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點鐘乾貨分享:ArcBlock投資與項目成功經驗

3點鐘乾貨分享:ArcBlock投資與項目成功經驗

文/姚遠

在2月20日的「3點鐘無眠區塊鏈」社群中,ArcBlock創始人老冒與容銘投資合伙人@西門柳上@容銘投資?,一起互動分享了ArcBlock投資與項目的成功經驗,金色財經做了不改變原意的調整,以饗讀者。

西門柳上@容銘投資:和老冒第一次聊ArcBlock,其實是ArcBlock的前身。那個時間節點很有意思,正是9月初,一開始老冒其實是想做應用。

考慮到市場的亂象,他想先從示範性的落地應用做起,只不過底層的部分設計已經開發了七八成,而這個底層的部分其實就是今天ArcBlock的雛形,但是我們密集的討論了兩次,老冒迅速調整過來,決定把底層的部分拿出來先做,服務於更多的應用。

老冒:ArcBlock在最初的很長時間內不叫ArcBlock,而是一個非常極客的名字——SemantiChain。

搞計算機的同學都會很喜歡Semantic這詞吧,一開始我的目標是完全從應用角度來出發的,因此考慮的是一個在區塊鏈基礎上結合深度學習的應用。當我們開發應用的時候,才真正意識到,區塊鏈的理想如此美好,但現實卻很骨感。要開發一個區塊鏈上的應用,我們面對的是相當不完善的底層,各種各樣的技術、概念讓我們自己也眼花繚亂。

西門柳上@容銘投資:隨後,九四政策的消息就出來了,老冒和我們並沒有覺得這是壞事,相反這是一次擠泡沫的過程,是對認真做事,做大事的團隊的獎勵,可以真正的以終局思維來思考全局的問題。

老冒經歷了完整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周期,本身又是技術大拿和創業先鋒,於是10月份回國後,我們又碰了兩次,大家都覺得新定下來的方向,既有遵循大綱的願景,又能夠一步步,夯實一個個小閉環,充分運作起來。

老冒:作為我的一貫習慣,既然底層還不太完善,那麼我們就自己從頭開始,因此為了做應用,我們自己先做了個基礎框架。作為框架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因此我和幾個同行去討論取經,結果,大家第一感覺說:「我們太需要你這樣的東西了」。原來這些問題和困惑並不只是我們自己遇到,而是幾乎每一個探索區塊鏈應用的團隊,都會經歷這個從興奮、到迷惑,到茫然的過程。

區塊鏈這個概念,如果不太理解,不太看得清,請不要懷疑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我自己從2009年開始挖了一些比特幣,實踐了一把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不靠譜」,幣也全丟了。因為我當時的認知完全就是從技術實現角度看了看。

西門柳上@容銘投資:對的,10月份回國的時候,老冒足足在國內待了差不多一個月,跟各種新老朋友密集交流,收集正面和反面的各種意見,不停的更新ArcBlock的整個規劃,其中一部分內容都體現在12月份正式起草,1月初才正式定稿的白皮書中。究竟該如何解決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問題,ArcBlock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但是有一點至關重要的是,所有的行動都基於如何建立強大的共識這個最高策略。

老冒:2013年,矽谷開始流行談Blockchain,我參加討論學習才了解到原來這是比特幣里的數據結構,可以拿來做更多應用。 說實話,我也沒有能一下子理解。在幾次討論會上,我都以挖過幣的老手自居潑冷水。

直到我看到我的微軟同事Flavien,從微軟離職去搞染色幣,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有問題。Flavien是我遇到過的最厲害的程序員之一,是過去團隊的明星程序員。當看到一個比自己聰明的人,如此重視一個自己沒有足夠重視的技術,我覺得必須要警惕,因為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認知沒有到位。

西門柳上@容銘投資:我們一起總結了一個好的區塊鏈項目,要從這三個方面看:技術支撐面(技術實現的可能性)、願景想像面(核心之一是區塊鏈改變生產關係後將會如何)、架構邏輯面(核心之一是token經濟學),至少要有2個方面是非常突出的,後面就是圍繞三個方面不斷擴大共識以及夯實。

所以圍繞這三個方面老冒經過一系列很嚴肅的思考,這就是為什麼9月份決定要啟動項目,但是到12月初才正式啟動的核心原因。一切都在於謀定而後動,內涵夠強,外延才能夠大。

老冒:有人批評3點群是盲人摸象,由於名人較多才比較high。 我覺得其實有道理,但是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覺得往往需要自我檢討一下認知,不要輕易認為別人都是滿人,都是自high。

西門柳上@容銘投資:我記得很清楚,在我催老冒白皮書進度的時候,他一直在自我提醒,我不能光想這如何把技術描述得框架宏大,我要考慮它的工程實現可能性,我在驗證這些事,有時候還要寫段代碼來找更直觀的感受,有時老冒還會興奮的說:「嗯,不錯,有突破了」,從這個思路既可以願景很大,但是工程上也具備高度可實現性,他很自信的說:我有把握了。

老冒:他做了這個新項目,通過新的形式融資成功,並且提出了BAT這個試圖顛覆現在數字廣告時代歪風邪氣的理念,無論BAT本身是否能成功,其代表的是遠遠領先於現在Facebook、Google等主導的數字廣告形態的未來。

二是,我原來微軟的同事Rahul Sood。他原來的公司被收購後加入的微軟,在微軟內部創業成立了Microsoft Venture,也就是微軟的投資部門。他作為微軟的投資部門創辦人和老大,前一段時間辭職不幹了,去做一個數字娛樂平台。

這兩人都是我非常尊重,並且現實中有接觸的「大牛」,都是程序員出生,都曾經創業,都在大公司做出過成績,他們都不再去走傳統VC融資的路。

因此,我們ArcBlock走的這條路,是一個我自己的認知不斷提高後作出的選擇。

西門柳上@容銘投資:我個人感覺是從來沒有為ArcBlock的項目進度而如何特別興奮過,包括丁磊主動找過來站台,後面私募認購超過百萬ETH,以及公募19分鐘結束,他最興奮的還是他找到了ArcBlock推動區塊鏈3.0應用落地的時候,他說我心裡還想到了ArcBlock的更大願景,但是我們不能吹牛,所以ArcBlock的白皮書裡面並沒有僅從願景想像面來展現,而是一開始就聚焦了五大問題,提出在技術可實現性的對應方案,所以ArcBlock的技術支撐面是很堅實的,願景想像面不是一味的沖著宏大去的,雖然展現的那部份也是相當宏大的。

老冒:這些認知的提高,是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是在各位朋友同行們的支持之下,逐漸提高的。其實,傳統方式下的一些「常識」可能是對新的方式有阻礙,甚至有害的。這裡我要特別感謝我們的最早的投資方,容銘和國金,對我的支持和信任。

老冒:我真的非常感激容銘的西門,和國金的蘇亮等等各位,他們對我的種種種「無理要求「非常理解。我會在我律師同意後,開源我們採用的TS和SPA,也許對其他要走類似路線的團隊有用。在區塊鏈時代,需要所以的人都有創新精神,打破常規,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 也就是形成我們自己的共識。創業者需要創新,投資者也需要創新。

我過去對區塊鏈的理解,覺得區塊鏈有兩個最主要的價值:

1、大幅度降低了驗證的成本; 這更容易帶來信任,這個大家今天可能都認同了,算是共識了,就不一一展開了。

2、降低了網路效應形成的成本。

第二點,我覺得尤為關鍵。

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其實不是個新概念,大家從事過互聯網應用都會知道這是最難的一件事情,也是成功的關鍵。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這個悖論。區塊鏈通過激勵機制,利用人性的特點,讓這個蛋和雞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西門柳上@容銘投資:「ArcBlock通過革命性創新設計來解決上述問題,」Robert Mao表示,「提供融合區塊鏈和雲計算技術的完整解決方案,而不是單獨的軟體包或API集合;它還是代幣經濟驅動的市場,ArcBlock的『礦工』不僅通過算力貢獻,而且可以通過開發提供可重用的部件、新服務和待部署應用來獲取代幣獎勵,促進平台正向成長、自發進化。這是由我們啟動、整個ArcBlock社區共同建設的區塊鏈3.0時代應用平台。」

老冒:以比特幣為例,中本聰給出了白皮書和一個版本的軟體,正是讓一群好奇的人去參與挖礦,才形成了最初的算力網路,才能逐漸成長到今天。成功的區塊鏈項目,都是從一開始就建立生態,讓一群人一起參與進來,發動群眾力量。這就是在早期就開始培育社區,就開始形成網路效應,反而產品是後行的。

老冒:由於有激勵機制的存在,社群有這個意願和耐心來一起推動產品成長,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將Producer(生產者)和Consumer(消費者)兩個詞合成了一個詞"Prosumer",預言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將變得模糊。

西門柳上@容銘投資:沒錯,阿爾文·托夫勒是在2006年提出的「產消合一經濟」的概念,這非常符合我們已經很熟悉的token經濟學。國內項目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完全不考慮代幣經濟模型的設置,從募資折扣募資對象就沒想清楚,到代幣經濟激勵機制不在乎(比如作為medium of exchange的代幣是有可能在用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停止上漲的),未來跑路還好說,如果真想把項目做下去,早期沒認真考慮的這筆債是要整個生態來還的。

老冒:但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我通過實踐證實加強了這個認知。 比較有趣的是,我是一個技術出身,現在還寫些代碼,這兩個價值其實和技術沒關係。

例如,我們有一個重要合作夥伴 Cybermiles,我們這次的成功進展,也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之上。Cybermiles是一個專註於電子商務的區塊鏈項目,設計非常獨特,因為大多數區塊鏈要麼比較通用的,要麼就完全是某一種應用。Cybermiles提供了電商以及電商相關的智能合約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在考慮ArcBlock的應用的時候,立刻就考慮到電商相關的應用必然是未來的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色財經 的精彩文章:

多國加密貨幣監管政策收緊導致幣價狂跌?原因或許並非如此
比特幣價格重新站上8000美元 加密貨幣春天還遠嗎

TAG:金色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