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征服中國:「庵」是如何從隱士茅屋變成尼姑住所的

佛教征服中國:「庵」是如何從隱士茅屋變成尼姑住所的

「庵」,原是隱遁者所居住的茅屋,有點與世隔絕、異常簡陋的意思。

舊時文人的書齋,喜歡用「庵」命名者頗多,如宋代陸遊的「老學庵」,元代倪瓚的「凈名庵」,明代毛晉的「一滴庵」,清代查為仁的「花影庵」等。

陸遊《老學庵筆記》書影

一般認為,「庵」是小草房。《廣韻》釋庵為「小草舍」。晉代葛洪在《神仙傳》中,談到焦先「居河之湄,結草為庵」。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說:「漢任末編茅為庵。」《南齊書·王秀之傳》說:「父卒,為庵舍於墓下持喪。」以上各書中說的「庵」,都是小草房。

還有一種說法:「庵」是圓頂屋。這一解釋更為古老,出自漢代劉熙的《釋名》:「草圓屋曰『蒲』,又謂之『庵』。『庵』,奄也。所以自奄覆也。」《釋氏要覽》也說:「草為圓屋曰庵。」通俗點講,「庵」就是用草覆蓋的圓頂小屋。

佛陀的背影

不知從何時起,「庵」與佛教有了緣分,這簡陋的草房,成了奉佛的凈地。《釋氏要覽》說:「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不僅和尚、尼姑,連居家修行者,也喜住在草庵中。於是,出家人聚集的小寺廟,被稱作「庵寺」。後來庵寺多指尼姑修行之處,俗稱「尼姑庵」。原來「庵主」通指和尚、尼姑,也逐漸成為尼主的專稱了。

現在「庵」是通行的簡體字,而把「菴」作為「庵」的異體字,釋義是一樣的。而過去如寫廣字頭的「庵」,作草房解;如寫草字頭的「菴」,作果樹解。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山谷,也認為「菴」不是房子,不應當是廣字頭,還批評「庵」字是俗寫,不登大雅之堂。

演奏小提琴的比丘尼(尼姑)

不過,還是讓我們結束「庵」與「菴」的考據,回到佛門中來,現在居住於庵中的,是尼姑,這是僧俗共知的。

深山藏古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佛教出家人為何全都姓釋?
正信佛法之人,春節期間燒頭香的事兒就別去了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