個人對朱棣說了三個字,就讓朱棣決定了太子的人選

TAG:喵醬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