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俏:時代從來沒有放棄我們,是我們在放棄自己

劉俏:時代從來沒有放棄我們,是我們在放棄自己

2018年2月16日,又一個戊戌狗年轟然而至。

過去四十年, 我們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得益於思想解放所釋放出的動人心魄的力量,我們見證了人類歷史上可能是迄今為止最為震撼的一個經濟奇蹟:1978至2017年,一個十三多億人口的國家經濟總量增長了近35倍,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從微不足道的1.8%增長到2017年的14.8%;一個自一百五十年前的滿清「洋務運動」起就開始苦苦探索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屢敗屢試,終於在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修成正果,建成了堪稱全世界最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完成了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與此同時,中國人均GDP從改革初期的不到200美元增長到逾9000美元,我們見證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他們的消費需求正引領著全球經濟重心的傾斜和產業格局的變遷……

宏大的敘事下從來都是無數個體的堅持與奮鬥——四十年間,我們目睹了一個又一個財富故事和一代又一代的商業傳奇。在四十年的高歌猛進和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之後,手握一手好牌,我們本應更從容淡定,擊節吟唱中國的新商業文明的崛起與成熟。然而,歲月繁華背後,我們卻越來越多的感受到焦慮——焦慮發展還不夠快,焦慮思維跟不上變化,焦慮被新技術、新模式顛覆淘汰,甚至焦慮朋友圈裡那些個沒聽過的新詞,焦慮自己趕不上那趟賓士著名叫「財富」的列車。我們被反覆提醒二十年前中國A股市場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叫長虹電器;而那些自詡「洞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英們幾乎是眾口一詞,不斷加劇著我們在認知上的焦慮——未來已來!轉變思維、改變跑道,打開腦洞,否則你會被時代拋棄!

時代會以什麼樣的姿勢將我們拋棄?焦慮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調性嗎?誠然,我們身處一個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大時代。新技術的衝擊,經濟重心的傾斜,地緣政治的變遷、和逆全球化等思潮在不斷改變著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端與需求端,一個又一個行業結束了「黃金時代」,開始步入「白銀時代」甚至「青銅時代」; 再者,長期以來,我們用僅佔世界6%的水資源,9%的耕地面積和20%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50%的鋼,52%的鋁,和60%的水泥,用掉了全世界將近50%的能源。在另一個時空里可能需要三百年才能發生的事在中國濃縮在不到四十年就全發生了。我們知道這種規模導向、嚴重依靠要素投入、以大量舉債為支撐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我們迫切的需要找到新的發展路徑……的確,任何個體都不能擺脫家國和時代大潮的衝擊和裹挾。但是,我們該就此焦慮嗎?

德魯克曾說過,「沒有什麼比正確地回答了錯誤的問題更危險的。」身處新時代的開端,我們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大家普遍感受到的焦慮和進退失據,而在於那一系列不斷催生焦慮情緒的錯誤認知,以及隱藏在背後的我們的思想力始終沒有被培養起來這一事實。我們並沒有與經濟高速增長去同步發展我們極為稀缺的科學精神。沒有科學的理性精神,我們主動或是被動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腦子裡固化出對「權威」和「大家」的崇拜與依附,將思想自由拱手讓出,讓一個又一個似是而非的思維泡沫引領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進而不斷加劇自己的焦慮感。於是,面對迎面而來的各式衝擊,我們雷厲風行尋找各種風口——制度風口、資源風口、商業模式風口、技術風口、甚至「無厘頭」風口,把「短、平、快」的攫取利益視為當然,把建立關係和做交易的能力等同於經營管理和商業思想,把跑馬圈地、佔有各類資源並據此瘋狂尋租看成中國式的商業規律;我們開口閉口大數據、人工智慧、基因療法、比特幣、區塊鏈和ICO,為能否得到那張技術」船票」而焦慮,卻不知只有通過更為系統、註定辛苦的學習和獨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這些技術的底層結構和支撐它們的基礎設施,進而判斷它們可能的商業應用場景。沒有科學的理性精神,缺乏追問因果關係的想法,我們偏安於林林總總的各類思維泡沫之中,自以為是已經洞悉這個時代的真實面貌,找到了那些推動人類進化的源動力。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過去六十年,發展經濟學家們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證據告訴我們經濟和技術發展的科學規律。我們認識到反映資本、勞動力等要素使用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TFP)是推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源於技術創新和更有效率的組織形式。我們確知技術和模式創新確實影響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質量,但這個過程比我們想像的要漫長、複雜得多。以生物技術、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主導的高科技不斷改變全球產業格局的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速度還不到1%, 遠低於1870年至1970年美國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期間所取得的2%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獲得了4%以上的TFP年均增長速度,很大程度解釋了中國人均GDP的爆髮式增長。但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和高增長階段的結束,TFP增長率在過去六年已經下降到年均2.3%的水平。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通過更多更有效的研發和對企業家精神的激發與保護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重新塑造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們佔GDP百分之二的研發投入雖然絕對數量可觀,但是研發的績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大量的研發(Research & Development, 簡稱R&D)是發(development)而不是研(research);我們的創新也大量集中在滿足用戶體驗和提升效率這兩個層次,在以複雜技術和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創新方面,我們嚴重匱乏。

缺乏科學的理性精神,我們急功近利、好奇心鈍化,對建立起對人類世界、對本源和普遍性的深刻理解缺乏興趣。我們不願也無法專註於基礎科學和底層支撐性技術的研究,通過資本實現技術上的「拿來主義。」我們躁動著,在各種各樣質量不一的思維泡沫的指引下,尋找各種快速成「財」的商業邏輯與商業機會,卻缺乏更大的格局去思考真正推動人類進化的力量。歷史反覆教育我們,人們願意相信並樂於製造各類泡沫的原因在於只有在泡沫中他們才有機會短期攫取暴利。於是,在一個財富夢想主導一切的時代,在各式各樣的思維腦洞里,在大風過後的滿地狼藉中,我們感嘆著埃隆·馬斯克和SpaceX的奇蹟,焦慮著自己的生活。這難道是我們願意接受的時代調性嗎?

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年,光緒帝頒發詔書,推行變法。未幾,變法失敗。變法者雖未竟事功,但留下了京師大學堂,國學之外,講授科學,開啟了中國近現代科學精神啟蒙和「賽先生」之濫觴。自此,「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蔡元培語), 致力於追求真理但寬容異見的科學精神,貫穿歲月山河於始終,敲擊著我們的心靈。

在《通向奴役之路》中,哈耶克說到,「在社會演化中,沒有什麼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在大分化的時代,指導性的理論和價值觀分外重要,而形成超越的思想的最重要前提是科學精神。時代從來沒有放棄我們,是我們在放棄自己。一百二十年後,我們再度出發,誠意正心,擁抱我們從未真正擁有過的科學精神。

以過往為序章,盛大演出即將開啟。你好,2018!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2018年2月20日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的精彩文章:

北大光華陳玉宇: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有哪些影響?

TAG: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