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犬校問答:產品經理的行業價值是否在縮水?

犬校問答:產品經理的行業價值是否在縮水?

提問:2018 年快到了,產品經理的行業價值是否在縮水?

cicada:

這是我最近考慮很多的問題,自問自答。

1、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價值,是通過領先的產品定義,產品策略、產品架構,打開一個新市場,或是大幅度超越對手。

但我們都知道,這一點越來越不容易了。最近兩年,能實現這個目標的產品有沒有兩位數?可能是沒有的。就算做到了,也未必是產品經理的功勞,可能還是創始人的功勞,而產品出身的成功創始人也越來越少了。

換句話說,產品驅動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少了。數據曲線更依賴方向和營銷,而不是出眾的產品品質。

2、

多數情況下,產品經理的價值是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作出取捨予奪的正確判斷,提高研發與運營效率,減少浪費。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的確有可能將效率提高數倍,浪費降低數倍。從這個意義上,給產品經理開高薪是完全合理的。

但隨著行業進步,能做到這一點的產品經理越來越多,正如俞軍老師所說,國內產品經理的平均素質領先全球。再過幾年,隨著供給增加,僅僅做到提高效率減少浪費,產品經理的身價必然是貶值的曲線。

3、

很多產品經理意識到上面的危機,不甘於只做產品,還想參與運營與營銷,類似於程序員的全棧理想。但在我的觀察範圍內,對提高身價幫助不大。

如果創業或者合伙人創業,身價取決於項目成敗,而不是涉獵廣泛。

如果待在中型和大型公司,很難給一個產品經理這麼大的權力,老闆會希望你專精一面,搞定一面即可。

多學多做,更多是緩解內心的焦慮感。全棧程序員也是同理。

4、

產品經理往上走,上升路線不是做產品,而是做官。

也就是大項目,大部門管理。

這時,衡量價值的是你管理大項目,大部門的能力,制定階段性策略的能力,綜合調度資源的能力,全方位品控的能力,把控目標節奏的能力,和老闆溝通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產品能力。

我在攜程所見所聞盡皆如此。

當公司規模擴大,必然要求能提升團隊管理效率的人才,對互聯網公司來說,產品經驗厚實是不錯的高管資歷,但歸根結底還是看你的綜合管理能力。這又回到了傳統企業的老路上來,天底下無新鮮事。

5、

有段時間,程序員的身價增長不快,優秀程序員大約 50 - 80 萬年薪。同期產品經理號稱有價無市,優秀 PM 身價超過程序員並被爭搶。

世道變化是很快的……

現在演算法工程師,AI 工程師被大公司爭搶,據說經常開到 100 - 200 萬的年薪,而我並未聽說產品經理的薪資上漲,找我推薦 PM 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更多人意識到,在現在的市場上,70 分和 80 分 PM 給公司創造的價值區別不大,而 70 分 PM(約 30 萬年薪)的供給還算充裕。

煞費心思找高階產品經理,是希望他能帶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如果突破性進展換誰都是小概率事件,那麼煞費心思和 1 - 2 倍溢價又有什麼必要呢?

對小白來說,產品經理仍是夢想中的職業,將功成名就的產品作為榜樣去追逐,市場的風向轉變幾年後才能吹醒他們,最多到 2020 年,PM 的職業光環褪去,就像 UE 一樣成為高級藍領。

曾經盛行一時的產品經理熱終將過去(前前後後可能橫跨 10 年),屆時,打動人的仍是官位本身。

cristal:

我的終極夢想就是做個產品,帶個團隊,產品的收入能養活自己和團隊,和文青們希望開花店咖啡店書店,類似。但其實和小野二郎專心做壽司也是一個道理,什麼時候做個產品,就和開個店一樣,能成為幾個人常用的謀生手段,那時的社會肯定是更加多元化,更加從容吧。現在做產品,大多還是奔著標準的成功而去。

cicada:

互聯網沒法搞小而美的產品,流量成本越來越高,付費率又沒法同步上漲,美不了幾年,產品就仆街了。

做壽司,第一,有穩定的過路流量導入,租金上漲時收費也同步上漲。第二,付費率 100%。互聯網的法則是或者大(用規模優勢 cover 流量成本),或者死(流量成本壓倒了現金流),沒有中間狀態。

寡頭化是市場大勢,2011 - 2016 這六年的移動互聯網紅利期是幾十年一遇的奇觀,不必當作常態來看待,錯過也就錯過了。

harbuzi:

這個問題足夠宏觀,我覺得還是應該看得宏觀一點。

任何「行業」,大趨勢都是一樣的:一是「創造具有新價值的新產品/服務」,二是「既有產品/服務的效率提升」,而背後的驅動力,多數時候是「新技術」。

職位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行業中的這個角色,創始人?創始人又如何,創始人也是產品經理啊。。。在 TMT 行業,產品承擔的角色,我的理解是「開發新技術的生產力」,就是說,能把一項生在實驗室里的新技術,變成真正可以創造價值的新產品/服務或者可以提升既有產品/服務的效率的產品/服務。(所以我一直特別不喜歡那本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書,那本書花了太多筆墨講產品經理工作中最體力勞動的部分,而那也是我認為產品角色最不重要的部分。讓很多初入門的產品以為這些工作就是產品的核心和靈魂,實際上,這些是最容易被替代的部分。)

另一方面,我雖然同意 @cicada 寡頭化的判斷,移動互聯網紅利已經結束,流量成本高企,想在移動互聯網再做一家 BAT、TMD 這樣的平台企業已經沒有多少可能。但,一個淘寶店鋪,一個微信公眾號,一個視頻 MCN,類比於現實中的一家壽司店,我不覺得未來一定越來越難。宏觀上,人們的時間、金錢消費大量向虛擬社會轉移,總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BAT 等流量大平台,已經走過了獨佔時代,越來越像政府——提供水電煤等基礎服務並徵稅,但政府不會阻止你開工廠,用時下流行的話說,BAT 們做的,是「賦能」。

這裡面的問題,是互聯網行業的模式在發展的初期由於發展需要,催生出了風險投資的模式——投資者花錢買未來的可能性,並對未來的可能性有越來越高的要求。你看@crystal 說自己的夢想是「能夠養活團隊」,可是只要你還融資,你就不會被允許這樣做,而就算你不融資你這樣做了,你也不會被報道,不會被人知道,不會成為「產品經理的榜樣」——恐怕真的有一個機會可以做到這點,@crystal 你也不會做出這個選擇。

這種模式加上前幾年紅利期的環境,導致了互聯網行業對增長和行業中的頭部企業過分關注,使得人們對任何一個互聯網垂直行業的印象都極大地受到頭部企業的影響甚至扭曲——「小而活得很好」是存在的,而且會一直存在下去,只是一來很難被媒體注意到,也就很難被大部分人注意到;二來大概很多有理想的產品經理並不認為為這些機構服務「美」。

不過,我同意 @cicada 前面說的,產品驅動的新項目越來越少,更依賴方向和營銷。這是因為最近幾年適用於 2C 的最重要的新技術——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差不多了。

前面說,產品角色的職責是「將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宏觀的看,當新技術不足以產生生產力的時候,產品角色就是無米之炊,大家只能圍繞著紅利期已過,各種嘗試都已經做過的技術去競爭,這時候,產品角色的空間就越來越小。所以當下大部分 VC 開始鼓吹 B2B,因為一來 2C 的創新空間確實越來越小了,二來,大數據、雲計算這一條技術支線,對提升傳統商業的效率的價值是巨大的——在這裡,誰來將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我認為是產品,或者 whatever 用其他名字命名的類似產品的角色。

然後我們再去看 AI,是一樣的。所有人都知道 AI 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改變工業,改變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如何改變?這個問題,我認為是產品角色要回答的。整個 AI 行業都知道技術已經慢慢成熟,可是直到今天都沒有足夠好的應用,這不就是時代在召喚嗎?

筆芯。

yisong:

小而美的產品還是有的,在歐美這種高生活成本的地方都能產生,國內一定也可以。但小而美的產品必須是小而美的團隊,小到不足以養活一個只能做產品經理的人。

jiawei:

強烈贊同 yisong 兄的觀點,其實人類社會包括人類需求都不是鐵板一塊,總有一些需求會大公司看不上,小團隊才能做好。

當然要看怎麼定義小而美中的美,如果非要說一年要純利潤幾個億,那是沒辦法小而美。但是我覺得一年幾個億純利潤就不小了吧。

但是一年幾百萬~幾千萬利潤的小市場和小眾需求真的不計其數。

附議銀醬的觀點,我也是贊同的,產品崗跌價是當前國內產品崗位的大概率預期,但是人們往往高估 3 年的變化和低估 5 年的變化,這句話用在這也比較合適。

當前行業中的產品經理跌身價並不會那麼快,但 5 年後有沒有什麼巨變誰也說不好。

但是,有一點,記得以前在犬校里我也說過,絕大多數職業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沒有未來的,產品經理這個職業也不例外。

持續精進,持續學習,看清大勢,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這才是在這個迅速發展的中國的立身之本吧,當然官二代富二代可能有一些其他活法,比如公司一個官二代同事找了個民營企業全國 300 強的董事長的女兒,這種例外就不在討論之內了。不想辦法改變自己適應時代,就會悲劇,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跳樓的 40 歲技術大叔。

總之,可能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總覺得一切都還有辦法,有的選,於是就沒有那麼悲觀得看待產品崗位的未來了。也許,五年以後,我已經能喝著咖啡找銀醬們談笑風生了呢?

建議產品同僚們,你要是根正苗紅資質吊炸天,等等等,這種人哪需要別人的建議啊,選擇多的數不過來啊,自己判斷好就好了。

主要的建議是,我等不是什麼根正苗紅出身的產品從業者,咱們本來就沒有什麼優勢,並不是什麼清北出身,自然在職場上不可能有什麼先天優勢,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啊。

1.差異化競爭,進不了大公司,就去自己看好的還不算大的創業公司,搏一個未來吧。

2.曲線救國,兩點之間,直線不一定最短呀。你可以先通過做技術進入大公司,然後謀求轉崗。

3.不要一條腿走路,你天天悶在家裡和公司搞產品能搞出什麼鬼,你需要走出去,多見見人,多看看這個世界,也許,未來會很不一樣吧。

一起努力吧,希望咱們未來都能有自己的滿意的代表作~

harbuzi:

同意@yisong 和@jiawei 說的,但也正因為此,我的建議是,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多接觸和積累產品以外的其他崗位的知識、技能、經驗。我前面講了很多產品角色的價值,都是基於「角色」而不是當下各公司對「產品經理」職位的定義的(定義差異極大),這個角色未來需要承擔的責任,一定會越來越大,需要貫通的知識技能一定越來越多,而相應的,能夠獲得的回報也會越來越多——如果產品經理真的會跌價,那就不要做產品經理便是了,我們本來就不是把「產品經理」當做信仰,我們本來就只是把「做出好產品/服務」當做理想,是不是產品經理,是不是只干原本屬於產品的一畝三分地,又有什麼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產品犬舍 的精彩文章:

犬校問答:大家如何看待微博消息中心的改版

TAG:產品犬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