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陶藝家一隻茶碗融兩岸

台灣陶藝家一隻茶碗融兩岸

一隻茶碗上,來自台灣中部的紅土,與來自海南的陶土融合在一起,經過4天3夜130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後,呈現出如同太陽四射光芒般的釉色。被譽為柴燒「魔法師」的台灣陶藝家陳金旺手捧不久前燒制出的這件作品說:「我常常去大陸交流,接觸到大陸的藝術家、大陸的土,我想用兩岸的土做一個嘗試,在我自己的窯中燒出不同的表現。」

「人親,土親,兩岸一家親,希望兩岸的土融合在一起,能放射出像太陽一樣燦爛的光芒。」陳金旺說。在陳金旺位於台中市沙鹿區大肚山的窯谷工坊里,他用當地的紅土燒制的各種茶器粗獷古樸,別具一格,茶器上的釉色有的如星光熠熠生輝,有的如瀑布傾瀉而下,或藍、或白、或黃、或綠……

1963年生於台中梧棲小鎮的陳金旺曾做過拳擊手和記者。他從小愛玩泥砂、塗鴉,並顯露出美術的天賦。大約10年前,他從一名業餘陶藝文化人轉為全身心投入柴燒茶器的藝術創作。2010年陳金旺在大肚山高處成立窯谷工坊,開始鑽研柴燒大肚山紅礦泥漿釉。

他發現大肚山不同地層的泥土,耐火的溫度有所不同。「大肚山的紅土原來是燒磚用的,這裡的土比一般陶土含有更多的鐵元素。鐵是釉料最重要的成分,可以產生色彩。」

經過鑽研,他將紅土製成泥釉,經柴燒高溫熔融,使得紅土變成彩色,為茶器穿上了綵衣,也打破了過去人們通常認為低溫土不能成器的觀念。

「由於我採取的都是礦物釉,燒制出來的陶器不如化工釉穩定,只能依靠經驗燒制,每一次都沒有辦法預測燒出來是什麼樣,常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陳金旺說。

越難表現的,陳金旺越喜歡。但有時也會損失慘重,有一次他使用了含鹽分過高的木柴來燒,連續燒了四窯都失敗了,釉流了一灘,陶器的蓋子都黏住了。「即便是特別成功的作品,再重複的成功率也只有五成,人力難以控制,這就是柴窯的特別。」陳金旺說,這種不確定性讓他樂在其中。

在燒過大肚山的土、日月潭魚池鄉的土、高雄田寮的火山泥等台灣各處的土後,陳金旺最近又從福建帶回釉礦,準備做新的嘗試。他還建了一座可以急速升溫、更加環保的新窯,嘗試雙面燒法。陳金旺熱衷與大陸陶藝界開展交流,作品六成銷往大陸,包括北京、福建、遼寧、海南等地。2017年11月,他還應福建博物院邀請舉辦「天然泥的釉惑」茶器展,推動兩岸紅土燒制盞器的交流研究。據新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焚一炷香,溫一壺茶,一起來玩兒佛系華容道《淺塘》
「茶」本草考證與臨床應用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