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夜雜談社(一)

深夜雜談社(一)

Ⅰ.

人類是頑強的物種,也是非常聰明的物種。我們能創造各種其它生物所無法創造的工具,並借其達到食物鏈的頂峰。工具,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必不可缺的。但工具的定義並非局限於物理範圍,還有抽象的。例如規則、法律、傳統習俗、行為習慣、知識技能等。人們創造工具來滿足和更新自己和生活,工具也會反過來塑造人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

當我們每天生活在有無限網路的日子裡,隨時可以拿著手機瀏覽龐大的信息網路時;當我們坐個地鐵和的士便可以快速而便捷地穿梭於城市之間時;當我們一個電話便可以呼叫外賣上門而省去了自己做飯的麻煩時,這些便捷的工具極大地省去了我們時間和精力,帶來了便利。同時,這種便利和快捷也帶走了一些樂趣。

每天坐著公交和地鐵上下班、來回學校,你來不及細細留意街道的風景,只想著匆匆趕到單位和學校;

每天熬夜加班兩餐都叫外賣只為了績點和獎金,那匆忙入肚的快餐只能在舌尖停留十分鐘時間,而後回味甚淺。餐桌邊人手一部手機快速地刷著各種新聞熱點,眼睛不曾在食物上迴轉幾秒,彷彿吃的不是飯,是飼料;

每次上網還未來得及細想內容,一堆表情包已經炸了過來。既然表情包都能做的這麼生動有趣味,那還何必去仔細琢磨敲打什麼文字呢?於是屏幕里各種圖文並茂的表情,刷不盡的666。每個人都想在屏幕前顯得更加生動,卻恰恰變得更加蒼白。

當表情包存的越來越多,用的也越來越多後,當我們在屏幕上刷出這些表情的時候,這些表情是真的對應了我們的心情和想要傳達的內容,還是僅僅是藉由這一工具來創造一種虛擬情感罷了?

當我們不論上廁所還是用餐,不論坐公交還是走路,眼睛和手都離不開手機的時候,我們是否有意識到我們犧牲了細心享用美食、留意路過的風景的體驗?

Ⅱ.

懂得掌控工具的人,通常都能掌控好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學會了一門技能,只會在對應的領域內使用,不懂得如何應用到其它可能性上。

有的人獲得了一樣工具,只會將其用在原本設計的指定用途上,不懂得拓展更多的使用空間。

有的人一生循規蹈矩、遵紀守法,但也沒有任何事業成就、財富名望。

這不是什麼不好的例子。普普通通看似平淡無奇,起碼也無風無浪。但遺憾的是,有的人只會使用工具,被工具套牢和塑造,活成行走的半機器。

說說前不久的一個例子:深圳松崗區一對兄弟暴力迎親,拿著鎚子去砸新娘的家門,導致玻璃渣子飛濺劃傷了屋內的人包括新娘和伴娘。而在砸門的同時,周圍的圍觀人群發出陣陣起鬨的喝彩聲。

根據新聞報道,一名上了年紀的受採訪者告訴記者,結婚迎親砸岳父大門的傳統早就有了,但是具體什麼時候開始的就不是很清楚

據稱數十年前,家裡一般都是小平房,房門都是木門,有女兒出嫁的家庭,在臨近出嫁的吉日前,會找比較破的門換掉好門,方便新郎來砸門迎親。而當迎親隊來到的時候,就將大門關上,故意製造些難度不讓新郎那麼輕易將女兒接走,主要是為了表示娘家人很捨不得愛女離家,也讓新郎知道娘家人對女兒的重視,將來對她好點。而在當地,這種習俗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誰也不會在意你是怎麼弄倒門的。你破得越起勁,反而證明你對新娘越在乎。而不僅年老一輩,當地的年輕人們也似乎大多數認同這一習俗。

「一方水土造一方人吧。生在這、長在這的人,才會真正明白這裡頭的含義。」

我向來對各種傳統風俗抱持嚴謹的態度。一方面我尊重這些傳統背後所蘊含的紀念意義,另一方面鄙夷和反感某些盲目遵從傳統習俗而浮誇過分的行為和人。

大多數傳統風俗都是緣於對祖先或歷史事件的紀念和歌頌,但其傳統活動的內容本身是否還符合現代文化和人的觀念,是非常值得注重的問題。從大部分傳統習俗來說(不包括一些例如文化落後的部落傳統),其目的是紀念和傳承意義。基於這一基本目的,其具體內容應當在不同的年代、環境和思想的影響下隨之順應改變。但一些缺乏邏輯思維的人,居然忽略掉工具的本質而全盤接受工具承載的功用和意義,只執行,不思考。

這跟波普爾式生物有什麼區別?

以上面的例子試問:這個迎親砸門的傳統的最初,人們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刻意製造難度來顯示男方對女方的在乎。誠然,這種理由和方式在現今的我們來看有點愚昧和搞笑了,但考慮到那是以前的思想,假使現在雙方能夠接受,承襲這種傳統也並非完全沒有樂趣和意義可言。

那麼再問:如果因此而有可能致使有人受傷,那還是傳統的內容之一嗎?是必要的嗎?是目的所在嗎?

你對新娘的在乎,必須要通過用力砸門這一行為來實現其意義嗎?如果這一行為的後果造成了額外的代價和負面影響,那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就很值得推敲了。

說到底,許多承載著人類賦予其價值和意義的工具,其本身原本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價值和意義,真正存在的只有工具本身的功用而已。而這一概念放到抽象性工具上,其價值判定更為困難。

最近人們的話題熱點開始逐漸放到人工智慧的領域上,各種人工智慧末日論如海潮般襲來,「機器將控制人類」,「機械智能將會重塑人類文明」等等。然而在此之前,先別提什麼「前所未有的危機」和「重塑」之類的笑話了,人類從來沒有真正完全擺脫過任何一種工具的限制和圈牢。從我們已知的人類文明發展至今都依然存在著許多被自身創造出來的工具反塑甚至反噬的例子。奴隸制社會被奴隸們起義推翻,而奴隸思想和行為依然存在於世上某些地方;電燈已經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停電的時候你會發現蠟燭還是挺好用的,還有點情調;汽車讓我們感到了交通的便利,但塞車塞上十幾個小時的時候無論是法拉利還是蘭博基尼都只是一堆巨大的無用廢鐵。

III.

哲學家丹尼特曾提出一個比喻加以說明生物的進化,這個比喻就是"生殖與檢驗之塔(tower of generate and test)"。這是一個想像的塔,在這個塔中,每上升一層就代表著一個新的物種的產生,而且,越往上的層級的物種,其進化程度就越高.並因而也就能夠越快、越有效地適應它們的生存環境。

生存於丹尼特塔的底層生物被稱為"達爾文式生物 (Darwinian creatures)"。這些生物完全依靠自然選擇而進化,而且。它們的行為是通過基因的方式被固定下來的。對這些物種" 而言,行為的錯誤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而且事實上,這些物種發生行為錯誤既罕見又緩慢。行為錯誤作為一種變異,如果能夠幫助有機體適應環境,將導致新物種的產生。

生存於丹尼特塔第二層上的生物被稱為"斯金納式生物(Skinnerian creatures)"。這個稱呼是依據美國心理學家B.F.斯金納(1953)而命名的。斯金納很明確地將操作條件作用(亦即通過試錯過程而發生的學習)看做是一種達爾文式的選擇作用。斯金納式的生物具有學習能力,所以,對這些物種的生物而言,在選擇過程中被淘汰的將是它們錯誤地執行了的行為,而不是錯誤地執行某種行為的個體生物體的整個生命。如果它們因做某種行為而獲得了獎賞,它們便傾向於反覆不斷地做這種行為;如果它們做了某種行為卻未能得到獎賞的強化,它們就不會再做這種行為。這個學習過程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因為任何一個個體生物在它整個一生的時間內可以嘗試地去做出很多很多種不同的行為來,並將其中那些導致成功結果或獲得了獎賞的行為方式保存下來。

丹尼特塔第三層上的生物被稱為"波普爾式生物(Popperian creatures)"。與斯金納式的生物相比,波普爾式的生物的行為進化速度更快,因為這種生物能夠在它們的頭腦中預先想像出它們將要執行的行為的結果,並能夠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波普爾式的生物"這個稱呼是依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名字而命名出來的。波普爾曾經對我們人類能夠對未來的行為結果加以想像的這種能力作過這樣的解釋,即我們的想像能力"讓我們的假設代替我們自身去死亡" --那也就是說,正因為我們人類具有想像能力,當我們面臨著某種問題情景時,我們就能夠在想像中做出種種關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行為方案的假設,並同樣在想像中思考其中每一個假設所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某一個行為方案的假設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情景,那麼,我們就放棄這個假設(該假設的死亡),而不會在實際行動上執行這個行為方案;如果沒有想像能力,那麼,我們就有可能盲目地去執行這些錯誤的行為方案,從而導致不利於我們生存的結果,其極端情況便是導致我們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想像能力"讓假設代替我們自身去死亡"的含義。很多哺乳類動物和鳥類的進化程度都已達到了丹尼特塔的第三層。

最後,在丹尼特塔的第四層上,生存著"格雷戈里式生物(Gregorian creatures)"。所謂"格雷戈里式生物",是根據英國心理學家裡查德·格雷戈里(Richard Gregory)的名字而命名出來的。格雷戈里(1981)最初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即認為文化產品不僅首先需要生產它們的智慧,而且反過來還會促進它們的主人的智慧的發展。在格雷戈里看來,一個擁有剪刀的人與一個沒有剪刀的人相比,當然能夠做更多的事;一個擁有鋼筆的人與一個沒有鋼筆的人相比,當然能夠展示出更高級的智慧來。格雷戈里式的生物與那些不具有這些環境和語言的生物相比,能夠更容易地發現更加有效的行動方案,而且,它們進化出新的行為方式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就我們目前所知道的範圍而言,在整個生物世界中,只有我們人類才進化到了丹尼特塔的這個最頂層。

基於上面所舉的關於生物進化塔的冗長解釋,人類之所以能站立於生物鏈的頂端,是因為人類有著遠超於其它物種的大腦。我們的各項能力遠遠高於其它動物,所以我們才能發展出至今的文明。

波普爾式生物只有思考能力,而沒有反思能力。只有認知能力,而沒有元認知能力。簡單來說,波普爾式的生物能夠進行思考,但它們沒有能意識到自己的思考能力的能力;它們能認識到這是一朵花、一棵樹、一片雲,但它們不會好奇自己為什麼會知道這是一朵花、一棵樹、一片雲的。只有格雷戈里式生物能夠對自身產生的思考(模式、方式、能力)再進行思考,認知到自己的認知(模式、方式、能力)。這是最大的分水嶺,也恰恰是人與人之間的分水嶺。

重點要說明的這個分水嶺,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在此我主要將其分為:元認知力、總學識力、思維邏輯能力。

元認知是心理學術語,意思是「認知認知的能力」,用中文通俗地解釋就是「自知之明」。對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的性格類型、財富、學識、能力等的一個相對客觀的認知。

思維邏輯自不必多言。要解釋一下的是總學識力。

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性知識,例如交通規則、節日傳統、社交禮儀、司法制度、乘法口訣表、英文字母表、不能隨地大小便、買東西要付錢等等,這些都是通識性常識,幾乎人人都懂,學習起來毫不費勁,並且種族和地區的局限性非常小。

和這些龐大的通識性知識相比起來,還有許多難度明顯很大的專業性知識,學習起來不僅要耗費時間和精力,甚至要看天賦和毅力、財力和物力等。天文學、心理學、哲學、化學、物理學、舞蹈、音樂、美術、武術、田徑、籃球、賽車......等等等等,這些專業性知識都有深淺程度之分。假使你只需要學會如何開車上街安全行駛即可,駕駛技術也可算是一門通識性技能,因為它的難度並不是很高。但如果你要當一名賽車手,其性質便和普通的駕車不一樣了,這時候它就要求你必須將這門對你來說還是通識性的技能提升到專業水準,你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實踐練習。

無論是通識性知識/技能 還是專業性知識/技能 ,其種類和數目都是非常龐大的,學習的困難程度也不一,沒有人能做到無所不知的程度。就像不會有很多人知道非洲的尼格羅部落有這樣一個習俗:部落里的女子在年滿18歲時會送到部落的「破處師」那裡強行進行破處,稱其為「性啟蒙教育」。這一在該部落里可謂常識的事情,放到任何一個文明發達的國家裡都可能是聳人聽聞。通識性知識有地域和年代之分,但專業性知識卻沒有地區和時間之別。三千年前的一個裁縫懂得如何做出好看的手工紡織品,放到三千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一樣有專業水準的技能。而關於人類要如何造孩子這種事,放到一萬年前都是常識,不用學,自然而然就懂得怎麼做了。但如果你要學會如何讓交配的性伴侶能獲得更高的快感,你可能需要將其升級到專業性的水準。

因此可以得知,通識性知識和專業性知識其實只是概念,真正將它們區分開來的,是對其的理解和掌控程度。

而「總學識力」,便是通識性知識力和專業性知識力的總稱。一個人總學識力的高低,基本代表了這個人的智商和能力。

那麼,總學識力高的人,是否就同時具備了高元認知力和高邏輯能力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

(本篇暫且告一段落,下期繼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林俊傑-行走的CD
楊冪、倪妮、劉詩詩、angelababy爭奇鬥豔,盛世美顏也怕亂穿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