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說此墓藏三千利兵神器,考古者發掘睹石刻字,匆匆填回土石掩埋

傳說此墓藏三千利兵神器,考古者發掘睹石刻字,匆匆填回土石掩埋

吳越鑄劍術自古冠絕天下。

吳、越兩國所鑄青銅兵器既精且美。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古吳越人以勇為榮、以武為美,勇武好劍。《漢書?高帝紀》稱:「越人之俗,好相攻擊」。《漢書?地理志》又說:「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二、會稽一帶有豐富的銅、鉛、錫等礦藏資源,為鑄劍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

三、吳越地區水網縱橫,罕有開闊的平原,盛行於中原地區的戰車作戰的方式在這裡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劍之類適於步近戰的短兵器得到了廣泛運用。

特別是在春秋中晚期,隨著對外軍事擴張的需要,吳、越兵器鑄造業空前繁榮,其所出之劍為舉世所重——不僅為時人所艷羨,亦為歷代所稱道,美名萬古傳唱。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所發掘出土的吳越青銅名劍,如安徽淮南蔡家崗出土的吳太子姑發孚反劍、安徽淮南市蔡家崗出土的吳王太子諸樊劍、山東沂水發現的吳王劍、山西原平峙峪出土的吳王光劍、安徽南陵出土的吳王光劍、安徽廬江出土的吳王光劍、湖北襄陽蔡坡出土的吳王夫差劍、河南輝縣發現的吳王夫差劍、山東臨朐出土的吳王夫差劍、河南洛陽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台北古越閣主人收藏吳王夫差劍、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江陵滕店出土的越王州勾劍、湖北秭歸香溪出土的越王州勾劍、湖南益陽赫山廟出土的越王州勾劍、河南淮陽平糧台楚墓出土的越王劍、湖北江陵張家山小墓出土的越王兀北古劍、台北龔氏收藏的越王州勾複合劍、台北陳氏收藏的越王不壽劍等等,件件都是絕世珍品。

其中,1965年12月,越王勾踐劍於湖北江陵望山出土時,不腐不銹,寒光閃閃,試之以紙,20餘層一划而破。經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實驗室等單位檢測,該劍的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砷諸元素,採用的是複合金屬工藝,故而劍既堅韌又鋒利,其中所含硫化銅可以防鏽,可謂先進而獨特。

此劍,於1994年被定為我國無價之寶,永久性禁止到國外參加展覽。

如此神兵利器,據說,一共有三千柄一次性被埋於同一個地方,且兩千年來,一直無人能取。

這個地方,就是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下的劍池!

在神話傳說中,劍池是鑄劍大師幹將和妻子莫邪鑄劍的地方。

《吳地誌?匠門》記載:幹將為吳王闔閭鑄劍,歷時三月,鐵汁不下。莫邪認為,如若以女人配爐神,便可煉成。於是,義無反顧,投身於爐中。霎時,爐火旺盛,紅光萬道,爐火滅處,只見兩股青光閃爍,橫卧爐底,即莫邪用血肉鑄成的雌雄兩劍。

阜溪橋底一塊長滿青苔的黑褐大石上,刻有後人所書「周吳幹將莫邪夫婦磨劍處」幾個大字。

為什麼要埋三千柄名劍於池下呢?

話說,幹將、莫邪的服務對象吳國國君闔閭是個有為之主,他在楚國亡臣伍子胥和軍事軍孫武等人的輔佐下,幾乎滅亡掉楚國,一時踔厲風發、不可一世。恰巧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闔閭遂乘越國國喪之機,策動了吳越戰爭。雙方會戰於欈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最終,吳軍失利,闔閭傷趾。《春秋左傳》記:「卒於陘,去檇李七里」,即從檇李撤離退走了七里路,就掛了。夫差繼位,將父親葬於虎丘。

補一句,當時的虎丘不叫虎丘,叫海涌山。

之所以叫虎丘,據《越絕書》所載,為:「吳王闔閭葬山下,葬經三日,金精上揚,化為白虎蹲踞其上,故名。」

《越絕書》又載:「闔閭墓在虎丘山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

原本,虎丘為闔閭的離宮所在,夫差在虎丘為闔閭營造墳墓,「穿土為山,積壤為丘,發五郡之士十萬人,共治千里,使象運土鑿池,四周廣六十里,水深一丈」,歷時三年,乃成。闔閭的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三千柄寶劍,包括「扁諸」、「魚腸」等等,一同密藏於幽宮深處。

秦始皇稱帝後,曾興師動眾尋找吳王闔閭的墓穴,企圖挖出陪葬的珍寶和寶劍。

《漢唐地理書鈔》輯《吳地記》:「秦始皇東巡,至虎丘,求吳皇寶劍。其虎當墳而踞,始皇以劍擊之,不中,悞(誤)中於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劍無復獲,乃陷成池,古號劍池。」

秦始皇之外,東吳孫權也干過類似的事兒。

《元和郡縣誌》記:「秦皇鑿山以求珍異,莫知所在;孫權穿之亦無所得,其鑿處遂成深澗。」

晉代的大司徒王旬和他的弟弟司空王珉為了尋找埋在劍池下面的寶藏,甚至把自己的館舍建到了虎丘,但終是一無所獲。

闔閭墓歷經二千餘年,從各類記載來看,仍保持完好。

解放後,蘇州市人民政府誠邀各方專家共同研究劍池。

專家們一致認為,虎丘本來就是吳王閨闔閭和夫差的離宮,吳王墓安於此合情合理。而且劍池地形險要,又有千年不枯不竭的流水相護,是個理想的安葬之所。再輔以大量史料證明,即,虎丘劍池下有吳王墓是真,吳王墓中有三千名劍也是真。

1955年,在許多科學家的倡導下,蘇州市政府下決心組織力量對劍池進行疏浚開掘,希望用開掘結果來進一步驗證科學家們的判斷。

工人們用大型抽水機戽幹了池水,出清污泥,但見劍池兩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沒有高低欹斜現象,顯然是由人工開山劈石所鑿成。

讓人意外的是,池東岩壁上出現了兩方石刻!

石刻記述了明正德七年(1512年)蘇州大旱、劍池水干,池底出現吳王墓門的情況。

當時長洲、吳縣、崑山的三縣令吾翕等人在石刻上書:「聞劍池枯,見吳王墓門,偕往觀焉。」從石刻可知,同參其事者唐伯虎、王鏊等蘇州名流。

即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一度乾枯,很多人到池底探奇,目睹了吳王墓門。

但令吾翕等有識之士認為不該打擾古人,在石刻上記:「千年神密,一旦露顯,可悼也已」、「萬年深,一旦為人所窺,豈非數耶!命掩藏之」,命人用泥土將墓穴入口掩埋。

浚疏池底的工作人員清理掉吾翕等人當年用以掩埋墓穴入口的泥土,果然在劍池北端最狹處發現一個「人」字形大穴,高約3米,可容單人出入,洞底橫疊三塊石板,最上面一塊已經脫位,斜倚在下面的石板上,顯然是人工所為,與春秋戰國洞室墓形制相象,應該就是墓門。

發現墓門之後,苦不能動手挖掘,因為一旦挖掘,則建築在劍池邊上的虎丘寶塔就可能毀於一旦,整個虎丘風景區也將隨之化為烏有,損失巨大,行動由此中止。

1978年10月,市政府再次組織人力抽乾池水,並測量了洞穴北端底部石板的厚度,但權衡再三,為保護虎丘塔基,還是沒有移動石板。

闔閭墓因此仍靜靜地保存在那兒。

1995年4月,蘇州西北郊真山春秋大墓中出土了一件含1.2萬件玉器中的「珠襦玉甲」,轟動一時。聯想到盛行漢代的「玉衣文化」原本就出自吳國,則虎丘山下的闔閭墓內,不但有三千利兵神器,也應該會有一件「玉衣」!

2008年,考古學家再次將劍池的水抽干,再次摸到了闔閭墓的入口,但仍是被墓口那幾塊巨石堵住,無法進入。

由此,至今吳王閻間之墓仍是一個千古求解之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講史 的精彩文章:

關寧兵有多能打?王在晉和袁崇煥分別在寧錦大戰前後作了不同評價
古本《石頭記》於俄圖書館現世,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讓人喜出望外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