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時代前行中找到我們新的「年味兒」

在時代前行中找到我們新的「年味兒」

與其說是年味兒變了,不如說是我們過年的方式變了。讓年味兒「濃」起來,並不一定是要重現曾經的生活圖景。如何在護佑傳統節日精神內核的同時,為其注入更加鮮活美好的新風俗,讓其更滿足當代人的生活習慣和情感需要,恐怕是時下亟須破解的重要課題。

時代的變化,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春節就是很好的例子。

曾經疲憊煎熬的春運已成過往,橫縱全國的高鐵網讓人們歸家的腳步變得輕盈快捷;曾經「過了臘八就是年」的傳統基本落幕,不少人除夕當天才拎著行李箱往機場奔;曾經搶備年貨的緊張忙碌化為記憶,輕輕一點送貨上門的電商走進千家萬戶;曾經全家人圍坐電視機前等春晚的場景已經難覓,取而代之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多屏時代……作為一圈圈歷史年輪的起點和終點,春節必然會打上時間的痕迹。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承載著傳統如何對接現實、文化如何面向未來的種種問題。

「年味兒淡了。」近些年來,提及春節,這似乎是很多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感慨。可為什麼日子越來越好,年卻越過越沒意思?這固然是因人而異的主觀感受,但更深層的是誕生於農耕社會的春節,與現代中國出現了某種「脫節」。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節根植於鄉土中國的時序觀,凝聚了人們對舊的懷念和對新的期盼,其內涵和外延都與「農」字脫不開關係。但隨著中國向現代社會急劇轉型,傳統的儀式與心境自然消弭。生活節奏快了,忙碌的工作已讓人們難有時間按部就班照著民謠唱的日子洒掃庭除、殺雞打酒;生活水平高了,舊時過年才能吃到的食物、穿上的新衣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期待難免打了折扣;生活理念變了,過去講究「爆竹聲中一歲除」,現在大家討論的,則是為了更好的人居環境咱們是不是可免掉那聲響兒?相比於對過年的種種兒時記憶,如今的年確實少了幾分特殊,多了幾分平常,「年味兒變淡」實則是一個難以避免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看,過去的「濃」也好,現在的「淡」也罷,都是時代演進的必然。與其說是年味兒變了,不如說是我們過年的方式變了。曾有漢學家感慨,中國人只要還在意過春節和家庭團聚,中國文化就依然根基牢固。的確,值得感懷的春節,早已化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緯里。縱有艱辛、有勞頓,但每到此時,都會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催促著人們收拾行囊、踏上歸途;縱有煩惱、有抱怨,但每到此時,人們都會丟下平日里的庸常,去共赴一場團圓的盛宴。這個節日,凝結著親情和鄉情,寄託著慰藉和希望,是高速流動、飛速變化的時代最深的鄉愁。這樣的精神內核,賦予了春節「扛得住那些變」的價值依歸,也推動著其與時代一道前行。

傳統節日是文化的積澱。今天,我們談論年味兒,是精神尋根,又何嘗不是文化傳承。從紙張的發明讓桃符換成對聯,到電燈的出現讓燈籠只剩軀殼,再到移動支付的盛行讓紅包隔空傳遞……春節在變動不居中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恰恰揭示出,文化傳統同樣可以有新的包裝、新的形式。讓年味兒「濃」起來,並不一定是要重現曾經的生活圖景。如何在護佑傳統節日精神內核的同時,為其注入更加鮮活美好的新風俗,讓其更滿足當代人的生活習慣和情感需要,恐怕是時下亟須破解的重要課題。

今天的年味兒從哪裡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必然有不同的期待,但內核不應變也不會變。這個內核來源於情感性,不管走了多遠的路,看過多少風景,總有一些門為你而留,等待著你回去看看,說說苦樂際遇;這個內核依託於儀式感,圍爐守歲、敲鐘祈福,走親訪友、賀歲拜年,這些習俗強化著一個家庭、一個民族的凝聚之力;這個內核訴諸於參與度,放下手機里的花花世界,花點時間跟父母談談心,跟好友聚聚會,推心置腹,商量謀劃,或許更有助於我們讀懂「和」的意涵。面對傳統文化在過去與現在的時態轉換,細心尋找那些屬於自己的不變,發現那些面向未來的變,我們都能在時代的樂章中,重拾年味兒的旋律與節奏。

在一部外國人拍攝的關於春節的紀錄片中,中國人候鳥歸鄉般的團圓情結,讓異域文化者直觀地感受到一個既具備當代發展速度,又以傳統文化精神凝聚人心、有序前進的國家。或許,這份聯通家國的深厚情懷,就是我們鍾情於春節並期待春節的理由。戊戌新春將至,我們再讀春節,願每個人都能通過節日的儀式感悟生活的溫暖,找到「此處心安」的慰藉,找到砥礪前行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榮耀老總談手機拍照趨勢:未來或超越入門級微單
去年巴彥淖爾市農畜產品出口額達4.5億美元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