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邢窯白瓷如銀似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邢窯白瓷如銀似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邢窯

邢窯的中心窯場位於今河北省內丘縣、臨城縣,因這一地域在唐代隸屬邢州管轄,故名。始燒於隋代,唐代為繁榮期。盛產白瓷,胎質細膩,釉色潔白。兼燒黃釉、黑釉、三彩品種。

唐代陸羽撰《茶經》中有邢瓷「類銀」、「類雪」的記載。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曾一度被朝廷納為貢品。唐代李肇撰《唐國史補》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說明邢窯白瓷在當時深受人們喜愛。由於邢窯白瓷的燒製成功,結束了青瓷一統天下的歷史,形成了「南青北白」,爭奇鬥豔的兩大體系。

唐 邢窯白釉小壺

高10.5cm,口徑2.5cm,足徑5.3cm

壺斂口,短頸,圓腹,圈足。肩一側有短流,對應一側有壺柄,柄上端飾裝飾結。此壺造型小巧,釉質白潤,是河北邢窯唐代的產品。

唐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玉璧底碗始出現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制,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

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唐 邢窯白釉罐

高13cm,口徑7.4cm,足徑6.1cm

罐口微撇,短頸,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底無釉。胎、釉潔白細膩。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在河北省內丘曾發現其窯址。創燒於初唐,流行於中唐,唐末五代時由於原料匱乏等原因而日漸衰落。

唐 邢窯三彩爐

高14.4cm, 口徑12cm,底徑9cm

侈口,卷沿,圓唇,短頸,鼓肩,斜腹近直,平底,三獸足。胎白色堅硬,器內薄施黃釉,盪釉不勻,頸腹交接處無釉,器外掛紅、黃、綠三色釉至下腹部,三足施釉,釉色瑩潤明亮,釉層較厚,有細密小開片。

唐 邢窯白釉壺

口徑7.5cm,足徑7cm,高17.5cm

壺敞口,長圓腹,平底,小短流,頸與腹部有曲柄相連。通體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此件器物造型端莊規整,釉色潔白瑩潤,屬邢窯白瓷中的細白瓷,體現出唐代邢窯白瓷「似雪類銀」的素雅與優美。

唐 邢窯白釉點彩子母獅塑像

高10.8cm,底邊長6.3cm

母獅昂首,兩眼凸起,雙耳直立,張口露齒,長須捲髮,前腿直,後腿曲,尾上卷,伏卧於台上。母獅兩前腿間有一小獅趴卧。獅身皆施白釉,母子雙獅眼睛及母獅腿部均點以褐彩。台為正方體形,四周施褐色釉,濃重處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此件白釉子母獅姿態雄健,渾厚古樸,為唐代瓷塑藝術的一件傑作。

唐 邢窯白釉瓶

高14.4cm,口徑6cm,足徑7.2cm

瓶口外撇,肩下漸收,底足平實。通體施白釉,釉色無雜質,瓶體除肩部刻劃兩組弦紋外,別無紋飾。

邢窯白瓷傳世品以盤、碗居多,瓶類非常少見。此瓶器型雖小,釉面又無刻劃紋樣,但純凈潔白的釉色,端莊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華貴的氣質,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唐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

通高12.5cm,口徑2.2cm,底徑12.5cm

壺提包式,上窄下寬,形似袋囊。頂端一側為短直小流,中間有一曲柄,另一側飾一曲尾。袋囊的轉折處飾有凸起的摺線紋,中間亦飾凸線一道。此壺通體施白釉,在有裝飾線的積釉處,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書體刻劃工匠名稱「徐六師記」四字。

此壺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銀器,具有穩重、大方、實用的特點。精雕細琢並帶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唐 邢窯白釉茶爐

高8.2cm, 口徑10.7cm, 底徑5.2cm

上置雙環系釜,下為爐,爐面正中為投柴孔,爐身開窗格狀和獸頭狀煙道孔,下圓底。通體施白釉,釉光亮瑩潤,釉色白中泛青,胎體細白堅硬,造型新穎別緻。

了解更多

國家藝術檔案.COM

書寫藝術的歷史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溯檔案 的精彩文章:

TAG:藝溯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