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勵精圖治,剷除魏忠賢差點殺死李自成,但卻難以挽回明朝敗局

此人勵精圖治,剷除魏忠賢差點殺死李自成,但卻難以挽回明朝敗局

明朝中後期的閹黨之禍非常嚴重,到了明熹宗的時候,宦官魏忠賢權勢遮天,一手操控朝廷,形成了明代最大的閹黨集團。

天啟七年(1627)八月,明熹宗病故,其弟朱由檢便受命即位,次年改年號「崇禎」,是為明思宗,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崇禎帝。崇禎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剷除閹黨勢力。即位之初,這個16歲的少年皇帝雷厲風行地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之後,他趁熱打鐵,一紙詔書便將魏忠賢貶到鳳陽守陵,一步步逼得魏忠賢自縊。除掉了這個大宦官之後,閹黨便樹倒猢猻散了。崇禎帝便將二百六十餘名閹黨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一舉除掉了這個危害朝野多年的團伙。

但是,又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崇禎帝面前。在剷除閹黨的時候,崇禎帝主要倚重曾經飽受閹黨壓迫的文官集團,但是閹黨一除,這幫龐大的官僚馬上勢力膨脹起來,鬧起了內訌。

明朝末年,朝廷班子中很大部分官員都是來自江南的文人,他們結成一個官僚集團,稱號「東林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以籍貫命名的「浙黨」、「齊黨」、「宣黨」等。閹黨被剷除後,東林黨人和其他一些位高權重的黨派之間便出現了很大的矛盾,鬥爭越來越激烈,夾在其中的崇禎帝最為苦惱,眼看著一大群臣子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

而且,文官集團的勢力太強大,皇帝的權力就受到了很大限制,做什麼決斷都要召開討論會,各黨派之間往往意見不一,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大部分心力都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

除了閹黨之亂和朋黨之爭外,崇禎皇帝還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戰爭。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明朝北方的女真人勢力逐漸壯大,他們的首領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稱汗,建立了後金政權,企圖與明朝分庭抗禮,後來公然舉旗反明。

面對這一來自北方的強敵,崇禎啟用了主戰派將領袁崇煥。袁崇煥一度成為明朝的不倒長城。但奸臣當道,迷惑皇帝將袁嵩煥殺死,沒有了屏障後,清軍一度所向無敵。與此同時,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聲勢日漸浩大,成為明王朝滅亡的定時炸彈。

當時,農民們饑寒交迫,而李自成打出「均田免賦」的口號,贏得了廣大人心,部隊很快發展到百萬人之多。崇禎十年(1637),明朝的大將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主張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將他們各個擊破,最後殲滅。這一策略很快便有了效果,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可是,內憂外患相伴而生,眼看著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幾近滅亡,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皇太極的清兵又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了。這個關鍵時刻,到底是攘外,還是安內,朝廷內部又出現了政策的搖擺。當時,楊嗣昌堅持「安內方可攘外」,力主與清議和,但以宣大總督盧象升為代表的另一派則堅決反對。對於兩派的意見,崇禎帝也是猶豫不決,最終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所以李自成便幸運地逃過一劫。

面對步步緊逼的清兵和農民起義軍,明朝的軍隊已經屢屢挫敗,完全喪失了士氣和戰鬥力。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闖王的軍隊圍攻北京,無力回天的崇禎帝只有逃離皇宮了。十八日的晚上,他帶著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今北京景山),面對連天戰火下滿目瘡痍的明王朝,他不禁流下了傷感的眼淚。

當時的崇禎帝只有34歲,因為宵衣旰食,朝干夕惕,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頭髮全白,皺紋滿面,可憐這樣一位勤政的皇帝,最終也難挽回明王朝的敗局。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崇禎帝只有哀嘆,嘆自己壯志未酬身先死,嘆自己忙碌一生竟於事無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自成 的精彩文章:

李自成胸襟狹小,看看他在北京做的那些事,就知道他做不成皇帝
闖王李自成最後魂歸何處?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