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如何偷竊了孩子的人生

父母如何偷竊了孩子的人生

包辦孩子的人生,等於偷竊孩子的人生。

最近在Costco偶然遇到了多年不見的朋友。我們躲到角落裡,結結實實的熱聊了一番。從孩子到票子,從減肥到美容,從旅行到退休,天馬行空,包羅萬象。雖然只有兩個女人,卻足以撐起神聊的舞台。

她的兒子博士畢業工作多年,並已成長為工作崗位上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可以在家辦公,還可以根據需要在家加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的工作,是多少人夢想的狀態。

不像雄才大略的推媽推爸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瞄準名校藤校,搶佔起跑線有利位置,朋友的兒子高中和我兒子一樣都不是什麼天才少年。他本科在加州上的普通大學。父母是普通打工族,對孩子的未來沒有嚴苛的標準和過高的期盼。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選擇,甘當啦啦隊隊長的角色,沒有過多干涉,更不會強權壓制。去哪所大學,選什麼專業,到哪裡工作,充分信任兒子的選擇,尊重兒子的決定,允許兒子自己做主,父母只負責建議,提醒,鼓勵,點贊。

我的人生我做主。僅僅這種主任翁精神而產生的自信和篤定,就使朋友的兒子比許多同齡人成熟的多快樂的多。

比起年薪百萬的高科技智能熱門專業,他的年薪不高,只有$15W+。除了自己的花銷,還有餘錢每年主動帶老爸老媽去遠方看世界。給老媽買名牌包包買大牌服裝,下手買單面不改色心不跳。朋友細數起她兒子的豐功偉績,雙眼放光,一臉幸福。

有兒如此,夫復何求!朋友兒子雖然已過而立之年,並沒有打算近期結婚。而朋友也從沒有以中國家長老子慣常的姿態催婚逼婚要死要活,實在難能可貴。

他已經手握博士學位,最近又準備回大學修法律課程。只為喜歡,只為長進。

快樂比成功重要,自我驅動力比學歷重要,賺錢是順帶的事。

為什麼現在很多中國孩子,面對父母的全心奉獻竭力付出,卻並不領情和感恩?已經遠走高飛的孩子,別說帶老爸老媽環遊世界,一年一次在聖誕節見個面,就已經算是體諒父母的好孩子了。令人羨慕的是,我的這位朋友與兒子常常視頻聊天,工作人生政治經濟聊的不亦樂乎,對父母噓寒問暖,親情不受時空阻隔。

與兒子聊的來,是多少父母的夢想。

這兩天,讀到北大畢業生王蒙控訴父母的萬言書。他12年不回家過年,拉黑父母6年。此文被很多公眾號轉載。大批網友留言吐槽自己父母的「斑斑劣跡」令人十分震驚。讓我們看到,有太多中國父母仍然將孩子視作自己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品,是光宗耀祖的工具。

教育就是斥責,溝通就是打罵。

就像對待馴養動物一樣,毫無尊重信任可言。這種父母,看重的是自己的權威,關心的是自己的顏面,人生第一要務是逼迫孩子凡事尊照自己的意願。事事喜歡越俎代庖綁架控制孩子的人生。至於孩子的想法觀點和獨立人格,會被父母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肆意踐踏,任意壓制。在「天下沒有不是父母」的荒唐理論掩蓋下,以「愛」的名義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剝奪孩子的獨立思考精神,扭曲孩子的心靈。

只要違背父母的想法和意願,孩子就沒有好日子過。

父母可以使用語言暴力身體暴力,對孩子隨時歇斯底里爆發自己的不穩定情緒,而孩子只能作唯唯諾諾聽話的應聲蟲。

良好順暢的溝通是人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橋樑。而建立愉快的溝通渠道應該從小抓起。

為什麼許多中國父母與孩子無法正常溝通?說話就吵架,張嘴就斥責,似乎已是很多家庭母子父子的溝通模式。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父母,如果孩子根本不願意與自己多說一句話,或者說話必吵架,就需要認真反省自己的言行。有沒有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有沒有真心實意的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父母存在自以為是高高在上任意打壓語言暴力的情況,就需要積極主動誠懇謙虛的向孩子道歉,然後改正,改正,徹底改正(重要的話說三遍)。

親子關係的裂痕需要及時修復。

而不要像王蒙的父母,孩子已經斷絕了與家裡的一切聯繫,還在繼續將關係破裂的責任全盤推給孩子。而自己卻是無不是的父母,是完全無辜,是萬分委屈,無需反省的。還在一廂情願的「等待」孩子回頭。

人都是盡量遠離不喜歡的人,這是人性。孩子也不例外。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父母大多都是愛孩子的,是真心希望孩子的人生充滿快樂和幸福的。他們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避免孩子經受任何風吹雨打,不遺餘力的過濾掉孩子成長所面臨的任何挑戰,精心為孩子打造一個美好單純的幻影世界。孩子只要學習好,考高分,進名校,為父母掙足顏面,符合父母的一切要求,其它一概不關心。關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感恩之心,獨立自主能力,社交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抗壓抗挫能力,精神世界的健康與否都是無足輕重的。

不少中國父母擅長培養標準天才。考試要滿分,鋼琴要拿到名次,奧數要得冠軍,穿衣要符合父母口味,讀什麼課外書也需要父母點頭,大學要進名校,選專業要經過父母的首肯,至於孩子自己的個人愛好,特點,夢想,是可以以「不幹正經事」的名義無視和全盤否決的。時時處處對孩子的選擇加以阻撓,能做的只有批評指責貶損摧毀。

父母在生活上對孩子事必躬親,凡事包辦,將孩子當作溫室中的花朵,過度保護,不允許孩子擁有絲毫自由的空間遠離自己的視線,只能培養出像王蒙一樣「連雞蛋皮都不會剝」的巨嬰型公主王子。

據王蒙高中的同學透露,每次下雨,王蒙的父母一定會帶著雨傘,準時等在教室後門,幾年都是如此。父母一方面過度保護,一方面又對孩子的精神需求置若罔聞。難怪王蒙在文章中悲哀的說,他是「精神上的孤兒」,令人心酸。

我們第一代移民美國的中國父母,尤其中產階級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掙錢和投資,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以孩子的教育為中心,以孩子將來成功和掙大錢為重點。為了教育,不惜一切。捨不得讓孩子經歷任何金錢的壓力。

孩子上大學不用自己貸款,知道自己的大學教育資金,有勤勉的父母默默奉獻萬無一失的在支撐。每月的開銷,除了學雜費,下館子逛商店風花雪月,都有這款父母牌兒提款機24小時隨時待命。經濟上沒有絲毫壓力,怎麼可能有動力和決心吃苦耐勞,銳意進取?

我們看到在美國樂透獎中大獎的得主中,五年之後一貧如洗的並非罕見。有的因為得大獎而背上更大的債務,還有的染上毒癮,最終窮困潦倒。不勞而獲的金錢,往往帶給人不切實際,可以揮霍無度的幻覺。

錢可以助人,也可以毀人。錢可以買到好的東西,但也可以輕易摧毀人的鬥志和動力。

比爾蓋茨,巴菲特,扎克伯格,再加上新晉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並沒有將錢都留給子孫後代,而是將大部分用來做慈善回饋社會。

善用金錢的能力,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只知道不勞而獲,甘做寄生蟲。

人生很長,但是關鍵時期就那麼幾步。該經受鍛煉的時候,被藏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該接受挑戰時,被父母挺身擋住;該長大成熟時,被父母綁住手腳;最終事與願違的培養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利己主義者。

很多中國父母的愛,就像孩子冬天的濕棉襖,穿上不舒服,脫下來卻冷。

P.S.昨晚寒風中,兒子不顧一天的緊張和勞累,義不容辭的幫老媽將扎漏的車胎換下。感謝上帝的恩典,感謝兒子的無私奉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岸之聲 的精彩文章:

足球運動員是怎樣煉成的?(下)
爬不進藤校名校怎麼辦?

TAG:東岸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