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紅色故地尋訪之十一:上海博物館,恕我產生一連串不恭的聯想

上海紅色故地尋訪之十一:上海博物館,恕我產生一連串不恭的聯想

文/葛維屏

在進去之後,才頗為後悔,因為中飯沒有吃,進去的時候,已經十一點多,於是一直逗留到三點多鐘,才飢腸轆轆地從館裡出來。

通往博物館入口,遭遇到了在上海旅行中最嚴格的搜索,那感覺的規模相當於北京國家博物館的檢查。身上的東西要掏空,還用那個棒,在我的身上上下其手一回,通過後,方才進入。

博物館不應屬於紅色故地,但它載有歷史的底蘊,而且,原來以為展覽館裡會有上海歷史內容的,但是進去之後,才發現已經撤展了,於是只好在舊有的幾個館內逛了一圈。

曾經去過國家博物館,再看上海博物館,未免有一點大巫與小巫的對比了。但好在中國的文物古董,都是那同樣的一種類型,可以基本歸結為:幾個銹銅片,幾個破罐子,幾張黃紙片,除此之外,也很少能給人留下什麼標心立異的印象,所以,在裡面逛了一圈,也不覺得多獲得一些什麼,也不覺得少看了什麼。

大致印象:雕塑廳,主要是各色各樣的佛教雕塑,大多數面目相同,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特色,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雕像太缺乏現實生活中的人氣,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的拒絕感。

在這裡,一個微胖的保安,卻主動擔負起解說的職能,向兩個女孩子滔滔不絕地顯示他對這些佛像的理解。

也許他在這空曠的展廳里作巡遊未免太過寂寞了,也許他在這裡耳濡目染已經久病能成醫了,所以,壓抑不住地想顯示一下他對這些藏品的獨到的理解,他首先問遊客的是,面前兩個佛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遊客在面對這些乍一出現在面前的雷同佛像時,都顯示的是一種幼稚園的素質的,自然難以分出雷同,他告訴大家,說這兩個雕像的不同,主要在他們的身上的紋飾,但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的(某一處,記不清了),他然後批駁遊客把這些佛像看成是女性的傾向,的確,那些佛像身上有太多的女性的成份,特別是他們的裝扮與華麗的服飾,給人一種貴夫人的感覺,他批判了這樣的誤讀。

後來聽他對幾個年輕的男生抨擊佛教是如何倒退的,他說,早期的佛像都是金身的,後來變成了石雕的,再後來,用木頭雕刻了,你看它們的材質越來越不值錢,人們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佛教不衰退才怪呢。

他說的似乎有道理,在這裡,根本聽不到保安對這些佛像的崇敬之情,而完全是他直抒胸臆的世俗的真象揭櫫。

不知道他講的有否道理,但一個保安能夠越俎代皰向遊客大發讕言,也算是一個奇觀了。

這裡面的雕像,都沒有交待來歷,有的佛的頭像,顯然是從某一處割裂下來的,但原來的雕像位於何處,都沒有什麼標記,所以看了很糊塗。

標示表明,這些佛像是有時代的差異的,但是看了一圈之後,仍覺得是大同小異,難分彼此。

玉器廳:在這裡看到了由古及今的形形色色的玉器,但對玉缺乏興趣,也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圈,記得當年在在西安及北京的時候,都曾經看過這種玉器展,覺得也是如出一轍,雖然裡面全是寶貝,但是實在沒有多少觀賞性。

貨幣廳:各種各樣的貨幣集覽,搜集得相當的齊全,撲眼看下來,都是銅錢的形制,期間的區別,只在於不同的朝代與年代。而裡面搜集的絲綢之路上的貨幣,則讓人見識到了異國他鄉的錢幣,看上去,鑄制的方式,相當的精美,它是按照西域各國的年代而進行展排的,也算可以對中國角度遠望的西域各國的情況進行一個年譜式的鳥瞰。

明清傢具廳:在這裡認真地看了一看,可以看到中國人古代的一些生活器具,但從今天的角度看來,古人的屁股享受實在沒有讓人有什麼羨慕的地方,床,像一個大盒子,椅子,像一個木頭框,給人的感覺,是挺生硬的,應該說,沙發與席夢思的出現,才讓人的享受升級為柔軟的體貼。在這些展廳里,見識了中國人的木質傢具的框架形制及其內質硬度。

少數民族工藝館:此處陳列著各種少數民族的衣服頭飾,很有助於幫助認識千姿百態卻難辨細處的少數民族服飾。面具陳列的地方,主要是土家族的面具,可見面具在中國真的不是很普及的。

中國古代書法館:細看那些中國古代書法的原籍,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它們的筆力有一些柔軟,也許過分真跡化的墨跡,可以看出書寫者的纖毫的揮筆的心態,覺得那些字體並沒有達到一種筆走龍蛇的酣暢,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裡面慢慢地徜徉一下,順著那些古代的字體,體味一下漢字之美,倒也是不錯的選擇。

中國繪畫館:這裡光線陰暗,人到處,感應燈才會亮起,對中國畫缺乏鑒賞能力,匆匆走過一遍,最大的感覺,就是沒有什麼能夠觸動心靈的畫幅,這也許是中國畫的最大的問題所在。相比之下,西方的雕塑與繪畫即使在遙遠的年代產生,也會給人一種衝擊力,這也是我不喜歡中國畫的原因。

中國古代印章展:大大小小的印章,讓人看不勝看,在這裡,只是作走馬觀花狀,匆匆掠過。

青銅器館:在這裡,再次重溫了一下在國家博物館看到青銅器的兄弟姐妹。再次對中國在遠古的時代精製不亞於今天的青銅器,獻出內心的感嘆。這裡有一個好處,是展廳里還介紹了青銅器的原料,如何製作的過程,很有知識性。但在這裡沒有看到三星堆的展品。

陶瓷展廳:這就是屬於中國的破罐子的展廳,分年代展現了中國的陶瓷發展歷程,還是很鮮明地看到明清的陶器在外形色質上的差距,早期的陶瓷,算不上有什麼優美,而明朝的陶瓷在我看來,也是十分粗糙,到了康雍乾的時候,陶瓷的色澤和裝飾都有了鮮明的變化,特別是那些紅色的瓷器,飾以鮮艷的花紋,對於我這個缺乏藝術鑒賞細胞的人來說,至少帶來的是一種剎那間的賞心悅目。但是這些陶瓷總的來說,還是缺乏一種鮮活的生命力,它們都像是文人經過做舊了似的,與中國的現實生活隔著一種膜,讓人在今天看著它們的時候,仍然會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它們不是帶有個體生命創造出來的表達內心激情的東西,所以,也不會在當下的重觀中,能夠激活心裡的相同的認同與崇敬。

因為太過飢餓,真擔心在這裡要被餓昏,所以,越到後邊,越是腳步匆匆,當所有的好東西都看完之後,從頂樓順著電梯下來,頓覺如釋重負,彷彿完成了一項使命似的,經過了五千年的雷同的色樣的熏陶,太需要一點現實的營養了,於是,走出了展覽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私秘 的精彩文章:

《神秘巨星》並非憑空出世,是阿米爾汗不忘初心、厚積薄發的結果

TAG:文學私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