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讀三國》之諸葛亮出山的人生智慧

《重讀三國》之諸葛亮出山的人生智慧

接下來諸葛亮要驚艷出場了。前有水鏡先生司馬徽造勢,「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後又有徐庶極力推薦,「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前有徐庶專程前往諸葛亮處打招呼,後又有司馬徽專程來劉備處再次推薦。羅貫中簡直是深諳廣告之效應,為諸葛亮出場造足了勢。

徐庶專程去跟諸葛亮打招呼時,諸葛亮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這是什麼意思呢?字面上是「你把我當成了祭祀用的祭品啊」的意思,但我覺得隱含的意思頗深。

首先,諸葛亮對徐庶讓劉備親自來拜訪他很反感。諸葛亮感覺自己就如同祭品一樣,讓劉備前來拜謁。

其次,諸葛亮跟徐庶是密友,現在你徐庶不去完成大業卻去盡母孝,而讓我放棄隱居去幫劉備完成大業,你好意思?!

再次,我諸葛亮要不要出山、要不要幫劉備,需要你說嗎?我難道還需要你推薦?簡直多此一舉。

最後,可能諸葛亮認為還不到出山的時候吧。

另外,說句戲言,可能成真:諸葛亮可能玩的是欲擒故縱之術,不然,劉備就是十顧茅廬、百顧茅廬,他也未必出山。他一直自比管仲、樂毅,並常讀《梁父吟》。《梁父吟》是什麼東西?它是一首詩,是一首蕩氣迴腸的謀士之歌。且看原詩:

步出齊門外,遙望盪陰里。里中為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諸葛亮常常高聲吟唱《梁父吟》,是在盡情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不斷堅定自己的遠大理想,等待建功立業的最佳時機。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諸葛亮在隆中時也因為長時間不得志,所以他的志向也有動搖的時候,每次到了這個時候他就會吟唱起這首《梁父吟》,以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志向。

諸葛亮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是什麼呢?在他的詩歌《梁父吟》中明明白白寫著哩,那就是「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他就想像齊晏子那樣,成為一個能夠有「二桃殺三士」那樣計謀的智謀之士、棟樑之材。諸葛亮時刻在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玩一玩這「二桃殺三士」的奇謀。

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大手筆——赤壁之戰就實現了這一理想。在「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晏子利用兩個桃子殺死了三個勇士,從而消除了對齊國潛在的威脅;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利用東吳打敗了曹操,不僅使劉備擺脫了大廈將傾的險境,而且從孫權、曹操手裡奪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在一些關鍵性的具體戰術的使用上,他都用了激將法,因為整個戰役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挑起敵方的矛盾,讓他們互相玩命,拼個你死我活。不過,晏子只是滅了三個有勇無謀的勇士,而諸葛亮卻憑藉赤壁之戰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天下格局,比晏子幹得漂亮多了,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這裡還有個有趣的問題,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再薦諸葛亮後,說了一句極有預見性的話,他是出門仰天大笑著說的:「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就與他前面所說自相矛盾了:「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我百思不得其解,百解不得其思;看網上有大量論及為何最終劉備二人全得但未成大業的言論,我覺得都是事後諸葛亮了。

還有個更有趣的問題:既然司馬徽能如此審時度勢,通曉一切,劉備為何不請他出馬而去請一個素未謀面的諸葛亮呢?答案恐怕只有問劉備才能知曉吧,問羅貫中也可以。也許司馬徽可惜諸葛亮正是在提醒劉備要他光顧自己呢?!

這裡將某一種宿命論體現得極其露骨,我不想再深究了,繼續深究令我痛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錯版幣未來收藏價值怎樣
「我沒談戀愛的那些日子」這話題好嚴肅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