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圖書浩如煙海的時代里,還要「專精」功夫

在圖書浩如煙海的時代里,還要「專精」功夫

此寒假專門在家讀書,但是,讀書速度慢,讀書的效果並不顯著。看到書單上那麼多書,根本來不及讀,心裡有些焦躁不安。每當這時,我都會翻翻《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會給我一些啟迪。讀到一封他寫給弟弟的回信。他的四弟、六弟在考科舉中失敗,很沮喪,埋怨自己命不好。曾國藩就勸弟弟,科舉失敗不要緊,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修業精不精。

「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然吾未見業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壅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之不精耳。」

曾文正公的這段話和《論語》中講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有異曲同工之妙。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業精」呢?正好可以解決我的困惑。

1、書籍門類專一:「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並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時間精力有限,從一經入手,從一家文集入手,從一種文體入手,容易得到門道。曾文正公自己本是一中等人的資質,憑藉這種專精的功夫,最終觸類旁通,成儒學大家。這確實是他的讀書心得,在此特別地告誡弟弟們。

2、要思考、質疑、討論。「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樂何如乎?」以前,我對古人讀書有誤解,以為他們讀書只是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其實不然,他們還是要不斷質疑和思考的。而且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我能比曾文正公的事情還多嗎?你看他在政務之餘,在帶兵打仗的空隙,不但自己鑽研學問成儒學大家,還要習大字,看歷史,寫家書督促弟弟、兒子侄子們的學業。曾文正公不僅學問好,仗打得勝,官做得高,關鍵是自己的弟弟子侄還培養得特別好,他的兩個兒子一位是外交家曾紀澤,一位是數學家曾紀鴻。那個年代就能讓孩子學英語學數學,這是什麼眼光?佩服之極。所以,不要抱怨沒有時間,時間不是問題,還是方法問題、態度問題。有這樣的師長,是家族的大幸啊。兄弟之間能四千里外共品學問之樂。這就是我們古代有的家庭教育傳統,就是家學啊,這個是任何輔導班也無法取代的。

翻完《曾國藩家書》心裡又歸於平靜,開始用自己的笨辦法讀我的笨書。專一家,專一經,期待自己慢慢地開悟。

唐中雲

2018.2.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文偶悟 的精彩文章:

陳寅恪教授究竟有多牛?
自由的喬納森

TAG:國文偶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