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國畫中的衣裳——漢服之大美

國畫中的衣裳——漢服之大美

當服飾與政治關聯,

或者說具有文化象徵涵義時,

衣冠豈能輕看慢待?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衣冠的歷史。

中國最早的服飾,也是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叫「衣裳」。

其形制是上衣下裳(裙)。衣裳的形制是誰開創的呢?不知。

但大家普遍引用的出處是《周易·繫辭下》里的一句話: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黃帝們以垂示、垂訓衣裳之用的方法,治理天下。可見,在遠古,衣裳之用非尋常之用。有何不尋常呢?在東漢荀爽的《九家易》里,回答了這個問題:「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乾為天,坤是地,在中國,天地所代表的意象,就不言而喻了。可見,衣裳所蘊含的思想與秉持的法度。

上衣下裳,周正莊重,雍容典雅,這也是傳統中國的主流審美觀。

春秋戰國之際,又出現了一種服裝,名曰「深衣」,其形制其實就是將上衣下裳合併為一體,如同連身服。

唯一不同之處在於,深衣在裁剪時,依舊先裁出上衣下裳來,縫製時再將上下相連。何必這麼費事呢?因為這是對衣裳的繼承。也就是遵從祖制。

深衣對衣裳的繼承,不僅在於上衣下裳間的那條接縫,還被賦予了更多內涵。儒家經典《禮記》甚至專門著有「深衣」篇,對其進行解讀: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

以一件連身服表現規、矩、繩、權、衡?

是的。比如深衣的袖口圓似規,象徵舉手投足要合乎規矩;領方似矩,背縫垂直如繩,象徵品行方正。下擺平衡似權,象徵公平……等等。因為體現了規、矩、繩、權、衡,所以聖人服之,先王貴之。穿著它,可以習文,可以練武,可以做擯相,是朝服、祭服以外最好的衣服了。

畫中仕女著襦裙

具備如此多的要旨,中國衣裳確實可以治國了,也確實稱得上最好的衣服,因為之後各種各樣的連身衣,包括袍、裙,都只是它的變體,萬變而不離其宗。

在漫長的歷史中,當然也時日有改制之舉,比如戰國時著名的趙武靈王,為了擊敗匈奴,銳意改革,要學習「胡服騎射」,目的如此正當,但竟也被朝臣們反對,議為「服妖」。而他推行的胡服,終了也未能成為主流服飾。

畫中人物即分別身著直裾與曲裾

深衣有曲裾與直裾之分,裾為衣服的大襟。直裾,就是衣襟從身子的側面垂直而下。曲裾,則是把衣襟接長為三角形,繞到身後,然後用絲帶系扎。直裾其實很像當時的內衣袍,而東漢後,它們也確實合二為一,變成既可內穿也能外穿的「袍」。隋唐時期,承襲深衣形制的袍,遇到了喜歡胡風的皇帝。於是胡人的圓領與漢族的長袍(交領)被合為一體,變為圓領長袍,而且還成了官服。

祖制哪去了?

別著急。遵從祖制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里,因此即便是袍改成圓領,也仍是上衣下裳制—在袍的膝蓋處,留有一道接縫,曰「橫襕」。這道橫襕,就是對衣裳的恪守與象徵——橫襕以下,表示裳。後來,不管漢服形制如何變化,這道襕,總是或高或低、或顯或隱的存在著。

圓領長袍

圓領袍並不能一統天下,宋時,漢族男子日常穿著的袍「直裰」,仍與圓領袍並行不悖。根據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記載,直裰是由古時僧人穿著的中禪(中單)演變而來,它最大的特徵,就是保有華夏衣冠的標誌:交領右衽。而到了明朝與它類似的道袍,更是書生們的便服。

畫中仕女著圓領長袍

「上衣下裳」之頑強,令人嘆服。

不過,清朝時,它卻遇到了最嚴峻的挑戰:剃髮易服!以免大明王朝死灰復燃。幸運的是,清廷同時又推出了一個懷柔政策:「十從十不從」,其中有一條是「儒從道不從」。學者們說,因為有了這樣一條法令,很多不願意剃髮易服的漢人就去做了道士。於是,道袍雖然在士大夫階層消失了,但卻在僧道中保存,直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上衣下裳就這樣綿延至恆,可謂不老。

呂洞賓像

圖文 | 源於網路

編輯 | 漁公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今日齊來接財神,報喜除霉運!
《傳統?生活——陳永鏘、區廣安藝術檔案展》完美開幕!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