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什麼關注流動兒童

我為什麼關注流動兒童

作者:向芯,青草公益團隊聯合創始人,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生。

九年來,青草一直關注流動兒童,支持他們在城市立足、發展,成長為有愛、有思想、有行動的青年。

但經常會有人問我:「流動兒童又不是中國最窮最慘的人群,你們為什麼要幫助他們?」

的確,說起「公益」,「慈善」,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冰花男孩」1和「大眼睛」們。相比之下,大部分流動兒童並不缺衣少食,看上去可能跟城市裡普通人家的孩子沒什麼兩樣,很難激起人們井噴式的同情憐憫。

然而不是最窮最慘的人群,就真的不需要我們關注和行動了嗎?

全國3581萬流動兒童的背後,是2.47億流動人口,以及當代中國最為嚴峻的社會問題:難以逾越的城鄉鴻溝。

一線大城市的兒童在父母和祖輩的雙重呵護下長大,家人接送往返學校,從小玩iPad、假期常去旅遊。

而不少農村地區的孩子自幼留守,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到初中畢業還只會用二指禪打字。

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卻又似乎處於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裡,走在兩條截然不同的軌道上。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正是因為大城市裡有鄉鎮無法提供的機會和財富,才會有那麼多安土重遷的中國人願意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去打拚。

然而這些嘗試突破城鄉鴻溝的人們面前,還橫著由戶籍制度築起的高牆。

他們就算在大城市成家立業、生活多年,只要戶口遷不過來,就永遠是「流動人口」:子女只能自費上質量不一定好的民辦學校,即使賺到錢也不一定有權利買房,年紀大了、干不動了可能就得捲鋪蓋回老家。

就連在現居住地出生的孩子都必須跟隨父母的戶口,從出生起就被推到城市的邊緣。上不一樣的小學,交不一樣的學費,走上不一樣的升學軌跡,十五六歲就可能成為「二代農民工」,繼續被困在城市社會的底層。他們就算生在這個城市、長在這個城市,也從小就是「外地人」。

因為這鴻溝難以逾越,很多進城打拚的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當留守兒童。他們不敢指望越過鴻溝在城市紮根,只希望趁著年輕力壯多賺點錢,讓留守的老人孩子吃穿不缺、上得起學。孩子最需要的陪伴成了奢侈品,畢節2鎮雄3這樣的留守兒童慘案頻頻發生,還有更多的孩子在孤獨和抑鬱的陰影中度過童年。

也有一些父母選擇舉家回遷。然而一個熟練制衣工人回到鄉鎮後很可能只能在工地打零工,收入折半,供不起子女讀書,成為需要低保扶持、扶貧專項資助和社會慈善救助的對象;一個在打工子弟學校里品學兼優的學生返鄉就讀後,可能因為不適應教材教學、失去了朋友圈子而成績下降甚至出現開始違紀、變得孤僻。

這些個人和家庭的苦難,由社會結構性不公催生,最終還是會由社會買單,由我們每一個人買單——可能是更多的稅款用於扶貧救助,可能是更多讓人揪心的留守兒童慘案,可能是成為城市毒瘤的貧民窟,也可能是報復社會的犯罪行為。

所以我關注流動兒童。他們是廣州學齡人口的46%;他們中58%無法獲得免費的義務教育,86%無法進入廣州普通高中。

或許你會覺得解決城鄉鴻溝的問題太宏大、是政府的責任,咱們老百姓也幫不上什麼忙。

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服務均等化確實都在逐步推進,但它們的落實或許還需要十年、二十年,而流動兒童的教育卻絕不能再等二十年。

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不敢錯過。今日天真爛漫的十歲學童,二十年後便已是而立之年。他們少年時被阻斷的學業、缺失的陪伴、作為「二等公民」所承受的區別對待和歧視,那時都已成為他們人生不可磨滅的基調,會影響他們一生的軌跡和選擇。他們也將成為卡在城鄉鴻溝之間的一代人,成為加深中國城鄉鴻溝的又一道裂痕。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把這些在城市邊緣的孩子推得更遠,可以選擇視而不見。我們也可以選擇看見、選擇行動,讓我們的孩子和流動兒童都在溫暖友善、守望相助的環境里成長。

我和青草公益團隊的夥伴們都選擇了行動。我們提供免費的課外活動和升學指導,支持流動兒童在城市立足、發展。

我們關注流動兒童,不是因為他們窮苦凄慘需要憐憫,而是因為他們就是我們的同學、同事、鄰居,跟我們一樣渴望他人的尊重、接納和認可;

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嘗試跨越城鄉鴻溝的勇者,以血汗建造了這座城市;

因為他們的未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未來。

參考鏈接

[1] https://news.sina.cn/2018-01-11/detail-ifyqptqv7668545.d.html?from=wap

[3] http://www.anyv.net/index.php/article-1942848

如果你也想行動起來

歡迎加入青草築夢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草公益團隊 的精彩文章:

TAG:青草公益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