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這個中國作家寫得那麼好,但中國大部分都沒聽說過他

這個中國作家寫得那麼好,但中國大部分都沒聽說過他

「在西方出版大量作品的著名中國作家,恐怕僅林語堂和蔣彝兩人。但兩人有不少差別:林語堂先在國內文壇出名,而蔣彝成名完全是出國之後;林語堂主要在文藝作品上,而蔣彝多才多藝,除了遊記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還創作了大量的書法繪畫作品。」這是學者鄭達先生對蔣彝的評價。

蔣彝

蔣彝先生的書在歐美持續暢銷,直到21世紀,仍不斷再版。

然而,名滿天下,卻是故鄉的陌生人。

提起蔣彝,國內讀者更多關注他是最早向西方介紹中國書法的作家,是最早畫熊貓的人,是「可口可樂」的中文翻譯者(有爭議)……可很少有人知道蔣彝寫過什麼。今年,世紀文景公司推出了蔣彝的《日本畫記》和《波士頓畫記》,讀罷驚嘆:原來我們的文學史竟長期忽略了這樣一位偉大作家——他不僅擁有卓絕的文筆,更有深刻的思想。

他闖入了英國人的聖殿

1903年,蔣彝生於江西九江,本名仁全,字仲雅,後以諧音「重啞」為筆名。

蔣彝6歲喪母,18歲喪父。父親蔣和庵善繪,蔣彝10歲便動筆學畫。北伐時,蔣彝改名蔣怒鐵,加入白崇禧部。「四一二事變」後,蔣彝離開軍隊,考入東南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當過中學教師等。1928年至1931年,蔣彝先後在蕪湖、當塗和九江當縣長,因頻出改革措施,被嘲為「瘋狂的年輕人」。

1932年,因與上司熊式輝發生衝突,蔣彝掛冠而去。同學羅長海正在英留學,寫信勸蔣赴英。蔣參加了公費留學考試,惜英語不佳,未能成功。1933年春,在兄長支持下,自費出國,入倫敦大學,主修化學彈藥。

因經濟拮据,蔣彝常以水煮豬蹄維生,當時英人不食此物,價格極廉。恰好著名作家熊式一因《王寶釧》一劇成名,蔣彝是熊的老鄉,故免費住在他那裡。

1935年1月,劉海粟在倫敦辦畫展,蔣彝去幫忙,劉便將蔣的幾幅畫也列入展覽中,居然賣掉一幅。同年,中國政府為拉攏英國,將故宮珍藏的800幅古代名畫運往英國展覽,轟動一時,倫敦書商抓機會,想出一本介紹中國美術的書,便找到蔣彝。蔣自覺英文不行,本欲拒絕,在跟著蔣學中文的湯姆遜小姐幫助下,終於完成《中國繪畫》,該書取得極佳銷量。

1936年,蔣彝半畫半寫,完成《湖區畫記》。因「太薄」,被多家出版商拒絕。出乎意料的是,該書面世後竟翻了8版,評論家赫伯特?里德稱讚蔣彝「膽大無畏地踏入我國的聖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

牆外開花牆內卻不香

《湖區畫記》讓蔣彝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他以啞行者為筆名,先後出版12本畫記,本本暢銷。

對於啞行者,蔣彝說:「意思是一個不會說話的漫步者。我是在放棄了我在九江的官職以後為自己起了這個名字……啞行者對我很合適,儘管『行者』經常被用於雲遊的和尚。」

啞行者可能還有兩層含義:一是蔣彝自少年時便口拙,被稱為「悶氣生」;二是他初到英國時,胸前別一紙牌,上書英文:「請告訴我,旅館在哪兒?」

蔣彝的《畫記》被國內讀者長期忽視,因它們都是用散文、詩歌、中國畫、書法組合而成,其中任何一項均難稱頂尖之作。

比如蔣彝的絕句《蔚金特公園中遊船》(今通譯為攝政公園):

盡日清游笑語頻,

東風三月綠波生。

從來槳帶溫存意,

絕愛蜻蜓點水聲。

雖生動,但在舊體詩中,類似寫法常見,難稱極品。蔣彝的畫、書法、散文都有功底,卻不屬頂尖水準,故中國讀者對他走紅英倫感到難以理解。

1946年,《新聞天地》雜誌在報道蔣彝等人時,只承認「他們的品作,至少已經給予外國讀者對於中國一個比較正確的印象」,但「蔣彝的畫,在藝術的成就到底如何,門外漢不得而知」。對蔣彝走紅,作者朱尊諸特意提到:「蔣彝儀錶頗佳,他所收到的讀者信件里,有許多是英國青年女性。」

蔣彝究竟想寫什麼

蔣彝真的只是靠相貌、炒作而偶然成功的嗎?

由於國內譯介蔣彝作品不多,給讀者以誤導,以為這些《畫記》不過是略精緻一些的旅行手冊,除知識介紹外,並無其他。

自去年開始,外研社接連推出了蔣彝的《牛津畫記》《倫敦畫記》《湖區畫記》《愛丁堡畫記》,加上今年出版的這兩本,整體來讀,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蔣彝。

以《日本畫記》為例,蔣彝下筆拉雜,從美食,到人物,到歷史,到風景,到戲劇,乃至個人交往,完全融合在一起,分章隨意,並無主旨。由於寫法繁密,讀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表面的、碎片化的知識所分散,忽略了每章中其實暗含共同主題,即:美的發現。

蔣彝的寫作並無完整脈絡,他始終在發現中——從一個線索進入,又迅速轉入新線索中,每個轉折都以好奇、驚異為契機。蔣彝能順暢地從「能劇」說到葛飾北齋,但他絕不具體介紹能劇,也不揮灑自己的觀感,他只是不斷在發現。通過發現,蔣彝至少傳達給讀者三點感受:

首先,所有文化都是優美的,關鍵在如何發現它。

其次,在發現中,「我執」最不重要,所以文章中的蔣彝不評判、不對比,只當啞行者。

其三,發現過程可以很美好,所以蔣彝的詩、書、畫才有意義,它們裝點了過程。

他是後殖民寫作的開創者

蔣彝寫作的意義在於,它突破了現代人常有的思維框架。

每個人、每種文明都在以己度人,將自己視為標準,從「相同」與「不同」處,裁量他人。正是這種分別心,使我們在頭腦中創造出異己。越比較,便越無法接受多元性,越容易鑽入狹隘與仇恨的窠臼中。於是,文化也被人為地分成高級文化與低級文化,而自封的高級文化則借口改造國民性、啟蒙等,將偏見、歧視等合法化,成為文化殖民的借口。

只有放在後殖民批評或東方主義批評的語境中,我們就會發現:蔣彝其實是位先行者。他沒有提出具體的理論,但他卻用創作呈現了他的思考。正如學者羅納德?詹諾夫所說:「蔣彝比解構西方殖民帝國和後殖民批評以及東方主義批評提前了40年。」

蔣彝的貢獻不在於他的詩、書、文、畫有多高的專業水平,也不是簡單地將它們配合起來,像一盤中國菜那樣豐盛,而在於他率先開啟了後殖民寫作的可能。所以蔣彝的書在今天依然暢銷,他的貢獻屬於全世界。

當下頗流行所謂「大散文」「文化散文」,可惜缺乏真正的思想與感受,往往呈現為「二手哲學+單向度歷史」,讓人越讀偏見越深,實為華麗語言包裝下的高級抄襲。究竟該怎樣寫「大散文」,蔣彝的寫作仍能給人以啟迪。

蔣彝在英國漂泊22年後,又在美國漂泊22年,他曾準備寫一本《中國畫記》,可惜1977年第二次回大陸訪問時,因病逝於首都醫院,終年75歲。

葉落歸根,可惜在大多數故鄉讀者的心中,蔣彝仍是陌生人。

文| 唐山

本文刊載於20180206《北京青年報》B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請回答1988」的導演又整了一部神劇,豆瓣評分9.4
BBC的「大貓」實在好看!您吸過了嗎?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