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外國學者眼中的「四大名著」

一位外國學者眼中的「四大名著」

寫這篇文章,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推薦一下「牛津通識讀本」。這是怎樣一套書呢?借用百度百科不知從哪裡粘來的評介:

「牛津通識讀本」系列叢書由國內專業翻譯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從牛津大學出版社引進。各篇目所論主題或為某一學科,或為理論流派,或為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名流。作者多為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知名學者,對相關領域均有較深入研究。原版雖名謂「Short Introduction」,然而,叢書作者在撰寫時既非進行簡單的資料羅列,也未流於隨性的主觀評說。在闡述主題的過程中,作者不僅理論視野開闊,且常有獨到的見解形諸筆端,顯示出基於深厚學養的主題駕馭能力。

而據馬徐駿在「得到」APP開設的「世界名刊速讀」所引述的《紐約客》文章,這套書已被翻譯成49種語言,迄今為止已經賣出了800萬本。憑藉「簡潔」「碎片化」「不做終極解釋」這三大適應時代的新特點,成為了暢銷全球的微型百科全書。

截至今天,我已經讀過這套書中的六本:《康德》《福柯》《人生的意義》《資本主義》《政治哲學與幸福根基》和今天重點談的《中國文學》。這套書的每一冊都是中英文對照的,僅就中文部分而言,譯文質量包括學者推薦序文的質量都相當不錯,很適合任意專業的本科大學生來增加自己的通識素養。

而且,這套書在亞馬遜網站出售58冊的精選集電子版,只賣204元。我根本沒計算每一本摺合多少錢,就直接拿下了。

今天重點想談的這本《中國文學》,也是只有六萬多字的小冊子,作者桑稟華是美國史密斯學院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副教授。由於大學學的是中文系,所以我讀過的中國文學史不算少,只論入門性質的,也讀過日本漢學大師青木正兒的《中國文學概說》和中國文學史權威袁行霈先生的《中國文學概論》,令我驚訝的是,即使對比這兩部經典之作,本書也毫不遜色,明顯高於我的閱讀期待,當然,篇幅所限,本書沒能像前述兩書那樣對中國文學各種文體的發展做比較系統的梳理,有些非常重要的作家作品甚至也被直接略過,當成中國文學史入門書來看或許有欠缺,但是如果當做一部激發興趣的提綱挈領的「欣賞指南」卻非常出色,所拎出的幾個主題和風格維度都非常準確。可以看出作者對於中國文學乃至文化都具備相當廣博的了解,因此不僅避免了外國學者談論中國文學常會陷入的「隔膜」,而且彰顯出比較視野中才能具備的某種「透徹」。即使中文專業的人——如我——讀來,也能獲得不少啟發。

姑且摘取本書第四章「白話戲劇和小說:園林、草寇和夢」對大家熟知的「四大名著」的簡評,以便沒讀過的朋友對此書及「牛津通識讀本」略窺一斑:

《三國演義》取材於歷史,描繪了漢朝的覆滅和三國的興起(3世紀早期)。小說手稿誕生於14世紀,1522年刻印,後又歷經數代作家兼編者的修改,最通行的版本是帶評點的毛宗崗(1632-1709)本(1679)。……這部小說敘述部分用的是淺近文言,對話部分更接近口語,一百二十回的篇幅賦予了它史詩的規模和氣魄。它將眾多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融匯成一部長篇傳奇,強化了歷史遵循特定宏觀模式的觀念。小說的情節暗示,在歷史的倫理秩序的演進中,個人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毛宗崗在序言中闡述了這種見解:「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然描繪的是歷史事件,《三國演義》也極富感染力地呈現了人物的個人奮鬥,正因如此,小說中的許多形象成了人們談論陰謀、惡行和權斗時經常引用的典型。

另一部明朝名著《水滸傳》(約1550)描繪了12世紀初一群大碗喝酒、膽大妄為的草寇。一百〇八位好漢中,三十六位是重點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角落,因為不同的原因被逼上梁山,有的是對官府的腐敗不滿,有的是為了報仇,有的是被其他草寇脅迫,或者像大方卻冷酷的首領宋江那樣,是因為妻子的背叛。小說的打鬥、結拜、吃喝場景都極具現實感,故事的高潮是為慶祝好漢人數達到天定的一百〇八人(包括三個女人)而舉行的盛大酒席。這些忠誠的草寇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搶劫富豪,擊敗官軍,爭取招安,然後又為朝廷征討叛軍。然而,他們對無辜的孩子和女人沒有任何憐憫心,書中血淋淋的屠殺、剝皮和吃人肉的描寫讓一些學者忍不住譴責這些好漢的暴虐。支配他們的是一種幫會意識,依靠一套嚴苛的規則來維繫,其基礎是復仇心和對女性的憎惡。他們深信女人既軟弱又淫邪,所以把禁絕性慾視為陽剛的標誌,把殘殺出軌的女人視為兄弟義氣的證明。和《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口語化更徹底,大量使用了成語和民歌,能讓更多的讀者理解,因而點評者更覺有必要控制這部小說的社會影響。它是一曲農民起義的頌歌,還是一則揭露幫會意識的恐怖後果的寓言,讀者對此爭論不休。(由於它經過多位作者和編者的修改,或許本來就沒有一以貫之的意識形態。)即使讀者崇拜小說里那些叛逆的冒險者,當他們看到沒有儒家倫理加以約束的復仇慾望造成了怎樣的毀滅與混亂時,也很難不心生怵惕。

《西遊記》(1592)或許是最膾炙人口的東亞文學經典。小說對歷史上高僧玄奘(596-664)犯險遠赴印度的故事加以藝術的虛構,來諷刺當時社會的痼疾。這部長達百回的作品(作者可能是吳承恩,約1500-1582)脫胎於《大唐西域記》以及以玄奘為題材的各種傳記、變文、戲劇,但它比此前的長篇小說更具結構上的統一性。小說里的玄奘還在襁褓之中時,寡母就慘遭惡匪搶奪姦汙。在取經路上,他總是驚慌失措,憂心如焚,但最終他還是到達西天,取回了三藏佛經(「三藏」也是他的法號),並把它們譯成中文。這部記行小說為信念堅定而性格怯懦的唐僧配備了四位有超自然法力的同伴:機智而衝動的孫悟空、貪吃好色的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最重要的角色是美猴王孫悟空,作品就是以他的早期經歷開場的。他足智多謀,但就像人心一樣狂野躁動,直到被佛法管束住。他極受讀者歡迎,在無數漫畫、電影、電視劇和電子遊戲里都有他的身影。靠著一根金箍棒,孫悟空經常是同伴的救星,但若沒有玄奘的緊箍咒,他那肆無忌憚的神通就會讓大家都身陷險境。如果把《西遊記》當作一部象徵性的小說,那麼玄奘就是求道者,悟空是他的心智,白龍馬是他的意志,八戒是他的生理慾望,沙僧是他與大地的聯繫。取經之路代表心智的修行,作品中的危難與妖怪代表遮蔽頓悟之光的種種扭曲的幻象。小說對精神追求的描繪在多大程度上表達了反諷,學者們各執一詞。它是嚴肅的史詩還是史詩的戲仿?它是鼓吹用佛法度人,還是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

在中國最卓越的小說《紅樓夢》(1792)里,主人公和他的女性朋友們住在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的家庭園林——大觀園裡。在古代中國,園林象徵著財富的快樂、感官的享受和長生的渴望,它們在遠離塵囂的地方以縮微的方式摹仿著一個秩序井然的宇宙。雖然在榮國府、寧國府的其他地方和府外的紅塵里,道德的朽敗已肆意蔓延,這個園林才是小說主題聚焦的地方,業力、因緣、世俗的義務與情感的牽掛,它們之間的深層衝突於此呈現。發現綉春囊意味著淫穢力量對大觀園的滲透,家族隨後的恐慌表明,人們對道德秩序的脆弱普遍感到焦慮。社會日益恐懼物慾和淫慾的誘惑,《紅樓夢》這類作品就是見證,它們打破了古典傳統中深沉的哲學樂觀主義。

可惜最後還得潑點冷水,據豆瓣網友透露,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此書包括這套讀本中的其他書,對於某些違礙字句,都做了很到位的刪節處理,之所以說「到位」,是因為編輯在刪節譯文時,把後面附的原版英文也一併做了處理。當然,這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出版社的工作態度有多認真,這在各種譯制讀物泥沙俱下充斥市場的今天,簡直值得專門表彰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後班 的精彩文章:

不存在的「登幽州台歌」

TAG:學後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