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物二象性」與精神現象的早期演化

「心物二象性」與精神現象的早期演化

今天是農曆大年初一,值此佳節,小編在此謹代表「心靈哲學研究」微營團隊感謝各位同道中人一直以來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術精進、功成圓滿!

THE EDITOR

本公眾號將於近期陸續推出榮獲第一屆高新民心靈哲學研究基金的獲獎作品。本文系博士生組獲獎作品,感謝各位同仁的支持!

陳劍濤,湖北老河口人,哲學博士

黃岡師範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從事心靈與認知哲學研究。

[內容摘要]現代心靈哲學在諸如「精神現象的本質」、「意識的主觀感受性」以及「身心關係」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方面長期爭執不休,無法取得重大理論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迄今未能像現代生命科學那樣,從發生學的角度出發,弄清精神現象自然起源與演化的基本過程與規律。而一般物質系統在因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維持其自身存在穩定性的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物二象性」特徵,不僅為我們從發生學的角度研究精神現象的起源與演化問題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新起點,還為我們揭示原始心理現象與基本物理現象之間所具有的本質同一性,研究精神現象在物質世界自然起源與演化的一般機制和規律,科學解決身心關係等問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新途徑。

[關 鍵 詞]心物二象性 原始精神現象 自然起源 早期演化

在近現代哲學發展史中,恩格斯關於「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1]」一說不僅鞭辟入裡、一語中的,而且還極富理論預見性。因為迄今為止,思維與存在或現代心靈哲學所謂的心身關係問題,不僅沒有在科學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得到妥善解決,反而在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研究中陷入了越來越激烈的理論紛爭之中,以致諸如丹尼特、內格爾這樣的哲學家們都將意識以及與之相關的心身關係等問題稱之為當今世界「幾乎唯一倖存下來的不解之謎」[2]。

筆者認為,心身關係問題在心靈哲學或認知科學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的原因之一,是我們迄今仍未像現代生物學或現代生命科學那樣,從歷時演化的角度出發,對人類精神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發生學研究。可以預期的是,如果我們把精神現象自然起源與演化的基本過程和機制都弄清楚了,精神現象的本質以及身心關係等問題都將會迎刃而解,就像我們在揭示生命的奧秘時曾經做到過的那樣。

而當我們試圖像現代生命科學那樣,從物質世界的原子、分子層次出發來探索精神現象的起源之謎時,一幅由基本物理規律,即能量最低原理決定的一般物質系統行為的「心物二象性」特徵和精神現象自然起源與早期演化的大致圖景便赫然映入了我們的眼帘。使我們看到了一個有可能解決心靈哲學中各種重要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

一、由能量最低原理決定的「心物二象性」與原始精神現象的自然起源

能量最低原理是自然界的一條基本物理規律,其含義是:對於一切物質系統來說,只有處於較低能量狀態的系統,才是相對較為穩定的系統。該原理不僅決定了一般物質系統存在的穩定性,也因此決定了諸如原子、分子這樣的微觀物質系統的物理、化學行為的方向性與選擇性。但我們發現,在物質系統因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自發維持其自身存在穩定性的具體實現過程中,還隱藏著兩種長期被人們忽視了的原始精神現象,即一般物質系統對其內部狀態變化所具有的自然感受能力和系統因此而具有的對外部環境作用的性質進行判斷的自然認知能力。而這兩種建立在基本物理學規律之上的帶有明顯精神性色彩的自然行為或能力,卻極有可能是我們正在苦苦尋找的精神現象自然起源與演化的真正源頭。

作為一條具有普適性地位的基本物理規律,能量最低原理與一般物質系統存在的穩定性之間的關係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如正是因為各種物質系統都要遵守能量最低原理,所以才會有靜止的鐘擺總是處於豎直懸掛狀態、沿碗壁滾動的鋼珠最終總要落到碗底、處於激發態的高能原子總要通過將多餘的能量輻射出去的方式再恢復到其能量最低,因而也最為穩定的基態等等。但令人遺憾的是,人們以前對物質系統的這種自我維穩現象的具體實現機制的看法卻過於簡單,僅僅籠統地將其看作是一種能夠用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等物理定律進行精確求解和描述的物理學意義上的「S-R」(刺激-反應)行為模式,而沒有看到在這一「S-R」行為模式中還可能存在著的其他物理過程和這些過程所具有的潛在的心理學意義。

細緻的分析可以發現,對於一個由若干相互作用著的要素構成的業已處於最低或某一較低能量狀態,因而正穩定或相對穩定地存在著的物質系統來說——這種系統既可以是一個無機或有機的原子、分子,也可以是一塊石子或一枚撞球等,在從其受到某一環境事物的作用或刺激(Stimulation),到系統最後因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做出某種維持其自身存在穩定性的自然反應(Reaction)之間,其實還存在著另外兩個十分重要的過程。一個是系統在受到環境事物刺激後,其內部存在狀態(即內部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必然要發生的某種改變(Change),二是這種主要發生在受刺激部位的局部存在狀態的改變所造成的影響在系統內通過各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向外傳播,最終波及到系統內其他元素,從而使這些元素也自然感受(Experience)到這種狀態改變,並因此在系統內各元素間形成某種新的內部相互作用格局的過程。由於前一過程十分容易理解,且與我們要討論的主要問題關係不大,故不多贅述。而後者才是那個與我們所要討論的原始精神現象的自然起源密切相關的過程,需要進行詳細的討論。

雖然當環境事物的作用施加於某一系統時,系統內直接受刺激部位的元素立即就與之發生相互作用,影響到系統與環境事物之間的關係,但該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對環境事物做出的反應,卻只能在該系統內的所有或至少足夠多的元素也已感受到這種狀態改變所造成的影響時才會發生。因為只有當這種系統內部狀態改變所造成的影響,已通過系統內元素間的相互作用而波及到其他元素,亦即當系統內的其他元素也已經開始感受到這種影響時,系統內的所有或至少足夠多的元素才有可能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已經發生改變,因而存在於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大小和方向也已經發生了相應改變的情況下,通過將所有這些相互作用疊加為某種合力的方式,在系統自身與外來環境事物之間產生出某種整體性的相互作用,並因此決定系統在環境事物面前所應採取的行為——如果這種整體作用是排斥性的,系統將因此而逃離開該環境事物,反之,如果是吸引性的,系統將因此而趨向於該環境事物。

對於一個原已處於最低能量狀態的物質系統來說,由於外來環境作用對該系統的影響總是一種使其偏離原有最低能量狀態,因而有可能損害到其自身存在穩定性的「有害」行為。所以在此情況下,該系統必將通過在其自身與外部環境事物之間形成某種排斥性相互作用的方式,使系統遠離或逃避開該種有害環境作用,以達到其維持自身存在穩定性的目的。也就是說,能量最低原理使一般物質系統具有了一種對環境事物或作用的性質做出某種自然判斷並因此自發逃避開各種有害環境作用的能力,表現出一種自然的行為選擇性。顯然,一般物質系統通過逃避有害環境作用而維持其自身存在穩定性的現象,不僅在宏觀世界中普遍存在,如當某一撞球遭到另一枚撞球撞擊時,它必將通過在兩者之間形成一種排斥性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互相彈開。在微觀領域內也同樣普遍存在著,如當兩個不能發生化學反應的原子在其相互接近並發生碰撞時,它們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而相互逃避開去。只是人們在利用能量最低原理對微觀過程中的化學反應行為進行解釋時顯得更為複雜一些罷了,不僅要藉助於量子力學的原子軌道理論,還要利用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規則等來進行詳細說明[3]。

雖然原已處於最低能量狀態的物質系統在受到環境事物作用時,總要通過在其自身與環境事物之間形成某種排斥性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使系統遠離開外來環境作用,以維持其自身存在的穩定性。但與之相反的通過在被考察系統與外來環境事物之間形成某種具有吸引性質的相互作用,從而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趨近、結合式的運動而形成某種新的穩定系統的現象也同樣存在著。如在微觀領域內,當某一原子在與另一原子相互接近時,若兩者之間能夠通過某種化學反應結合成一個總能量有所下降的更為穩定的分子系統時,這一原子系統就會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在兩者之間形成某種吸引作用的方式,促成一種同樣符合能量最低原理要求的化合反應現象的發生,表現出一種自然的順應、趨向性的行為。

由此可見,一般物質系統因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具有的維持其自身存在穩定性的行為,並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物理學意義上的「S-R」行為,而是一種包含了更多內在過程的複雜的「S-C-E-R」行為模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該模式的後兩個環節中,系統所具有的對其內部狀態變化的自然感受能力和在此基礎上表現出來的行為選擇性等,已經帶有一些明顯的精神性特徵,不能再被簡單地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物理行為了。因為前者已與人類意識所具有的對其內部心理狀態變化所具有的自我感受特徵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而後者則與人類或各種動物在環境作用面前為了自保而表現出來的智能行為十分相似。也就是說,一般物質系統因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表現出來的上述行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物理行為,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某種心理行為(或原始心理行為),因而是一種由基本物理規律決定的兼具「心物二象性」的行為。

這樣一來,當我們從發生學的角度出發來考察精神現象的自然起源與演化時,就完全有理由將這種兼具「心物二象性」的自然能力或行為看作是一般精神現象自然起源與演化的一個有科學依據的原始起點。若在該起點的基礎上構建出來的某種理論能夠對一般精神現象做出合理且自洽的解釋,則包括人類心智現象在內的各種高級精神現象的真正源頭,將既不是諸如彭羅斯那樣的新潮科學家所說的那種發生在「人類神經元微管中」的某種神秘的「量子干涉現象」[4],也不是諸如查默斯這樣的新二元論者所說的那種存在於「信息所具有的二面性中的經驗性的一面」[5],更不是諸如內格爾所言的那種獨立於物理屬性之外,因而更加難以捉摸的某種「原-心理屬性」[6]等等。它就是本文在上面已初步闡明的諸如原子這樣的一般物質系統,為了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在其維持自身存在穩定性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上述兩種既具有物理屬性,又具有心理屬性,因而既在本體論意義上具有「本質同一性」,又在現象學意義上具有「心物二象性」特徵的自然能力或行為。

二、原始精神現象的早期演化與分類

當我們將諸如原子這樣的微觀物質系統所表現出來的上述具有「心物二象性」特徵的行為或能力,看作是一種處於萌芽狀態的原始精神現象,是各種高級精神現象的發源地的話,我們能否從這一源頭出發,利用包括進化論在內的現代科學理論,對複雜精神現象或者至少對尚處於早期進化階段的低級精神現象(如生物的條件反射現象等)的起源與演化問題給出一種合理的解釋嗎?答案是肯定的。為此,我們需要先引進一些能對上述原始精神現象進行類似心理學描述的基本概念或術語,以便為後文或此後的研究提供一個合適的話語體系。

從上面的討論已知,一般物質系統為了遵守能量最低原理,維持自身存在的穩定性,已具有了對其內部狀態變化形成自然感受的能力。但由於這種內部狀態的變化一般是由環境事物施加的外部作用引起的,所以系統對其內部狀態變化所形成的感受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環境作用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趨向或自然反抗行為等,又表明這種自然感受同時又是系統對該環境事物與系統維持其自身存在穩定性之間所具有的直接利害關係,亦即對該環境事物的性質做出的一種自然判斷。即當環境事物施加的外部作用有利於維持系統自身存在的穩定性或有利於推動系統從一種穩定狀態演化、發展到另一穩定狀態時,系統就會對那種由外部作用引起的內部狀態的變化形成某種積極的或可稱之為某種「一般快樂」的感受,從而對環境事物與自身存在穩定性之間的利害關係,亦即對環境事物的性質形成某種積極的或正面的判斷,並通過在其自身與環境事物之間形成某種吸引作用的方式,對環境事物表現出一種自然的順應或趨向行為。反之,若環境事物所施加的作用不利於維護系統自身存在的穩定性,系統就會對由該環境事物引起的內部狀態的變化形成某種消極的或可稱之為某種「一般痛苦」的感受,從而對環境事物與自身存在穩定性之間的關係,亦即對環境事物的性質形成某種消極或負面的判斷,並通過在自身與環境事物之間形成某種排斥性相互作用的方式,對環境事物表現出一種自然的反抗或逃避行為。

如果我們將來自環境事物的作用與物質系統維持其自身存在穩定性之間所具有的上述直接利害關係稱作是環境事物與被考察系統之間所具有的某種「一級關係」(一種直接影響到系統生死存亡的關係),將物質系統對其內部狀態變化所形成的自然感受稱作「一般感受」(顯然包括「一般快樂」與「一般痛苦」感受兩種類型),將該物質系統在其「一般感受」的基礎上對這種「一級關係」的性質形成的自然判斷稱作「一級認知」,並將該物質系統建立在這種「一級認知」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主動趨向或逃避行為稱作「一級智能」的話,我們就可以利用一套類似心理學的術語,將上述包括原子之間的化學反應行為在內的各種物質系統在與環境事物發生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內外部行為,描述為一種原始的心理學行為。即:當一般物質系統在受到環境事物的刺激後,系統會對因該種刺激而引起的內部存在狀態的變化形成某種一般感受,並根據這種感受的性質(一般快樂或一般痛苦)而對環境作用與自身存在穩定性之間所具有的一級關係(直接利害關係)形成某種一級認知(直接建立在基本物理學規律上的自然判斷),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採取某種一級智能行為(自然逃避開或趨向於該環境事物)的方式,來達到其維護自身存在的穩定性或推動自身過渡、發展到某種新的穩定狀態去的目的。也就是說,一般物質系統在外來環境作用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自我維穩行為,是系統所具有的一種建立在對某種一級關係形成的一級認知基礎上的一級智能行為,是物質系統因遵守基本物理規律而內稟具有的一種原始精神現象或能力。這種原始的一級認知和一級智能的「S-C-E-R」發生機制,可大致用圖1表示出來。

除了諸如原子這樣的簡單物質系統處於一級認知階段外,在此後進化過程中逐步出現的各種蛋白質大分子、病毒以及尚未進化出任何感覺器官的眾多單細胞生物等,也同樣處於一級認知階段。只是對諸如單細胞生物這樣相對複雜的生命系統來說,其在環境作用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刺激感應」行為已具有更加明顯的精神性色彩而已。但單細胞生物所具有的這種仍處於一級認知階段的精神現象的進化產生,歸根結底仍需建立在能量最低原理的基礎上。因為無論是細胞內部發生的各種生化反應,還是細胞的骨架結構和細胞膜的形成等,都同樣要遵從能量最低原理。當有外來環境作用欲破壞細胞的各種結構時,系統同樣會在遵從能量最低原理的基礎上,以包括各種生化反應在內的更加複雜的內部機制,對這些外來作用產生自然的反抗或逃避行為,表現出我們常說的低等生命系統所具有的刺激感應性或原始的生物自保性。

但當一些單細胞生物進化出某種能對環境事物所具有的物理、化學屬性信息進行簡單分辨與處理的原始甚至是極為原始的感覺器官後,這些單細胞生物所具有的原始認知能力便從一級認知進化到了二級認知階段,使其在環境作用面前的行為表現出更加明顯的精神性特徵。已進化出一個最為簡單的能對光源的方位信息進行接收與處理的感光裝置——眼點——的單細胞生物衣藻,在其生存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趨光行為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作為一種依靠其體內的葉綠體在光合作用中合成的澱粉為生的單細胞生物,衣藻只有在有光的環境中才能持續生存下去,所以來自光源的照射便是一種與衣藻的生存密切相關的一級關係。但當衣藻的眼點尚未進化產生之前,它只能通過隨機的運動使自己偶然地處於有光的環境中,使其自身的生存面臨很大的挑戰。而當眼點進化產生出來之後,眼點在被光照射之後在其細胞內部引起的某種運動或聯繫(如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就很有可能與其原有的控制其鞭毛擺動方式因而控制其運動方向的那種運動或聯繫建立起某種新的聯繫來,形成某種通過來自眼點的關於光源的方位的信息來控制或影響其運動方向的內部機制。如果某些衣藻在這種機制的影響下產生出了一種恰好能夠向著光源所在的方向運動的能力,那麼這些衣藻將會因該機制帶來的生存優勢而在自然選擇中被保留下來。相反,那些不能夠保證衣藻總是向著正確方向運動的其他聯繫方式,則會很快在自然選擇過程中被淘汰掉,從而使衣藻最終獲得了一種自然的趨光行為能力。

顯然,此處的衣藻所具有的這種精神性色彩更加濃厚的行為選擇能力,已在前述「S-C-E-R」一級認知模式的基礎上發生了某種質變。它不僅同樣能夠對環境事物的直接涉身作用(光照)在形成一般快樂感受的基礎上做出反應(自然趨向和接受),還能夠在眼點的幫助下對該環境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原本與自己的生存並無直接關係的物理屬性(即光源的位置屬性)做出反應(通過控制鞭毛的擺動方式驅動自己向著光源所在的方向運動)。即此時的衣藻已經能夠在其原始感覺器官提供的光源屬性信息的幫助下,通過跨越一種兩重因果關係鏈(「自己的生存與光照之間的關係」和「獲得這種光照與光源的方位之間的關係」)的方式而對該關係鏈外端的環境事物或作用所具有的某種屬性與自己的生存之間所具有的間接關係形成自然判斷,即擁有了一種對光源的方位與自己的生存之間所具有的間接關係形成認知的能力。這種通過跨越兩重關係而對該關係鏈外端的環境事物或作用所具有的某種屬性與自身生存之間所具有的間接關係形成的判斷,可稱之為對某種二級關係形成的二級認知,而建立在該認知基礎上的生物的行為可稱之為某種二級智能行為。

顯然,已進化出能夠對環境事物所具有的一些理化屬性信息進行接收、分辨與處理的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器官的生物,均已具有了在其原有一級認知的基礎上形成二級認知的能力,屬於在智能進化序列中處於二級認知階段的物種。處於二級認知階段的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廣泛,最低級簡單的可能就是此處提到的衣藻,而更為高級複雜的還包括了巴甫洛夫在其條件反射實驗中所使用的狗。雖然在不少人甚至在諸如塞爾這樣的哲學家的心目中,他們已經將狗這樣的高等動物看作是一種有意識的生物[7],但從認知的進化水平上來看,狗仍然是一種處於二級認知階段的生物,其所具有的精神性色彩十分濃厚的條件反射行為的形成,從原則上來看與衣藻趨光行為的形成並無本質差別。

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實驗中,實驗者在向狗呈現某種鈴聲的同時或一定時間(不超過半分鐘)之後再給予其食物,經若干次重複之後,即使不再向狗提供食物而僅僅呈現鈴聲,狗仍然會出現唾液分泌現象。即此時的狗已經將鈴聲這種原本與自己的生存並無直接關係的來自感覺通道的某種信息當作了食物即將出現的一種信號,以致當這種信息單獨出現時,狗也會分泌唾液。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而從前面關於二級認知的發生機制來看,狗的這種條件反射實質上就是狗通過跨越「自己的生存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和「食物的出現與某種鈴聲之間的關係」這一雙重關係鏈而對該關係鏈外端的鈴聲與自己的生存之間所具有的二級關係形成了某種二級認知,並因此引起其唾液分泌反應。

其實,細緻的分析可以發現,無論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還是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其實質都是生物在其一般感受和各種感覺系統的共同參與下,對某種二級關係形成二級認知,並在此基礎上表現出某種二級智能行為的過程。二級認知和二級智能的發生機制可用圖2簡單表示出來。

顯然,當我們將生物所具有的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也看作是一種較為低級的早期精神現象的話,那麼早期精神現象的演化便可被劃分為一級認知和二級認知兩個階段或層次。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出,這些早期精神現象不僅是從一般物質系統因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具有的自然感受性和自然判斷能力這些帶有「心物二象性」特徵的原始精神現象中自然演化而來的,而且其一般的演化機制或過程,原則上可以利用現代科學理論給出合理解釋。

其實,不僅包括條件反射在內的早期精神現象的產生,可以從自然演化的角度出發,在原始精神現象的基礎上得到合理解釋,而且像我們已經發現的黑猩猩所具有的通過跨越三重關係而對該關係鏈外端的環境事物或環境事物的屬性、符號表徵等與自己的生存之間所具有的間接關係形成三級認知的能力,以及人類所具有的通過跨越四重關係而對該關係鏈最外端的環境事物或環境事物的屬性、符號表徵及其它們之間的關係等與自己的生存之間所具有的更為間接的關係形成四級認知的能力等高級精神現象,同樣也可以在原始精神現象的基礎上,利用包括進化論在內的現代科學理論給出合理解釋[8]。

三、幾點初步結論或啟示

從上述對精神現象在物質世界自然起源的歷史源頭、早期精神現象自然演化的一般機制和演化階段的具體劃分等問題的簡要討論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初步的結論或啟示:

1.原始精神現象的存在是普遍的。由於原始精神現象源自於一般物質系統因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普遍具有的自然感受和自然認知能力,所以凡是有物質系統存在的地方,便一定有與之共生的原始精神現象存在著。

2.精神現象在生物界的進化產生是不可避免的。隨著生物進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能夠接收並處理環境事物所具有的各種理化屬性信息的感覺器官的出現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如著名進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就曾指出,「在動物系列中至少40次獨立地發展出類似眼睛的感光器官,並且仍然可以在現存各種不同分類群的物種中找到從感光點到脊椎動物、頭足動物和昆蟲這些動物的複雜眼睛的所有進化階段[9]」。而感覺器官的出現又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生物的二級認知能力的誕生。

3.精神現象的自然起源具有同源性。即包括人類智能和意識在內的一切精神現象,歸根結底都是從物質系統行為所具有的心物二象性特徵或原始精神現象這一最初的源頭逐漸進化而來的。

4.原始精神現象與基本物理現象具有本質同一性。即原始精神現象與基本物理現象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同一種行為。

5.原始精神現象所具有的心物二象性特徵是引發身心關係問題的根本原因。生命世界在其自然進化的較早期階段(一級認知階段),並不存在某種獨立的心理或精神現象,兩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本質同一關係。但隨著進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兩者之間的分野才越來越大。直到生物進化到人類這樣的水平時,我們才有可能因為四級認知能力的出現而將自身心理活動也納入到我們的認知範圍之內,開始從主觀上將心理或精神現象與各種物理現象區分開來進行研究,並因此引發出所謂的身心關係或哲學基本問題來。

6.意識的主觀性特徵起源於一般物質系統對其內部狀態變化所具有的自然感受能力或自然感受性。自從查默斯提出所謂的「意識的困難問題[1]」以來,意識的主觀感受性問題,便是困擾當代心靈哲學的一大難題。但從前文的分析可知,意識的主觀性特徵,本質上是由一般物質系統因遵守能量最低原理而具有的內稟感受能力自然進化而來的。

7.認知或智能的進化具有不連續性。雖然自達爾文以來,主流觀點就認為生物智能的進化是一個連續的漸進過程,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因為生物智能的進化可以明顯地被劃分為多個層次或階段。其中既有同一認知水平上的量的積累,更有不同認知水平上的質的躍遷。

顯然,這些結論或啟示的取得,既為我們進一步深入揭示精神現象的本質、理解人類思維和意識的奧秘以及深化對身心關係或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等提供了一個新視角、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也為我們在當代認知科學領域內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論基本原理的指導地位提供了新的理論素材或支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2]蘇珊·布萊克莫爾.人的意識[M],李奇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3.

[3]王明華等.普通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214.

[4]R.Penrose. Shadows of the Mind: A Search for the Missing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406.

[5]D.J.Chalmers. The Puzzle of Conscious Experience[J]. Scientific American,1995(6).

[6]T.Negal. The View From Nowhe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49.

[7]塞爾.意識的奧秘[M],劉葉濤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3.

[8]陳劍濤.認知的自然起源與演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39,288.

[9]恩斯特·邁爾.進化是什麼[M].田銘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86.

[1]D. Chalmers.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3-3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靈哲學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心靈哲學研究 |