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把漢學當國學

莫把漢學當國學

中國應該反三種民族主義,大漢族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還有去漢族主義或去漢學化,最後一種危害性最大,因打著合理性旗號,其實貌似合理實則反動。亨廷頓所擔心的2040年美國民族國民屬性變質的局面將會在中國的局部地區顯現出來。第三種包括以漢學貌似或偷運國學。我反對國學的提法,歸還漢學之本真!所謂去漢學化就是去除或淡化漢學文明傳統的現象,用多元民族文化的籠統合流額淹沒漢族文化,一方面,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文化(這一點是對的);另一方面,淡化漢學的合理性,拒不承認漢學的精華,埋沒漢族傳統文化,這就大錯特錯了,而且是極其危險的。本文只探討第一種情形特殊表現形式,即誤把漢學當國學的現象。其實,大漢族主義的表現有很多。其他情形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中華民族文明的復興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包括識別國學與漢學、漢學與儒學的區別,彌補民族研究領域漢學研究的空白,防止大漢族主義在潛意識層面的惡性膨脹。

混淆漢學與國學的危害與漢學空白

在中華民族文明復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反對大漢族主義,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不應把漢學視為國學。中華民族文明要復興,不止是漢學,也包括少數民族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以往中國民族研究領域的一個巨大缺陷就是漢學的空白。在非民族學界即哲學界、政治學界、法學界、史學界等有一個巨大的誤區,即認為漢(族)學即中國學,漢族即中華民族。其實,漢學是中國的國學之一,但即便是最重要的國學,也還是國學之一,而不是國學的全部。漢學與國學的混淆必定存在著很大的弊端,甚至是隱藏著很大的危害。

當中國和平崛起之後,最重要的問題是國內的民族團結問題,其間要慎防大漢族主義在潛在形態的盛行。當然,混淆漢學與國學不能被視為有意識的大漢族主義的表現,但不能否認這種誤解背後,隱藏著潛意識深層的大漢族主義意識,潛藏著對漢學與國學應予區別的重大無知。這種無知,無論是對中國的國學,還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甚至是對漢民族學,都是不公正的。

在世界民族衝突歷史上,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即那些嚴重的民族衝突(包括宗教衝突)往往是主體民族主義泛濫的結果。美國的WASP人(美國的主導民族,即信仰新教、講英語的白種人)對非洲裔、亞裔、拉美裔人的歧視,正是美國主體民族主義的重要表現。俄羅斯的車臣問題是車臣民族分裂主義和俄羅斯主體民族主義互動的結果。此外,英國的北愛爾蘭人問題、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問題,斯里蘭卡的僧泰衝突及其歷史上僧迦羅主義的盛行,印巴衝突中的克什米爾人問題,以及哈薩克的俄羅斯人問題,都分別顯露出英國、西班牙、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薩克的主體民族主義傾向。可見,主體民族主義問題絕不是少數國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中國和上述國家的情況不同。國家採取向少數民族傾斜和照顧的民族優惠政策,體現在計劃生育、大學錄取等方面。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大漢族主義的現象。把國學歸於漢學,無疑就是這種大漢族主義在潛意識或無意識層面的表現。無論自覺,還是不自覺用漢學偷換國學概念的做法,都是大漢族主義的表現,起碼脫離不了大漢族主義的嫌疑。

正確處理國學、漢學、儒學、孔學的關係

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的國學在國內外也被推到了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前台。一方面,孔子學院的紛紛建立,激發了孔學、國學的發展。從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共計691所,分布在96個國家和地區。孔子學院的建立也極大地激發了國內儒學的發展。另一方面,在世人的意識層面,普遍存在著把國學視為儒學,甚至誤把國學視為孔學,或者誤把國學視為漢學的觀念。

應該承認,孔學是儒學,儒學是漢學,漢學是國學。但是不能反過來說,國學就是漢學,漢學就是儒學,儒學就是孔學。因為,國學包括漢學,但不止於漢學,還包括55個少數民族的文化;漢學包括儒學,但不止於儒學,還包括道家、法家、墨家等更多諸家文化的學問;儒學包括孔學,孔學是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自漢代以來,儒學發生了無數次的發展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兩次就是從孔子的仁禮之學發展到宋代的程朱理學和明代的王陽明心學。孔學最大的缺陷是世界本原的不足,宋代程朱理學是儒學,但吸收了道家和佛家追問本原的思想成就,雖是儒學,但已不再是孔學了。

因此,從邏輯關係上看,國學、漢學、儒學和孔學是從大到小的包含關係——國學包含漢學,漢學僅是國學之一;漢學包括儒學,儒學僅是漢學之一;儒學包括孔學,孔學僅是儒學之一。這是國學、漢學、儒學和孔學的邏輯關係。此外,從孔學和儒學的世界影響來看,也不能認為儒學就是(中)國學,而應認定儒學是多國治國的思想和方略。儒學在韓國、日本早已成為齊家治國的方式和做人規範。儒學在歐美,甚至在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此,無論是在邏輯上看,還是從歷史及現實層面上看,都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的國學僅僅是儒學或漢學,更沒理由把中國的國學僅僅歸於孔學或儒學。

誤把漢學當國學的歷史成因

「誤把漢學當國學」的想法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漢族及漢學形成的歷史極為複雜。漢族與漢學本身就是多族文化融合的產物,不是純粹單一民族文化的產物。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方面,漢族是多族文化、多民族血液融合的產物。漢族由華夏族發展而來,其形成就是多元民族融合的過程,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歷史說明了這一點。夏商周既是3個朝代,同時也是3個族群(部落民)的聚合。周人本是小民族,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因擔心當時大民族「商人」對當時統治和管理的合法性,所以建立「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政法制度。

第二方面,在華夏民族形成後,中原民族與周邊民族通過通婚、通商、長期移民等方式,一些周邊民族自願加盟到中原,與華夏族混血、融通為一體。從秦漢到明清,漢族進一步融合了更多的其他民族成分。

第三方面,在古代,中原政權與周邊政權紛爭不斷,相互之間「有邊陲,無國界」,邊陲與國界的界限是經常變動的。甚至當時最強勢的民族,如蒙古族和滿族,並未止步於與中原的紛爭,一度入主中原,建立起統治王朝。其歷史後果是,政治上軍事上統治了中原,而在文化上則更多的漢化了。另外,中原周邊民族為了向中原文化靠攏,證明自己政權的正統,有的少數民族首領謊稱自己也是漢族的後裔。如,第一個在北方建立後漢王朝的劉淵是匈奴人,他稱自己是漢朝公主的後代,漢朝的皇帝是他的舅舅。對此,《晉書·載記·劉元海》有證,「新興匈奴人,……漢高祖以宗室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基於上述3個方面,隨著歷史的演進,從夏商周到明清,漢族血液和漢族文化越來越不純粹,越來越多地融合了周邊民族的血液,越來越多地吸收了周邊民族文化、特別是周邊民族文化中實用性很強又很先進的成分。由於這種外來民族及其文化資源的加盟,使得中華民族有如不斷滾動加大的雪球,不斷加速了漢族及其文化的發展。這種歷史運動,自然會造成某種歷史的誤解,即把漢族誤認為是中國人,漢學就是中國學。如果從民族自稱和他稱的視角看,一方面漢族人自己自稱為中國人,稱漢學是中國學。另一方面,有些少數民族(無論是在中原之外居於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還是已經移民至中原的少數民族)的加盟,也把自己稱為漢族,自願同化為漢族文化之中。

如果考證具體的文獻,不難發現,早在中國古代的周朝,就有把華夏當作中國的說法。《禮記·王制》說,「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其間把「中國」與「戎夷」並列起來。此外,民族學界和史學界對於華夏族的看法,素有「五方之民」與「先有四夷後有華夏」的兩種說法。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因為,這種矛盾並不是主觀的誤判,而是客觀固有的。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事物的本質就是矛盾,矛盾的發展過程是從對立到統一,再從統一到分裂或升級為更高級的矛盾。早期華夏人居住的地區是「四夷」之間的中間地帶,地理環境最好,文化融合最多,文化形態最先進,自然就成為中國文明的發展中心,進而吸收周邊更多的民族。可以說,華夏民族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從這種意義上講,漢族並不是原生態民族,而是衍生性民族。在歷史上的中國地區,各部落民之間通過戰爭、通婚、通商等方式進行交流融合,本身就是一種互通有無的文化加盟。因此,在中原地帶周邊,很難做到純粹的原生態民族,而在中原地帶根本不可能形成純粹原生態民族。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進一步融合才會成為漢族。因此,漢族絕不是純粹原生態、單一民族文化塑造,而是多族文化、多民血液融合的結果。我國民族宗教研究專家牟鍾鑒提出「漢族是通和民族」。他認為,中國民族的混血決定了宗教的混血。「民族的『混血』,造成了宗教的『混血』;是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造成了多元通和的宗教模式。」從辭源上分析,華夏族也具有廣大、優美之義。何謂「華夏」,據辭源看,「華」者「美」也,「夏」者「大」也。其實,這個文化之「美」和地盤的不斷擴「大」,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

可以說,華夏族的融合性、擴大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王震中在其專著《簡論邦國與王國》中稱上古時代的中國是邦國。牟鍾鑒提升為「古邦國」。劉堯漢認為,先有四夷,後有華夏:「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是先有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四夷』,爾後才有華夏。華夏者,乃由『四夷』中的先進部分融合而成的人們的共同體也。」毛澤東也認為漢族是民族混血兒:「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期內許多民族混血成的。」

多民族融合形成了漢族,中國其他55個民族也是在歷史中不斷融合發展成了具有獨特文化和傳統的民族。因此,國學應該是包含56個民族文化的國學,不應該只是漢學。應該不斷發掘56個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斷充實和豐富國學。

文章來源:發表於《中國民族報》2013年1月4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一部不會再看第二遍的電影
杜蘭特的兩萬,勒布朗的三萬,以及38387?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