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扣扣與「血親復仇」:底層社會的互相戕害

張扣扣與「血親復仇」:底層社會的互相戕害

GIF

什麼年代了還在崇尚血親復仇這一套?我真是高估你們的文明程度,只選擇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只崇尚讓你們感覺「爽」的東西。

文明的前進一小步都是個艱難的過程,而倒退可以在一夕之間。

被圍觀與嘲笑的打架與死亡

在最早看到有人轉發張扣扣為母報仇殺三人的新聞,我第一反應是這件事沒那麼簡單,很大程度上有反轉。因為新聞語氣、措辭與大家傾向一邊倒的評論,都指向一個憤怒公式,一個發酵體:時隔22年,張扣扣為死去的母親討回公道。對方是村裡惡霸。對方欺男霸女,二兒子殺人之後,用最小的不滿十八歲的三兒子頂罪,結果只判了七年。

儘管很快界面出了新聞《知情人講述:我所知道的張扣扣殺人案》,裡面有很多令人信實的細節,說明張扣扣母親的死,部分上有點「作死」。「他媽太愛罵人了」「這些事都是出在他媽身上」。這種人毫不客氣地說,幾乎在廣袤農村裡每個村莊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無賴。

光腳不怕穿鞋的,愣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她們一哭二鬧三上吊,裝瘋賣傻,耍起無賴,無人不怕。

她因瑣事挑釁在先,挨打在後;挨打後,把事態擴大的也是張扣扣的姐姐從家裡拿出來鋼條。張扣扣母親用鋼條把王正軍的腦袋打破了,17歲的王正軍從柴禾堆里拿出一根胳膊粗的木棒,砸在扣扣媽的太陽穴上。

「當時扣扣媽並沒有死。她剛躺在地上的時候,我們這幫小孩子還圍過去看。她躺在地上嗯嗯地叫喚。我們還笑呢,說這回她又要裝開了,因為之前她經常這樣,誰要是惹她一下,她就會到人家家裡賴著。」

「我們正笑呢,一輛車從下面過來,車燈一照,扣扣他媽自己又站起來。她扶著一棵樹榦嘔。往家裡走時,她要到大門口了,我記得她跪在那裡,頭耷拉著,就像是磕頭一樣的模樣。我們還是圍在那裡笑。」

「扣扣他爸過來把扣扣他媽攙住,往王自新家送,王家不讓他進門。」

這就是中國農村獨特的吵架、打架文化:

第一,挨了打不是送醫院,是先送到打人者家裡去鬧,至於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馬上救治,說理重要還是救人重要,倒不是人們所能想到的了。悲哀。

第二,對於口碑不好的無賴,大家都會圍觀看笑話,而不是勸架、拉架,不怕事兒大的人也存在,恨不得火上澆油,讓笑話更好看。即便不是無賴們吵架,圍觀的看客也很多是看熱鬧的心理。因此,打架雙方從農村的公共輿論與正義上來說,沒有贏家,不過是給大家茶餘酒後添加談資。

第三,對生命的漠視,麻木不仁。死的人對於當事者的家庭會留下很痛的傷害,對外人來說,事情很快被忘記,日子照舊過下去。後來人也不會引以為戒。

「死得很慘」:是真實還是感受?

據張扣扣告訴小夥伴他媽「死得有多慘」,這個「多慘」的記憶很大程度上可能來自於他母親死後法醫驗屍的過程。

「扣扣他媽死後,屍體就放在路邊的板車上。第二天還是第三天,法醫來驗屍。驗屍現場就在馬路邊。圍觀者人山人海。」

「法醫把扣扣他媽的頭皮切開,頭皮就耷拉在眼睛那裡。她的頭髮又沒有剃。我用手捂著眼睛,從手指頭縫裡看。看到的是一顆鮮紅的頭。法醫把鋸把她的頭鋸開。這太可怕了,大人都怕,別說小孩子了。我一個月都沒能睡好覺。」

「驗屍的時候,扣扣他們姐弟兩個就站在法醫邊上看。中國人太不講究這個了。扣扣就這麼看著法醫給他媽驗屍」。

從中看出的中國人對待死亡、對待人類情感、對待屍檢這種專業性很強的技術行為的粗鄙,讓我看得異常難受:

第一,檢方不懂得保護受害者家屬,尤其是孩子的感受。把屍檢變成了另一種「人山人海」的圍觀。我不懂城市是如何屍檢的,也是在死亡現場公開進行,讓大家圍觀嗎?還是說農村的打架致死更像是一種獸類行為,可以被圍觀,可以不照顧受害者家屬的心理感受,而受害者家屬因為他們的受教育不足、「自尊心不夠」,竟然也不敢提出任何要求?

第二,中國人的圍觀精神真是被發揮到了極致。這種精神早就被魯迅先生寫得深刻而徹底,在此不再展開。

第三,扣扣因為此事所受到的心理傷害與打擊,如果得到及時疏導與心理救助,而不是參軍之後如實說出「參軍為了給母親報仇」後被迫接受了「好幾天的思想工作」,會不會就沒有這次大年三十的慘案?

從精英到平民:關於對血親復仇的崇尚狂歡

我太知道你們在想什麼了!

法律給不了的正義(殺了人,才判了七年,應該以命抵命,最起碼也要無期徒刑。什麼?未滿十八歲?是誰知道年齡是不是造假了,誰知道王家是不是有後台?),張扣扣自己來奪取,殺得好!為母親復仇!!!

兒不嫌母醜,再糟糕的母親畢竟是母親,殺得好!今天的施連翹!英雄!

你們即便不相信界面那篇文章,但人家記者好歹去實地採訪調查了,而你們只靠動動手指頭、張張嘴,就極大滿足了自己的正義感與俠義精神,我也實在是佩服。

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底層民眾好不容易受惠於法制。從更長遠的歷史時期來看,法律也把人類從荒唐暴力的血親復仇中解救出來,付出多少努力才會讓人類走向文明。

對血親復仇的崇拜狂歡,讓坐在書店裡面的我感到困惑——從受到高等教育的博士、公眾號大V,到賣菜的打工小夥子,大家在謳歌讚揚張扣扣的時候,這種讚揚多少是受情緒驅動,多少是出於正義感,又有多少是泄憤?文明與理性或許與讀書多少真的無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過敏時代 的精彩文章:

沒有「新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是精緻又利己

TAG:過敏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