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管今年有沒有情人,年都得這麼過!

不管今年有沒有情人,年都得這麼過!

情人節,沒有情人!(謝絕八卦嚶嚶嚶(╥╯^╰╥))

除夕,沒啥年味!(要不小編也不會窩在床上編微信了嚶嚶嚶(╥╯^╰╥))

如今,情人節越來越隆重,年味卻是越來越淡了。曾經,我們過年也有必吃的零嘴兒、必送的禮物、必做的事情,那些深埋於時光深處的濃濃年味呀,真讓人懷念!

那些記憶,在臘月里漸漸熱鬧起來的集市上,在貼滿老屋舊門窗的春聯年畫上,在步履蹣跚、鬢已星星的母親的灶台上……

本期插畫

趕年集

進了臘月,年味就一天天濃了起來。娘隔幾天就會去趕年集,張羅著過年用的東西。

我小時候的農村,年後過了正月十五才會開集,賣東西、買東西的人都很少,真正的集要過了二月二。所以,臘月里的集一個比一個熱鬧,人們都要在臘月里把過年期間和正月所需的物品準備充足。十里八村的集,每天都有,一九、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但人們很少去別處趕集,一般只去本鄉的集市,縣城的大集也是必趕的,主要是買一些衣服、布料、鞋帽等。

在臘月的村子裡,村民看到誰穿戴整齊,一臉喜慶地騎車出門,就會招呼一聲:「趕集去啊?」這邊高興地應答:「趕集去!」不用問,按日期也知道是去哪裡趕集。

趕縣城的集一般要下午三四點才能到家,一是路途遠些,主要還是因為縣城的集市大,人多擁擠,要買的東西、要轉的地兒也多。轉累了,臨近中午,人們會在小吃市場的大棚下,吃上幾個熱果子、喝上一碗老豆腐,愛吃肉的,還會要上一個餅卷或一屜小籠肉包子。餅卷也被稱為「烙餅卷熏菜」,聽著就香;老豆腐是必喝的,撒上足夠的韭菜花和辣椒油,喝得酣暢淋漓,那個美,就是趕集的美。

下午時分,娘馱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剛進家門,就有鄰居聞聲過來串門,看買回的衣服漂不漂亮,便宜不便宜,鞋帽的款式是不是有了新樣子,還有那些在村裡小集市上沒有見過的新鮮玩意兒。母親興奮地把東西一一擺到炕上,讓鄰居的大娘大嬸一一欣賞並試穿,大方地拿出剛從集市上買回的塊糖、黑棗、炒花生、糖瓜等,邊吃邊聊,像是遇到了喜慶事一般。

粉條、豬肉、韭菜都是必買的,韭菜為保證新鮮要到年底才能買。買回的大塊豬肉燉一部分,另一部分切成小丁,用鹽、醬油、薑末等煨起來放到廂房,廂房就是天然的冰箱。

對聯、福字、蠟燭和年畫也是必買的。掃過房子後,把年畫貼在屋裡的土牆上,被柴煙熏過的屋子頓時亮堂起來,各個屋裡都貼上一兩張。堂屋的後窗處,母親每年都要買回一幅中堂對掛上,畫中有時是「松鶴延年」、有時是「喜鵲登枝」,兩邊的對聯我念了好多次。

母親每年都要買回幾包蠟筆樣的小紅蠟燭,在年三十夜裡和初一早上一支支點燃,放在各個窗台上、門台上、大門洞的石台上,各種燈火相互映襯,星星點點,閃閃爍爍,童話一般美麗。

年三十下午,父親開始貼對聯和福字,對聯貼在大門和堂屋的門框上,福字貼在各個廂房的門上,院里一派紅火喜慶。

父親負責買鞭炮。一向節儉的他買鞭炮卻從來不含糊,廂房的大笸籮里堆得滿滿的。除了年三十和初一,還有許多要放鞭炮的日子:小年要放,初二、初三、初四家裡來親戚要放,初五「破五」要放,正月十二「老鼠節」要放,正月十五「元宵節」要放,正月二十五「填倉節」要放,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把剩下的鞭炮放完,就開始春耕生產了。

如今的日子天天像過年,到年節時,超市的年貨也是應有盡有,不用提前置辦,可還是覺得小時候的年更有年味:期盼一年的新衣必在初一的早晨穿上,平時捨不得吃用的東西,集中採買回來,快樂的心情可以持續好多天,那種閑適、滿足的快樂和過年的儀式感,一直珍藏在我的記憶深處。

貼年畫

我的記憶里,貼年畫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

30多年前的臘月,不僅鎮上的新華書店裡里外外到處掛著年畫,街頭巷尾賣年畫的攤位也是一個挨一個。臘月二十七八,跟著父親辦年貨,必到年畫市場逛一圈,父親看上哪些,談好價、付過錢,一卷,再用細繩一紮,我就興奮地抱著回家。到除夕上午,那些年畫就成為牆上的一道風景。

那時候,我家住的是一棟建於民國時期的老房子,外牆由古磚砌成,屋內隔牆是用很薄的杉木板釘的,樓、地板則由厚實的松樹板鋪就。父母平日里忙得腳板不沾灰,根本顧不上收拾家,只有春節前才將家裡徹頭徹尾整理一番。房間隔牆及樓板上去年糊的報紙已經發黃,或被貪吃糨糊的蟲子和老鼠們咬得千瘡百孔,於是全部揭掉,打一盆糨糊,重糊新的。不用說,這是哥哥和我的活。正堂內牆貼的老年畫,無論破損與否,全部「下架」,所有痕迹全部清除。

除夕上午貼年畫。父親用圖釘把年畫一張一張按上。哥哥在下面「調線」,看畫貼的高低、畫與畫的間距是否一樣,稍有點歪,父親便及時更正。而我往往抱一捆年畫跟在後面負責遞,父親腳下的小凳子移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

貼年畫也是有講究的。迎大門正中間掛中堂,內容有「福祿壽三星」「仙鶴」等,尺寸比一般年畫要大很多,上下帶軸,兩邊配有對子,兩個對子也有軸。正屋兩邊牆上的年畫比較活潑,內容比較豐富。有當年流行的電影,就像連環畫一般有畫面和文字說明,一張畫上有八幅小畫,兩張或四張就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我們家就貼過《智取威虎山》《閃閃的紅星》《野火春風斗古城》《白蛇傳》等當時最流行的電影畫。也有貼花鳥蟲魚等年畫的:錦雞要配牡丹,叫作「錦上添花」;梅花枝上要有喜鵲,叫作「喜上眉梢」。房門上掛當時帶年曆的大牌女明星畫,房間里則貼一兩張風景畫。

家家過年都貼年畫、換年畫,欣賞年畫自然成了孩子們拜年的一項重要課題。大年初一上午,進了學堂的孩子們全村一戶不落地跑著拜年,每家每戶的年畫都會看個遍,看夠了才換另一家拜年、看年畫。去親戚家,一邊吃著瓜子、花生或糖一邊看著畫,有些電影畫的文字要站在板凳上才能看見。看完內容還不過癮,還要看年畫右下方的版權說明,哪個印刷廠印的,定價多少什麼的。看的真是一字不漏啊!

中國人過春節貼年畫的歷史非常悠久,它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到宋代,木刻製版及印刷技術昌盛,民間畫工車載斗量。每到過年,畫工們加班加點創作年畫,直忙到除夕夜。古代年畫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多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為題材。宋叫「紙畫」、明稱「畫貼」,直到清道光年間才出現「年畫」一詞。新中國成立後,年畫不僅彰顯了新時代政治經濟發展風貌,也反映了這家人總體的興趣愛好、文化程度及審美情趣。

如今,農村生活條件好了,白粉牆、瓷磚牆取代了泥牆、木板牆,再不用糊舊報紙了,絕大部分人家牆上什麼都不掛,或是一勞永逸地掛上刺繡畫並多年不換。隨著那些花花綠綠、內容各異的年畫逐漸消失,年味也越來越淡了,讓人不免唏噓。

炒米糖

汪曾祺在《炒米和焦屑》一文中寫道:「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多暖心的文字。

小時候,在江蘇泰州老家,到了臘月,母親就會把碾米篩下的碎米攢起來,裝進罐子里,用來兌糖絲。冬陽慘淡,我們背著米袋子跑幾里路,到鎮上糧管所兌糖絲,雖然累得人仰馬翻,但一想起噴香的炒米糖,腳下又冒出勁兒。

清寒薄暮,鄉下炸炒米的老漢忙活開來。他們挑著一副擔子,一頭是風箱爐灶,另一頭是黑黢黢的炒米機和長袋子,晃悠悠地來到村子的空場上。「炸炒米嘍——炸炒米嘍——」擱下擔子,支好炭爐,便亮開大嗓門來回叫喊。

他左手不斷按順時針方向搖動炒米機,右手有節奏地拉著風箱,動作配合十分協調。隨著風箱「吧嗒吧嗒」地響,爐火閃爍跳躍。不大會兒,他看一看錶,立起,將葫蘆狀的炒米鍋扳起來,將其頂端套進一圓錐形的網袋中。然後他左腳踩到上面,左手拿著扳手套到容器的「耳朵」上,右手抓住搖柄,高喝一聲「響呶——」,左手用力一扳,「嘭——」一聲巨響,容器蓋便被沖開了,一股濃煙騰空而起,瞬間把我們淹沒。

我們鬆開緊捂耳朵的小手,蹦跳著,一頭扎進白霧裡,拚命地吸著熱乎乎、香噴噴的炒米香,一種說不出的舒坦和愜意流遍全身。捧把炒米塞進嘴裡,那滿嘴的香、甜、酥、脆,總有說不出的幸福感在心底蕩漾。

熬糖多在清寒冬夜。小院里月光如水,祖父在黑黝黝的土灶上置一口大鐵鍋,倒些冷水,再倒進糖絲,攪勻。旺火燒煮,棉花稈燃燒時嗶剝作響,屋裡瀰漫著甜味和煙味。祖父用銅鏟子不斷在鍋里攪拌,摻些薑末、橘子皮、紅棗,適時添進半鏟豬油,最後倒入炒米攪勻,此時,炒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

隨後,祖父在桑木桌上放一塊案板,抹上菜油,四周用木框固定好,盛入滾熱的炒米糖,用木板使勁來回滾平。磨得鋒利的菜刀也抹上菜油,等到糖半冷不熱的時候,祖父拿出模子,用刀將炒米糖切成小塊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手起刀落,動作迅疾。

熬切好的炒米糖,吃起來脆香爽口,「咯嘣咯嘣」的。花生裹上糖漿,切成小片,就是花生糖。黑芝麻澆上糖漿,切成小片,就是芝麻糖。咬一口,香甜酥脆,像一場舒緩的芭蕾,在味蕾間跳躍旋轉,盪出鮮艷的滋味。

熬糖時,鐵鏟在鍋里「呼啦呼啦」翻動,「咔嚓咔嚓」的刀切聲、「吧嗒吧嗒」的風箱聲、「嗶嗶剝剝」的燒柴聲,以及我們的笑語聲……組成一首暖心的交響曲。熬糖是一個恬靜、幸福的細節,裡面蘊藏著溫暖的親情,還有舌尖上夢魂牽繞的故鄉。

那樣的夜晚,我們不停吸溜著鼻子,飽吸著那濃郁的甜香,煩惱和貧困彷彿都在溫暖的潤澤中變成天邊的一片雲。冬日的寒冷化作灶膛里旺旺的火苗,化作祖父面頰上忙碌滾動的汗滴,化作我們嚼糖時臉上綻放的朵朵紅暈。

那種陽光般簡單明快的幸福感和快樂感,日漸湮滅於浮躁而喧囂的塵世。陪朋友逛超市,漫步於琳琅滿目的商品間,偶有包裝精美的炒米糖赫然入目,心中便湧起感念的潮水,一股柔軟的鄉愁倏忽從心底傳遍全身。

有時徜徉在城市清冷的街頭,天色向晚,偶爾瞥見街巷一隅,一位頭髮蒼白、滄桑滿面的老人在吆喝著賣爆米花。老人生意慘淡,神情淡定,如一幅古畫。一縷殘陽披在他單薄的身上,我不禁心生戚戚,一種蒼涼襲遍全身,一縷鄉愁溢滿心胸。

正如汪曾祺感嘆:「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梁實秋說,味至濃時即家鄉。品嘗著噴香的炒米糖,我一下子回到純凈古意的鄉村月夜,想起親人們熬糖時那種忙碌而歡快的場景。那濃郁的糖香芬芳著陳年的夢,成了心底最溫馨的回憶。

咸冬蟹

咸冬蟹,確切地說,是冬天與春天轉換之際的一種美食。

多數令人念念不忘的美食,總是在不經意間,於無心插柳之時悄然而生。老家福建晉江的咸冬蟹,正是如此。

說起咸冬蟹,還得提到過年的事兒。

鄉間過年,走家串戶是必然的。家裡來了客人,自然得好吃好喝地伺候著。蟹這一類美食,在小時候的生活中,是難得一嘗的。唯有在過年前後,家裡備上一些螃蟹,等來了貴客,它們就派上用場了。

那些年,家裡的螃蟹,多數都進了客人們的肚子。螃蟹一端上桌,細心的母親便會一一抓出來,剝掉蟹殼,將其餘部分放在客人面前。一頓飯吃完,螃蟹被消滅得乾乾淨淨,連蟹腿都不剩,唯有一旁的蟹殼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剛才的客人經歷了一番味蕾的絕佳享受。

這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鬱悶的。苦日子裡頭,蟹是如假包換的奢侈品,唯有貴客臨門,飯桌上才會出現螃蟹。當然,孩子們還有另一種美食,就是咸冬蟹。

咸冬蟹,雖有個蟹字,但已經徹底與蟹肉無緣。正月里,家裡客人來了一撥又一撥。一個正月過下來,蟹殼堆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將這些蟹殼撒上鹽巴和調料,晒乾,就成了咸冬蟹。

在冬天與春天交換之際,天氣時冷時暖。吃晚飯時,飯桌上都會放一個小爐子。母親把噙滿蟹膏的蟹殼做成咸冬蟹後,每天晚飯時,拿出兩三個蟹殼放在爐子上。等蟹殼漸漸熱了,母親就往每個殼裡頭打上兩個雞蛋。蟹膏的咸香、雞蛋的蛋香,在爐火滋滋的烘烤下,飄溢在依舊帶著寒氣的空氣中,令人食指大動。

這樣的時光,對於勞累了一天的人們來說,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父親喜歡小酌幾杯,抿一口酒,夾一筷子蟹膏煎蛋,臉上滿是愜意和知足;而孩子們錯過美味蟹肉的遺憾,在咸冬蟹上爐的那一刻,也終於得到了補償。

無數個這樣的夜晚,眼看著蟹殼裡的雞蛋和蟹膏越來越少,嘴巴不甜的我一反常態,一口一口地叫著父親。父親微醺的臉上滿是笑意,禁不住我的叫喚,一筷又一筷地把雞蛋往我口中送來,直至蟹殼都一乾二淨,我們意猶未盡。

如今,日子雖然好了,但在我們家中,吃螃蟹留蟹殼依舊是不變的習慣。小火爐雖然變成了烤肉架,但是不變的,仍是濃濃的溫馨家常味。

臘水粑

故鄉的年味,總是被一種名叫「臘水粑」的美食喚醒。以前,每到年前,故鄉的親戚都會送些粑粑來,每每吃起,一股濃濃的鄉情便從心底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在安徽廬江,進入臘月,每家每戶都要開始製作臘水粑。先按一定比例取糯米和秈米若干摻兌後用水浸泡,泡好後,用清水淘洗乾淨,再加少量水用石磨加工成米糊,然後將其放到蒸籠煮熟,製成圓球形狀的粑粑。那時沒有機器加工,都是手工製成,因此,粑粑的大小沒有統一標準。有的人家的粑粑秀氣些,有的則大得嚇人。待粑粑冷卻後,將其浸泡在水缸中,最長能放到第二年夏天。「臘水粑」的名字,就是指用年前臘月的水泡著來年吃。

吃的時候,撈些粑粑洗乾淨,既可以當年糕切片炒著吃,也可以放在鍋里煮著吃。鄉里人最愛的吃法就是水煮粑粑當早飯,喜歡吃甜的還可以加些白糖,由於糯米有黏性,因此很黏牙。記得爺爺很喜歡吃臘水粑,幾個粑粑,幾杯酒,再配上很多廬江人都愛吃的爛蘿蔔,就成了他很滿意的一頓早飯。

爛蘿蔔不光爛,而且味道還有些臭,但對於爺爺來說,這就是人間美味。它是將新鮮蘿蔔晒乾後用鹽滷腌制,待其腐爛至豆腐狀後食用。

這些年,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和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臘水粑曾經的光彩已不見,人們過年只少量做些嘗嘗,一來延續這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二來也是對曾經苦澀日子的一種懷念。

假如你是外地人,過年時來廬江做客,肯定會被碗里堆得滿滿的粑粑嚇倒。廬江人的熱情好客都體現在一碗粑粑里,生怕你吃不飽。記得女朋友第一次跟我回鄉時,就被這大粑粑嚇倒,笑著說:「你們家鄉的人太實在!做的粑粑也是實打實的有分量。」

水缸里的粑粑是過年必備的元素,載滿鄉親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更是其樸素情懷的一種詮釋。

蛋餃子

雖然今年過年不回老家,但是只要家人在一起,在哪裡都是團聚。

在異鄉的年味清單里,除了北方的餃子,必然要加上家鄉的味道。湖南邵陽老家過年都要準備的土雞和土豬肉放大鍋里同煮的年根肉,礙於食材,很難實現。琢磨來琢磨去,突然想到了蛋餃子,北方的薄皮大餡餃子遇到南方的金黃蛋皮肉餃,就如同他和我的相遇。

已經忘記第一次吃蛋餃子是什麼時候了,一直覺得是平常食物,朋友要去家鄉出差或旅遊時問有什麼好吃的,我也不曾想起要推薦過。這次一思量,才想起蛋餃子並不算是常做的菜式,只有在逢年過節或生日等重要日子時,餐桌上才會出現蛋餃子。

我覺得平常,也可能是因為求學工作離開家鄉後,每次回家,媽媽都會做蛋餃子。初到北京,和北方的朋友提到蛋餃子的時候,換來的總是一臉茫然,即便我說就是把餃子皮換成雞蛋做的皮啊,對方還是表示難以理解。後來有個北京朋友戀愛了,對方是湖南人,從未下過廚的她說想要給對方驚喜,讓我教她做蛋餃子。我就教了她基礎版的蛋餃子做法:磕幾隻雞蛋在碗里,加點鹽打散,鍋里放一調羹油燒熱,澆上一勺蛋液,待蛋液在鍋底開成花,用筷子夾適量肉碎放入蛋皮中央,再用筷子夾住蛋皮邊緣,包攏成餃子狀即可。

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手忙腳亂,肉碎或多或少,蛋液或不成蛋皮或煎老了無法包攏,更別說餃子餡的調味了。自己做過以後,再回家過年,媽媽做蛋餃子的時候,我便站在一旁幫她舀蛋液,一邊閑聊一邊看著媽媽利落地將一個個敦厚可愛的蛋餃子從鍋里夾到碗里。一般到最後兩三隻的時候,媽媽會將蛋餃子直接煎熟,然後讓我趁熱吃掉。那一瞬間,就像回到了遙遠的從前,小小的我,杵在正做蛋餃子的媽媽旁邊,仰著頭眼巴巴地等待著從天而降的蛋餃子。

蛋餃子也是家鄉各種宴席上的常客,酒店的蛋餃子和家裡做的還有區別,因為需求量大,一個一個做太耽誤時間,所以一般是用平底鍋攤上整張蛋皮,把肉餡一條直線地整齊碼放在蛋皮上,捲起來起鍋後切段。做好的蛋餃子,可以直接蒸了吃,也可以配辣椒炒了吃,更可以入湯,非常百搭喜慶的佳肴。可是無論怎麼做,都不如媽媽煎好後直接餵給我的好吃。

因為工作的關係,去的地方越來越多,遇到的人也越來越多,雖然有完全不知道蛋餃子為何物的,但也有很多地方有蛋餃子,只是各地做法不盡相同,有些地方有專門做蛋餃子的器具,也有的地方是用一個鐵勺,將蛋液倒進勺里,一攤一包非常簡單,餃子大小和表皮也都更規整。可是啊,我還是喜歡邵陽的蛋餃子,金黃的蛋液奮不顧身地衝進油鍋,嘩啦一下開成花,油量火候蛋液肉末等每一環節都會改變蛋餃子的味道,我家的蛋餃子是只有我家才有的味道。

今年過年,我們在異鄉過年,而有人情溫暖和家鄉蛋餃子的存在,異鄉便也成為故鄉。

齋菜煲

海南大地,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往往藉助一份齋菜煲,寄託暖心的問候與祝福。

新年伊始,一份色澤分明、潤滑爽口的齋菜煲,彷彿瞬間拂散了憂愁舊時光,使人立在嶄新的日子展望前方的路。祖傳的習俗、美味的承接,讓遊子歸家的心早早爬在故鄉的老牆上,看庭院內父母忙碌的身影,不覺又是一年芳草綠,素齋分外香。

齋菜煲是有靈魂的。每逢大年初一,它便閃亮登場,豐盈了味蕾,飽含了祝福。很喜歡絲絲縷縷的金針菇,翻轉在口腔內,風雨得失盡在咀嚼中。咬一口深沉厚實的黑木耳,似乎一下驅除了過往的黑暗與不幸。此時不由得想起海南俗語「耳貓貓,聽母話」,「木耳」與「貓兒」諧音,意為教誨後代聽話孝順,只要盡孝了,一切便會順暢起來。嘗一嘗鮮嫩染翠的水芹菜,生活彷彿也駛向綠色順車道。食用人人喜歡的茄子,爭當人傑(「傑」與「茄」諧音),祈願一年更比一年好。品一品金黃透亮的腐竹或油豆腐,彷彿金條或金塊,無不寄託著致富夢。含一口逐漸膨脹的髮菜,與「發財」掛上鉤,企盼家中財源滾滾。夾出細長的粉絲,提醒自己勤儉持家,生活理應細水長流。夾起「長生果」花生,祈願家人健康長壽……

美味的齋菜煲包含十幾種食材,你只管盡情享用,這是新年賦予你的自由。白的菇、紫的茄、綠的芹、黑的木耳、紅的花生……以平凡的味道、普通的樣式,整合成一道傳統美食,彰顯了海南人豁達的人生態度。

年夜飯一過,家中便忙於準備齋菜煲了。菜品精挑細選,無一不是年貨中的佼佼者。帶有刺激性味道的大蒜、坡芹、鹹菜沒有入選的資格,就連辣椒和食鹽也得靠邊站。將選好的食材一一洗凈,既是對健康衛生的要求,也表達了對祖先的尊敬。將原料分類炒至五六分熟,而後一一裝入鍋里,加上清水、生抽、味精、芝麻油,等著它慢慢煲熟。煲的是一份熱切的心情,也是一種沉澱的文化;等的是一種對陳舊的告別,也是一份對新生的嚮往。

新年大鐘敲起來,爆竹聲聲響起來,新衣新鞋穿起來,熱氣騰騰的齋菜煲端上來,擺在方桌中央。祭拜祖先後,全家人便圍坐到一起,拉開共食齋菜煲的序幕,晚輩給長輩奉上蕎頭和花生,長者為後生夾來茄子和水芹,帶著開心的笑容,捎上暖人的話語,互送福瑞,共話未來,其樂融融。

在海南過大年,捧上醇香的美酒,品一道純正的齋菜煲,配上炸得金黃的年糕,你會油然而生滿滿的幸福感,溫馨又從容。

酥菜

在老家魯西南,從小年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年:打掃衛生、找先生寫門對子、蒸饅頭蒸花捲蒸豆包、燉雞熬豬蹄凍、炸魚炸藕盒 炸肉丸子……還有一個「重頭戲」,那就是準備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酥菜。

酥菜又名「福菜」「過油」。除夕前幾天,人們趕集上店或在路上遇到熟人,常熱情地問對方:「你家過油了嗎?」那人便說「過了,過了!」據民俗資料記載,酥菜最早是山東及周邊地區過年時用於供奉的一種過油食品,後來這道菜慢慢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道必不可少的年食。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父親總是把炸酥菜當作一件神聖的事情。按我們當地的習俗,炸酥菜前,大人不讓小孩進廚房,以此避諱小孩亂說話不吉利,據說得罪了灶王爺,會在炸酥菜時有閃失。此外,大人還要給灶王爺上香、磕頭、放火鞭。這一系列事情做完後,母親慢慢地燒火,父親則看準了火候,把事先和好的過油菜放進油鍋。霎時,油鍋里泛起小小的油花,酥菜的香氣飄溢在整個小院。

第一鍋酥菜出來了,黃澄澄、焦嫩嫩的,從里往外冒著香噴噴的熱氣。那是誰也不能先吃的。母親端著新出鍋的酥菜,先給香台上的灶王爺像上供,然後又走進堂屋,給列位祖先的牌位上供,這才算完成了酥菜的程序。此後,才輪到我們小孩子吃,母親分給我們每人一小塊酥菜,我們姊妹幾個高興地一邊吃著一邊往外跑:「我家過福菜嘍!」

過年的酥菜有很多種,雞、魚、肉都可以做酥菜的原料。在上世紀80年代初,大多數人家生活還不是很富裕,只是過普通的酥菜。就是將蔥花、姜丁、茴香面、十三香摻入和好的面中,做出丸子或條塊狀的酥菜。即便這樣,有些不太殷實的人家,酥菜的數量也不是很多,剛好夠招待親戚朋友,餘下的很少。

在我印象里,父親過酥肉最拿手。他先把五花肉切成薄薄的一片一片,用老抽、茴香面稍微腌制一下,再淋上一些香油;然後用蛋清、麵粉、澱粉加適量鹽打成糊,給肉片上漿,肉片腌制十多分鐘後,就可以掛上面糊放到油鍋里炸了。炸出的酥肉色重味濃、外酥里嫩,那叫一個好吃!

無論什麼樣的酥菜,最經典的吃法就是燉。特別是酥菜燉大白菜,令人百吃不厭。先用姜丁、大蔥、花椒、茴香等在六七十度的油溫下爆炒,然後加入一大勺黃醬再炒,等炒出黃醬的香味後,加上水或老湯,依次放入白菜、酥菜、豆腐、粉條,用慢火燉。燉酥菜要顏色重些才好,證明大醬的味道已經浸入各個配菜中。香噴噴的酥菜、亮晶晶的粉條、軟塌塌的豆腐和白菜,看著這熱騰騰的燉菜,真叫人垂涎欲滴。特別是在北方寒冷的季節,能吃上這樣一道熱乎乎的燉酥菜,那叫一個舒服。

離開家鄉許多年了,走過許多地方,品嘗過許多美食,但總覺得沒有父母做的酥菜味道那麼純、那麼香。其實,算作鄉愁也罷、懷舊也罷,酥菜於我,更多的是故鄉春節那熱鬧、溫馨的氛圍,還有家家飄著的濃濃年味。

紅薯油糕

在陝西老家,過年要是沒有炸紅薯油糕,那麼這個年便像是沒有買肉一般,過得沒滋沒味兒。

每年剛過臘月二十,村裡就忙著為過年做準備了。這時候,母親就把地窖里的紅薯掏出來,洗凈,然後上籠蒸熟,趁著熱氣剝皮後,放進盆里用擀麵杖搗碎,一直搗爛成泥狀。接下來,父親將麵粉和紅薯泥一塊攪勻,和成軟硬適中的麵糰,然後架起油鍋。這時候,我們姊妹幾個也不閑著,開始幫忙一塊捏油糕。油糕可真不好捏,不會捏的話,一會兒粘在左手上,一會兒又粘在右手上,一摳又爛了。我們看著母親和父親一會兒一個,一會兒又一個,又圓又光的,自己卻咋都不會捏。父親這時候老腔老調地說:捏油糕要做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母親在一旁對我們說:別聽你爸那些沒用的,在手上抹些油就好了。

等油溫上來,父親將我們捏好的油糕一一下鍋,鍋里呲呲啦啦地泛起了油花。父親手裡的筷子像變魔法一樣,一個個油糕像小精靈似的在油鍋里翻個身,個個變成金黃色,飄著誘人的香甜味兒。不一會兒,這一鍋油糕被父親撈了出來,放在小盆里,又開始炸下一鍋。我們這些小孩子早已等得不耐煩,一人拿起一個油糕,一邊在雙手裡倒來倒去,用嘴吹著涼,一邊解饞。

過了小年,村裡的年味兒更濃了,蒸饃饃的蒸饃饃,做豆腐的做豆腐,發豆芽的發豆芽,殺年豬的殺年豬……不論啥時候開始忙年,過了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基本都準備停當了。大年三十吃團圓飯,一定是要吃紅薯油糕的。用刀將油糕切成四瓣

兒,一圈又一圈擺在盤子里,撒上白

糖,上籠蒸得熱氣騰騰,端出來

擺在餐桌中間的大圓盤上,一家人你一筷子,我一筷子,一邊吃一邊讚歎:還是咱家的紅薯油糕好吃,又軟又甜又筋道!

這幾年一直在外地,過年回趟老家成了很奢侈的事情。雖然花錢也能買到很多山珍海味,但就是吃不到老家的紅薯油糕,常常覺得這年過得沒一點年味兒。

接「龍」祈福

文化鎮是重慶市梁平區的一個小鎮,取名「文化」,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其正月「接龍」習俗聞名遐邇,是重慶過年最為特別的一道風景。人們將象徵吉祥的「天龍」接進家門,以示對龍的敬重,祈求家人能得到龍的庇護,期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太平康寧。

村子不大,村民們早早聚集在接龍隊伍的起點,那是河邊一座古老的寺廟,廟裡主持已提前做好準備,龍隊一到,隨著陣陣誦經聲,他燃起香,在龍唇上撮兩小孔,喚醒沉睡一年的「天龍」。

夜幕降臨,激昂的鼓樂聲響起,接龍活動正式開始。還未走近,已經看到一條紅色的火龍飛舞而來。演出舞台遍布整個村子,所有村民都被裹挾其中,彷彿在齊心協力共舞一條火龍。

夜色中,火龍伴著鑼鼓聲翻滾,村民背著小孩在龍隊中穿梭祈福。黑夜被照射得通紅,空氣中瀰漫著新年的幸福味道。在這一刻,人們與「天龍」融為一體,敬天地、日月、山川、鬼神。

接了「拜龍帖」的人家早早備好酒肉,喜氣洋洋地在家等著。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龍隊到了家門口。屋主在門口燃燭焚香跪迎龍隊,「龍」在接龍人家門前「三點頭」,表示承諾來年對其多加庇護。

鞭炮聲再次炸響,龍隊進入堂屋讓主人家沾惹「龍氣」,隨後按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出,在院子里表演過獨木橋。伴隨著人們的喝彩聲,「龍」在夜色中再一次飛舞起來。

飛龍在天,潛游四海。接龍活動暫告一段落,主人家將早已備好的酒肉端上來,院子里擺開長桌,桌上放置「一滑二酥三渣四雞五肚六肘子七扣條八墩子」等「八大碗」,酒杯里倒滿自家釀造的醇香美酒。主人與龍隊眾人開懷暢飲,表達對其辛苦一夜的感謝和敬意。

吃完夜宵,龍隊繼續啟程。這一夜,他們穿梭在熱鬧喜慶的村中,伴隨著鞭炮聲和人們的歡聲笑語,壯健的手擎起火紅的龍,映襯著滿臉亮閃閃的汗珠,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地址:重慶市梁平區文化鎮

交通:從梁平南站乘坐206路公交車至悅達北站,轉乘中巴至文化鎮。

美食:文化八大碗、碗兒膏

剽牛祭天

居住在雲南省獨龍江流域的獨龍族把過年稱為「卡雀哇節」,這是獨龍族最隆重也是唯一的一個節日。

獨龍族過年沒有固定的日子,而是由村寨長老選定,

一般定在每年農曆臘月底或次年正月初。「卡雀哇節」節期三至九天不等,多為三天。

「卡雀哇節」來臨之前,獨龍族家家進入忙碌狀態:婦女負責籌備各種節日食品,為家人趕製新衣;男人到深山老林狩獵,為節日備足野味。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包括祭山神、射面獸、木刻傳信、跳鍋莊、走親訪友、火塘燒松葉求吉祥、喝木羅酒、歌舞會、剽牛等。

節日第一天,婦女們早早起來,把家織的麻布毯掛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掃凈的坡地上,表示開始歡度「卡雀哇節」。吃過早飯,全家人在木屋前掛上旗幡,燃起松枝,敲起鑼,歡慶節日的到來。接到邀請的親朋好友相繼到來,女主人端出備好的節日佳肴,擺下筵席,款待親朋,大家有說有笑,互相祝福。席間,男人們會把木碗拋向火塘上掛著的吊板,以碗口朝天為吉。天黑後,家家擺酒慶賀,家人互相敬酒,互送祝福,同時進行傳統的「卜卦」活動,祈祝來年五穀豐登。青年人活力旺盛,聚成數伙,挨家跳舞送祝福。

節日第二天,家家用蕎面捏出山神及各種野獸面模進行祭祀。清早,人們帶上祭品,前往本氏族的祭場祭獻,以求來年安康順利。祭場一般設在村寨背後樹木茂盛而又比較平坦的地方,每個家庭在

此壘起一堆石頭作為祭神壇,把帶來的供品擺在祭台上,然後念誦祭辭。念罷祭辭,本氏族的人在此共同跳起「弓弩舞」,並象徵性地用箭射面獸。最後,大家將各自帶來的祭品擺在一起聚餐。通過祭祀活動,氏族成員之間也增進了友誼。

節日第三天,要舉行隆重的「剽牛祭天」儀式,以祈禱全寨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剽牛祭天是「卡雀哇節」的高潮,儀式一般選在村寨的廣場上舉行。寨中德高望重的家族長把選好的一頭壯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柱上,寨中最美麗的年輕婦女將珠鏈掛在牛角上,將鮮麗的麻織獨龍毯披在牛背上。

做完這一切後,剽牛正式開始:一位年輕勇敢的剽牛手手持竹矛,走入祭場,揮舞著手中竹矛,邊跳舞邊剽牛。當鋒利的竹矛剽入牛的心臟時,廣場上立時歡聲雷動,掌聲如潮,圍觀的人們雀躍著,手牽手圍成一圈,跳起歡快的牛鍋莊舞,一些精壯男子則在廣場中間揮刀舞弓,敲響鋩鑼,整個廣場立時成了歌舞的海洋。

牛被剽倒後,行過祭,卜過牛舌,人們便開始分割牛肉——凡參加剽牛儀式的人均可以分到一份牛肉。大家把牛肉現場煮熟,然後邊吃邊喝,載歌載舞。年輕人背起剛剛剽下的牛頭,跳起傳統的牛頭舞……歌舞持續到晚間,人們稍事休息後,在廣場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圍著篝火邊吃邊跳,邊歌邊舞,通宵歡慶。

剽牛舞會,其實是獨龍族人古代狩獵生活的縮影和再現。鋩鑼陣陣,歌聲嘹亮,在青山綠水之間,他們送走豐實的一年,迎來充滿希望的新春。

地址: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

美食:獨龍牛肉、石板粑粑、蜂蛹、酸竹菜

社火鬧春

河北蔚縣的暖泉古鎮被譽為「中國十大最具年味的地方」之一。正月里,當你穿過留存著數百年車轍印跡的門樓,走在張燈結綵的大街上,吃著美味的蒸黃糕、糖麻葉,欣賞著熱鬧喜慶的社火表演,你會不自覺地陶醉其中,過一個滿滿春意、滿滿幸福的中國年。

「小屋平頭墟里落,炊煙起處是人間。」當朝陽喚醒籠罩在古鎮上空的薄霧,鎮上的人們開始走出家門,大街小巷經營早點的小攤早已生火開張,那些千里迢迢前來暖泉過年的遊客們也抓緊每一分鐘,早早起床,揉著惺忪的眼睛來到街上尋覓濃濃的年味。

尋著鼓聲來到西古堡村委會。這裡曾經是一所著名的九連環宅院,九個院落互通相連,新中國成立後被分給村民居住,有些院落間的大門也被封堵起來了。進門處是一所最大的院子,現在是村委會的辦公場所。幾位村民正在進行熱身練習,一位老師傅指導幾個小孩練習武術。老人告訴我,暖

泉很多人都是當年守邊將士的後裔,自古尚武成風,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都喜歡舞槍弄棒,一會兒他們便要參加鎮里組織的社火表演。

從村委會出來,穿街繞巷直奔暖泉書院。書院廣場早已搭起一個巨大的「民俗表演大舞台」,一座四角攢尖歇山頂式的三層磚木結構角樓赫然在目,角樓四角大紅燈籠高高掛,一些社火表演隊早已匯聚於此,還有無數觀眾扶老攜幼,迫不及待地圍在舞台下,等待著精彩的社火表演。

暖泉書院始建於元代,是元代工部尚書王敏所建,因書院內有一股奔涌不息的暖泉而得名。書院的主體建築是一座涼亭,泉水從地下穿亭而過,亭前有一過流水井,為石砌八角形,故稱「八角井」。涼亭之上有一副對聯:「五六月中無暑氣,二三更里有書聲。」道出了涼亭之涼與書聲之琅,泉聲、書聲奏出一曲天人相和的協奏曲,「水過涼亭八角井」也被譽為蔚縣「八大勝景」之一。

威風鑼鼓催春早,火樹銀花兆豐年。大約八點半,隨著人群中一陣喧嘩,社火表演開始了,場邊出現了三隻「雄獅」和一個

手舉繡球的漢子。先是「繡球斗單獅」,「雄獅」和舞獅人從場地兩邊先後上場,只見「雄獅」踏著威武的步子,扭動兇猛的獅頭左顧右盼,尋找著目標。舞獅人翻了幾個筋斗來到「雄獅」跟前,揮舞繡球,故意撩逗,「獅王」惱羞成怒,根本不把舞獅人放在眼裡,大爪子在地上連刨幾下,前腳一提,後腳一蹬,便撲向繡球。面對兇猛的「獅王」,舞繡球的漢子面無懼色,閃轉騰挪,身輕如燕,「獅王」連續幾撲都落了空,急得抓耳撓腮,眨巴著大眼睛,無計可施。這時,旁邊的兩隻「獅子」見此情景也前來助陣,三隻「雄獅」將繡球團團圍在中央,繡球越升越高,最後三隻「獅子」前腿躍起,後腿站立,終於把戰利品收入囊中。

激越的舞獅結束,緊接著就是精彩的跑旱船。三隻綵綢鮮花裝飾的「旱船」上場了:每隻船都由一個少女用彩布牽引,一位老翁前後左右奮力划槳,船中「端坐」一位珠光寶氣、粉面桃腮、欲笑含羞的「新媳婦」。她們兩手扶著船幫兒,輕移蓮步,飄飄悠悠,小船便如彩蝶飛舞,隨波蕩漾。場中數只「河蚌」扇動蚌殼,來往穿梭,相伴左右,還有一個扮作「傻小」的丑角不時想靠近花船,戲弄船上的「新媳婦」。在場外鼓樂的伴奏下,老翁船前船後、船左船右揮舞木漿奮力划槳,牽船少女輕拉慢扯,牽引著小船拼力躲閃著這個討厭的「傻小」。小船左右搖擺,跌宕起伏,隨波蕩漾,船中的「新媳婦」時而驚慌失措,頓失儀態,時而又乘興觀景,喜笑顏開。滑稽幽默、妙趣橫生的旱船表演,引得場外觀眾歡呼雀躍,掌聲連連。

跑旱船結束,跑驢、武術、舞龍等精彩節目輪番上陣,場下觀眾群情激昂,把暖泉小鎮匯成一個歡樂的海洋。

地址: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

交通:從北京出發,可在六里橋客運站乘汽車至蔚縣,或乘火車到張家口再轉乘汽車至蔚縣,縣城有車至暖泉古鎮。

美食:粉坨、糖麻葉、蒸黃糕、肉煎餅、豆麵糊

本期編輯丨棲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村周末 的精彩文章:

想和他一樣「睡遍世界」?你也可以

TAG:鄉村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