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式的生命尊嚴在哪裡?

中國式的生命尊嚴在哪裡?

期望落空,總在眾望所歸之處;期望常現,總在心灰意冷之時。

——威廉.莎士比亞《All』sWell That Ends Well》

2018年2月12日早上7:20,我的學生轉發了一篇文章給我《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隨後她發給我三個字「好可怕」。

到中午,我開始看到朋友圈關於這個帖子的轉發以及來自各個行業人,包括醫療行業人的評述,有關於解答流感和感冒差異的,也有關於批判中國式醫療方式和設備的,還有從中醫角度評述應該如何救助這個病例的。這場關於生死的討論或許會延續到更長的時間,很慶幸,人們開始發現生命的脆弱,但是也很無奈,生活在身邊的人對生命卻知之甚少。

我們談論疾病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不同。疾病是伴隨著出生即存在的必然,生命並不是以一種純粹潔凈的狀態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在生存過程中與大自然的微生物是共存的,這些微生物的總質量甚至超過了人類,你之所以能夠成為如今的你,是伴隨著無數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而成。所以這些微生物融入你的血液、肉體、骨骼,大部分時候這些微生物與人體是相安無事的,它們並不具有致命性。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候,這些微生物是致命的。就像你無法理解為什麼美味的花生會殺死某些對堅果過敏的人。所以這個世界可以用西方醫學的微生物去理解,也可以用中醫的陰陽五行去理解。

疾病如同呼吸一樣,當它自然順暢時,你認為它不存在;當它突兀的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時,是扼住喉嚨的窒息。中國人對疾病始終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也由此帶來對醫院的恐懼。

可是我們忘記了呼吸的能力源於自我,而非彗星撞擊地球的外來功能。所以疾病也不過是生命波折時的信號,當你接受並理解這個信號時,你可以回顧過去對生活和身體的忽視,便可以照顧好生命。而當你忽視,它或許就是那個捅進心臟的利器,你瞬間失去反駁掙扎的能力。

面對疾病,生存即是競爭,它並不樂觀,也不殘酷。

我並不反對樂觀,但是我害怕自欺欺人的那種樂觀。

——馬文.戴維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大部分時候,我們對生命過於的樂觀。這表現在我們對飲食和生活的放縱和享受,同樣也表現在我們對生命認知的缺失。

任何一個人,無論是西醫或者西醫,都無法落筆成章的描寫出生命的疾病史,因為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停止過變異的步伐。在《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作者說我們現在有了AI人工智慧,可以探索外太空,可以解密基因,為什麼我們面對流感卻無能為力?

可是即便在人工智慧還未普及的今天,人們談論著關於未來機器人替代基礎工人,將帶來很多人的失業,包括製造業、司機甚至技術工人等。這種人類可以利用技術和工具創新的今天仍存在種種的不確定,更何況面對著超過人類不可預知和掌控的病毒變異。作者作為一個社會認可的高知識分子,仍然對醫學抱著有些無知的態度,這也是這麼多年中國醫療改革的結症所在——我們沒有著手於未來道路的鋪設,而著力在清理眼前的碎石。

中國人對疾病的認知處於如此尷尬的境地,源自中西醫的碰撞爭執,一方面我們要將中醫和西醫劃分的絕對清晰,一方面人們在中西醫的治療中搖擺。這也是為何在《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後,中醫對治療的否認,西醫對病毒的解答文章被公眾瘋狂轉載。

人們在爭執中樂觀的認為,疾病或許將離我們遠去。

那麼為什麼在空氣中傳播的流感病毒可以成為一些人的致命原因,而沒有造成呼吸著同一片區域空氣其他人的死亡?流感病毒只能感染1/3—1/2初次接觸它們的人,而麻疹病毒的傳染率超過95%。相比而言,流感病毒真的是相對溫和的病毒了。

解答死亡原因,你可以用中醫「固本培元」的理論,也可以用西醫個體免疫差異的原因。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

——約伯記第五章第七節

不巧的是,我在這篇文章出來的前四天半夜咽喉腫痛。初時我認為可能是因為上火,便喝了一天的水,到第二天的半夜仍舊痛醒後,我發覺應該是上呼吸道感染。為了避免服用抗生素,我選擇了四種傳統的抗病毒、抗菌性營養素每間隔四小時服用,12小時用海鹽溫水清洗鼻腔三次,冰糖燉梨每天三次。40小時後,我的癥狀完全消失。

在這篇文章出來的前一周,我的學生告訴我,她的同事——30多歲的證券研究員,因為腸道出血送進ICU,並前後出現了兩次大出血。

對於生命,我們需要面對著突如其來的障礙。我相信學生的同事其實很早就應該有一些初期癥狀,比如間隔性的腹痛、腸絞痛、便血、便秘等,但是我們是否重視這些身體的信號,還是仍舊沉迷在那些造成疾病的飲食、生活習慣和懶惰中?

聽說過「艱難梭狀芽孢桿菌」嗎?它是一種疾病複發率很高的腸道細菌,因為過度服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炎症。現在仍舊沒有有效藥物,而新的治療突破被稱為「FMT」,通俗來說就是把某個健康人糞便中的細菌移植到另外一個人的身體上。服用抗生素治療這個疾病的治癒率是31%,而使用FMT的治癒率是94%。

不過請看清楚前綴詞「健康人的糞便」!

你的糞便是否健康,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由此可見,面對抗生素無法治療的疾病,是因為病人失去了自我的平衡能力。中國人飲食西化、飲食不節造成的疾病真的已經不再罕見。你身邊的某個人或許就經受著因為飲食問題、缺乏運動造成的免疫力極度下降。

《2017中國外賣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046億元,在線訂餐用戶規模達3億人。中國如今的主要勞動力人群享受著科技的便利、舒適的沙發、發達的網路娛樂產品,也恰恰是他們經受著疾病的早期光臨。

我認為,我應該避免讓整個話題都帶有偏見色彩。

——《達爾文自傳》,1887年

經過100多年,偏見仍舊存在於整個話題。

2017年《The Lancet》公布了一項研究,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衛生年鑒,其中25-34歲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60歲以上醫生比例從2.5%增加至11.6%。數據表明我國醫生年齡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也意味著一些年輕醫生正在因為各種原因離開醫院。

因為對疾病治療的不了解和對醫療的過度依賴,如今的醫患矛盾已經成為這個社會媒體熱衷炒作的話題,而讓整個醫療逐漸失去了真實的面目。

醫療制度改革的短視,社會矛盾的轉嫁、醫療從業人員的缺乏和較低知識水平人的進入,讓中國的醫療成為一個公眾談起來義憤填膺的話題,也讓越來越多真正對醫療抱有初始熱情的人離開這個行業。

公眾可以接受一個片酬超過千萬的演員演砸的電影電視劇,跑調的演唱會,不能接受初診不開藥、開出的藥效較差,因為一個跟享受掛鉤,一個跟生命掛鉤。

是的,對於生命的謹慎是從醫人員應有的態度,但是作為病人的你任由疾病的發展,甚至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你對生命有謹慎的態度嗎?

作為前言中提及引起轟動關於流感的文章作者說,不能讓自己的子女當醫生。那麼你生病時,誰來救治?

對生命的尊重,不是職業感,而是人性的必需。

最後,讓我們描述下中國式的生命尊嚴在哪裡?在伴隨著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性的完善,在成長過程中對生命知識的了解,對社會分工的尊重,以及對自己時時刻刻並無懈怠的嚴肅。

希望閱讀到這個文章的每一個人與我們一樣謹記:

勿因享受而麻木,因為生命的進程從來不會停止。

LUCA:全然瑜伽健康管理中心首席亞健康管理,醫科大學預防醫學背景,曾以Laviny筆名出版兩本科普著作;瑜伽導師、公共營養師、泰式推拿師、墊上普拉提國際及國內執照;3年媒體、2年營養諮詢及9年瑜伽教學經驗;以跨級思維整合自然醫學及臨床,為公眾提供科學和專業的慢性疾病預防、抗衰老和矯正康復,也是一個瑜伽的習練者和分享者。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人識 的精彩文章:

TAG:壹人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