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0到1,我在轉型後端產品的思考

從0到1,我在轉型後端產品的思考

寫在開頭:

產品經理所說的話應應該有依有據,而不應該臆想,所以之前文章的一些太嚴謹的說法,以偏概全,有很多人對此表達不同的意見,感謝大家指出的不足,從哪裡跌倒就從那裡起來,所以我又來了。本人年過30,一年前啟動轉型,半年前從產品門外漢進入一個TO B產品的後端產品,目前仍在繼續學習中,所以本文更多地是記錄自己轉型路上的思考。每個人的特性不一,經歷也不一樣,就如在一片山地裡面,大家位置不一樣,思考、目標、選擇未必一樣,所以期間的起伏也不一樣,希望能給轉型迷惘期的大家一些啟發。你喜歡的不一定擅長,擅長的不一定喜歡,轉型不一定要轉崗轉行才叫轉型,在自己擅長/喜歡的內容上升華,能力的脫變這也是轉型

困境

故事從2年前所屬項目裁剪開始,公司(傳統行業)開出2個選擇:要麼從運營崗被分流到分部的客服崗,每天花費5個小時上下班,要麼離職好聚好散。

年紀不輕的筆者又踏上了尋找工作的路途,本以為在業內熟悉業務,想往更好的崗位發展卻發現處處碰壁,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面試中,業內某公司運營總監讓我在3分鐘的自我介紹裡面回答3個問題:擅長什麼,能為公司做什麼,給公司一個非你莫屬的理由。

那次面試後清醒了不少:公司不是慈善家,能給公司創造價值的員工才是好員工。

解惑

找工作一個轉折點:一個運營主管朋友急於從公司脫身,需要有近似工作經驗的人來頂替,筆者於是再次走上了早九晚六的生活。工作之餘,當初面試的3個問題卻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5年後乃至10年後的自己,又該如何保證職場競爭力。恰逢筆者入職一個月,上司因成本原因被公司強制辭退,這種危機感更加強烈。規劃職業生涯和職場競爭力迫在眉睫,卻苦於無人指點。

偶然之下,有一位去網易面試的網友遇到了些許狀況,筆者自告奮勇去幫忙,順帶提出自己轉型的疑問。那次的面談讓筆者茅塞頓開:公司與個人是一種合作關係,員工為公司創造價值,公司給予工作報酬。公司看重自己當前的價值,而員工更應該關注自己的職業生涯,當員工無法為企業創造更大,無可替代的價值,那麼被替代的風險就高發。

可是怎麼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位網友(白雲城主)給出自己的看法:

每個人的特性不一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以用SWOT來梳理自己過往的經驗和未來目標。遠處的好東西拿不到,就應該想辦法墊高自己,還要先走邊嘗試,說不定有一天能成功

大家都知道互聯網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都很嚮往,筆者也不例外,苦於不懂技術,所以只能盯著相對沒有技術門檻的運營和產品崗位。

事實上SWOT分析後,筆者瞬間明白之前投互聯網崗位簡歷石沉大海的原因:公司需要找呼之能戰的員工,當自身的能力與企業用人標準差異太大,公司自然不會考慮。

註:圖片創意源自得到付費專欄【吳軍的谷歌方法論】《把事情做好的3條邊》,相近圖片不再重複。

SWOT分析:SWOT分析模型可以復用到人,列出優勢、劣勢、潛在機會、面臨的挑戰(建議挑戰為目標行業/崗位所需技能及能力)進行歸納,進行技能/能力上的查漏補缺。

基於筆者過往的職業特性與職業生涯的規劃,轉型目標是產品崗。可是作為一個門外漢,轉型的難度較大,所以筆者一開始也是海綿式思維去吸收別人的分享:

思路轉變:上司離職後開始獨立帶項目的小團隊,管理項目的續簽和回款。也開始思考當前負責的小項目該如何滿足用戶以及客戶的需求,整體的工作量大增而薪資沒漲,以前的筆者會不滿,但SWOT之後的自己目光也看得更加長遠,明白所做的每一切都在為轉型服務,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服務。

提升眼界:作為對於互聯網一無所知的小白,對於產品思維,互聯網的事物都很陌生,感謝得到APP,分享了很多入門的知識以及一些內容,引起自己在工作上的思考

探索崗位:產品崗對筆者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崗位,恰好公司有一個產品經理還比較熟悉,感謝這位好同事給我科普PRD文檔以及分享AXURE的課程,讓我對於產品崗位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混入圈子:俗話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與人,行業與行業之間,就是一個個無形的圈子,要想融入這個圈子,就要找到鑰匙。所以要轉型產品經理,最起碼得離圈子更近,感謝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文章,引領我入門,社區建立的Q群更為我推開產品經理這個圈子的大門,順利地混入圈子。

認識好友:進入產品經理相關的Q群,如小白(海綿)一般開始吸收別人的產品見解,開始混個臉熟,也開始嘗試認識產品群裡面活躍份子,多多請教對方。

跟隨大咖:所謂達者為先,大咖站得高自然眼界和高度比其他人更好,跟隨大咖往往能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和不一樣的思考緯度,參與線下交流與聽得到APP的專欄,羅胖邏輯思維會有不一樣的體悟。

里程節點:基於產品的入門門檻較高,且自己的AXURE原型薄弱,很難一步到位,而由於自己的崗位的實際職能涉及項目管理範疇,所以在規劃中,增加了一個小節點:項目經理,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簡單一句話區分項目與產品經理的區別:產品經理是做正確的事情,項目經理是正確的做事情。

PS: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海綿式思維容易被帶彎路而不自知,且工具只是工具,獲取了知識的廣度,不等於提升了知識的深度。

前面提到的海綿式思維優勢非常明顯:吸收的信息量大,而且是被動地吸收;無需思考,而且給人深入淺出地效果,對於吸收外部信息是一個富有成效的起點。

但這種思維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思考高度依賴於信息提供方,吸收的東西都沒有經歷自己的思考,對於信息和觀點無法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且給人一種錯覺,似乎吸收了就懂。

事實上,大師們經過幾十年的沉澱才奠定自己行業的宗師地位,我們隨手獲取的內容不等於成為自己的知識,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轉化的知識(淘金式思維)才是屬於自己的知識。

時間分配

人生唯一公平的就是時間,從管理學角度而言,每個人都可以管理好自己進行提升。當你選擇了舒適的享受,則意味著你放棄了另外的一種選擇。再者現代社會讓人注意力分散的內容太多了,不知不覺時間就飛逝而沒有完成任務比比皆是。又比如上下班的通途時間,又該怎樣利用?某種意義上解讀,加班應該是有益地加班,而不是流水線般地重複工作又或者工作效率過低而導致的加班。分享《番茄工作法》: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鍛煉方法。

多思多想

對於如何入門產品經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Nairo在《絕密原型檔案》所提序言中提到:

在很多人不停地問如何入門,如何踏出自己的第一步;看書,仍然是最廉價,最具性價比的入門方式。

實際上,無論是實體書還是電子書,只有讀進去了,自己吸收了,思考過了並且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叫真正把書讀懂了。

事實上,每一個書都是作者的心得體會所在,世界是不會有一模一樣的人,所以書中也會有時間,角度的局限性,當閱讀同類的書籍越多,會發現部分的內容會高度雷同,又或者大相徑庭。所以更應該帶著思考去閱讀,多帶著疑問去做筆記以及與朋友討論。

多做多練:

Blues曾經說過「產品最好的入門方式,就是去做」。要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多做多練提升更快,比方說在深入思考之後有自己的產出物並與人交思考,可以借鑒的方法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上投稿,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天天問板塊問答,微信的個人訂閱號、頭條號都是可以錘鍊寫作能力和交流的方式。

原型只是一個思維體現的工具,產品經理要具備獨立思辨的思維能力。

以筆者看來,寫文章和PRD文檔很相像。因為都是通過文章/文檔告訴閱讀文檔的其他人,我想要表達什麼內容。只有作者自己深入消化理解的內容,才能在文檔中深入淺出的進行說明,產出可讀性很高的文檔,反過來也表明作者對於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轉型的路上思考產品的功能和產品體驗報告,競品分析,PRD文檔,都是可以快速提升能力的方法之一。

溝通技巧:

在PMP里,溝通是一個重要性很高的軟技能,職場上控制情緒和良好溝通更是邁向更高一步的基石。如《好好說話》裡面提到說話是一個藝術,也是權力的遊戲,即說話是因為什麼而說,說的話要實現怎樣的效果,最終是否實現自己的預期,說話不僅僅是說話水平,更加是體現自己邏輯嚴謹的提升。是一本貫穿工作與生活,也是錘鍊思考嚴謹性的一本好書,告訴我們如何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溝通成本,更是一本即學即用,實用性很強的書籍。

即使是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簡歷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敲門磚,在確定要轉型產品經理後,筆者把簡歷作為一個產品,開始不斷地修改和微調,改好之後與當產品面試官的朋友溝通,逐步優化,陸續迭代。

用橫向思維去梳理自己過往的工作內容,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樣的事情,可以提亮不一樣的內容。如筆者過往工作上是項目管理和產品一肩挑,如求職產品的角度去寫簡歷,則更應該強調自己工作中與產品崗位的相關性,如梳理業務流程圖及相關文檔交付產品開發並回歸測試;與客戶溝通產品迭代計劃等內容,如求職項目經理則更應該強調自己熟悉項目的招投標流程,項目的回款等工作。

STAR是面試上的面試手法,我們可以提前復用在簡歷上,強調自己在什麼情況下,通過什麼措施,創造了怎樣的成績,這樣邏輯感更強,避免流水賬的描述–感謝付敏大哥的分享。

簡歷上增強與產品相關性的描述,如沒有一些相關的工作,可以加入一些產品社團,後續經過團隊負責人的同意後,在簡歷上添加為XX團隊的公益運營人員作為簡歷上的亮點。

面試,是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如前文提到的公司不是慈善家,面試更是一個明白自己與崗位差異的關鍵點。面試掛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也許是定位沒調整好,可以與面試官交流自己的不足之處。

面試的技巧有很多內容,筆者也就不班門弄斧。產品經理要熟悉產品,提前對面試公司的產品進行體驗,有針對性地產出一些內容,屬於加分項,最起碼也說明自己的面試是有備而來。

對於有更多的工作技能的童鞋,面試後可選崗位的餘地更多。如筆者,在面試後可以在數據產品經理與功能需求產品經理中二選一,從崗位的稀缺性而言,筆者更看好數據產品經理,卻因為過往的職業和工作沒有數據方面的技能,只能選擇後者。

很多人在爭論小廠發展還是大廠螺絲釘,事實上找工作如同找另一半,你喜歡的別人瞧不上你,瞧得上你的自己又未必喜歡,能入行總比不能入行好,只有入行了才真正摸到邊,沒入行永遠摸不到邊。對於可以選擇的童鞋而言,小廠和大廠並非一成不變,更應該因地制宜去思考,但整體而言,從大廠到其他大廠以及小廠的難度比從小廠到大廠的難度低得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壹點 的精彩文章:

泰山療養院康復中心聶懷利:30年如一日視病患為友人
2017人工智慧泡沫隱現,未來該如何發展?春節閱讀特輯

TAG:齊魯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